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專欄2024.07.08
陳世賢
我們一家因我留學而旅居英國。在我即將完成論文時,妻子必須帶剛出生的女兒返台辦理身份證,於是,我與兩歲的兒子,就這樣開啟了為期兩週的超級父子時光……
上個廁所都難
我的身份,一下從全職學生轉型為帶職奶爸。難度最高的挑戰,不是課業時間的壓縮,而是獨自育兒的孤單,以及蠟燭多頭燒的家事夾擊。
過往,我下課後返家,妻子已差不多煮好晚飯。我們夫妻一起帶孩子們用餐、收拾、玩樂、洗澡。做家事時知道對方在,我心裡總是感到安定。等孩子入睡後,我還有段屬於自己的時間。
現在,第一次與妻子分離,我要承擔所有家務。有時兒子因想念媽媽鬧情緒,我只能邊抱著他邊煮飯,自己的需求一律往後擺,留到他睡著後再處理。我就算能好好上個廁所(只要上廁所時兒子在身旁不吵鬧),就已慶幸萬分。
兩週下來,我學會了同時做多樣家事的技巧;當然,在過程中得不斷陪兒子玩。還有,白天要精心地安排去各種場所,如博物館、公園野餐、搭火車、會友家搭夥……等等。此外,我最大的收穫,就是體會到妻子的辛勞。
育兒與做學問最大的差別,在於對象的不可控。讀書時,我可以預期工作的節奏,或隨時離開座位散個步、喝個茶、與人聊聊尋找靈感。但育兒時,所有這類的活動,都必須刻意規劃才有可能實現。育兒考驗的,是在個性上要調整得更有彈性,以及時間設計上有更刻意的規劃。否則,精心時光秒變為驚心時光。
用愛填補權力落差
與兒子的精心時光,也讓我更深刻地體會身為父的心。
這是我過往30年,身為兒子、弟弟、朋友、同事、丈夫等各種身份,從未體會到的——包含喜樂與責任的為父之心:要對一個完全依賴自己的幼小生命負責,謹慎於每個大小決策;也意識到對這弱小的生命,自己有極不對等的權力落差,這落差唯有用愛填補,才不至於帶來暴政。
此刻,會深深感受到過去本該屬於自己的“自由時光”,受到壓縮,因此需要從基本上改變思路,知道不是被“消滅”,而是變成與過去不一樣的自己。
父親的心,是願意為兒子的益處而改變自己。唯有時常提醒自己,才能在育兒過程中遭遇挫折時,不至於“以惡報惡”。
犧牲的施恩者
這種對父親心腸的體會,讓我從新角度再思福音。
過往,我習慣從“領受者”的角度,思考耶穌基督的十架福音:我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上帝愛我、願意拯救我;耶穌基督道成肉身為我而死;我的生命在基督裡同死共生;我一生要靠聖靈成聖、最終在永恆的國度中完全與主團契。
如今,我開始也從一位“施恩者”的角度,思考父神為世人所成就的:祂創造世界、為世人預備照管萬物的特權;祂被世人背叛、所造的世界被罪玷污;祂有能力藉著洪水滅地,卻以彩虹之約更新大地,又用亞伯拉罕之約彰顯祂的信實慈愛;祂預備聖子十架救恩,收納悖逆的敵人為兒子,並在終末藉著永恆國度將一切撥亂反正。
“十字架,十字架,永是我的榮耀”,這是我靈性生命的核心詩歌。過往當我這樣唱時,我重視的是十字架的血腥殘酷、聖子如何為“我”而死;如今我依然重視,但也看見,十字架的殘酷,不只因為基督灑血當場,也因為聖子與聖父殘忍的分離:“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什麼離棄我?”(《太》27:46)。
剛過世的神學家莫特曼,在其著作中指出,十字架是上帝的犧牲:聖父為世人犧牲聖子,聖子為世人犧牲生命,這一切都藉聖靈成就父子為世人的共同犧牲。(註)
當我們藉著“犧牲的施恩者”看向熟悉的經文時,會發現“上帝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約》3:16)是一段重視三一上帝位格間關係的經文。
十字架的苦難,是聖子與肉身生命的分離,也是聖父與聖子間的分離。
2024年初,台灣發生了一起保姆虐嬰案:一位1歲大的孩子在經受令人作噁的折磨方式後,死在保姆手中。事件引發全台各界憤怒。許多父母光是看完新聞,就經歷反胃、悲傷等替代性創傷症狀。
若一位路人對我兒子不禮貌,我尚且慍怒;若一位我信任的人將我兒子虐殺,我必定既心碎又悲憤,接著採取所有可行的手段回應。
我看著兩歲兒子安睡時天真可愛的臉龐,心想,我生他愛他養他,若有人告訴我,他將在幾年後被惡人淩虐致死,我心中作何感想?
這是馬利亞的心情,相信也是天父的心情。面對“聖子的被虐致死”,與其怪責天父,不如被聖子的自願犧牲震驚,不如被罪惡的恐怖如斯震驚,不如被我們自身的可惡震驚,也不如被聖愛的偉大震驚。
成為父親前,我往往是處在“領受者”的姿態:藉反思自己的罪惡,來體會十架大愛。但久而久之,這反思的力道,愈加受限於我那不成熟的自省能力——我不是對罪麻木,而是對悔罪麻木。
幸好上帝憐憫我,在我成為父親後,給我多了一種體會方式:用自己為人父的心腸,臨摹“施恩者”天父的犧牲;藉祂與愛子剝離的犧牲,來明白十字架的救恩,真的好偉大,並反過來意識到,自己真的好可惡!
我愛我兒子愈深,就越震驚於十字架使聖父和聖子分離,也越震驚於自己的罪惡,竟如此嚴重。
重思“浪子回頭”
用“父親的心”看基督信仰,能幫助我們讀懂一些經文。《路加福音》15章中,耶穌先講了“一個尋找迷羊的牧人”的比喻,再講了“一個尋找失落的錢的婦人”的比喻,最終講了“一個人有兩個兒子……”
傳統所謂“浪子回頭”,開場跟結尾,呈現的角色都是“父親”。過往許多人因靈性歷程與小兒子的生命歷程相仿,而在這比喻中找到共鳴。從小在教會屬乖乖牌的我,則因對大兒子的抱怨特別有感,也在比喻中找到一位“知己”。然而,若從父親的角度來讀,這位“父親”是為小兒子的“死裡復活”而欣喜萬分,也用相同的愛,規勸大兒子在家享受。
從“父親”的角度讀這比喻,讓我意識到,這是一段揭露天父心情的經文。耶穌藉這比喻,向在場的聽眾(包含稅吏、罪人、法利賽人、文士、門徒等)解釋父神的心腸。無論在場之人屬於“大兒子”還是“小兒子”,他們除了經歷自己的信仰歷程,也都要理解“父親”的心。
親職與信仰
親職,擴張我對信仰的認識。我從身為“父親”的位份,明白對兒女的疼愛,並從這眼光以一種不完整的比擬方式、略略理解父神的心,稍微走出以自我為焦點的視角,從“施恩者”的角度看待福音,被父神為了世人而有的行動所感動。
信仰,也深化我對親職的理解。在成為人父的短短兩年中,基督信仰提供了我些許原則養育兒女。除此之外,我最深的體會是,信仰給我一種神學性的眼光看待親職,讓我意識到“父職”是我生命中的靈性操練,最終上帝藉著這段深度的關係,引導我更像祂。
註:Jürgen Moltmann, Trinity and the Kingdom of God: The Doctrine of God, Trans. M. Kohl(London, UK: SCM Press, 1981), 83.
作者曾任台灣康華禮拜堂傳道,並在台灣中華福音神學院、普林斯頓神學院與牛津大學學習。現於多倫多大學攻讀系統神學博士。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