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父亲的心再思福音——独自育儿的日子(陈世贤)2024.07.08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言与思专栏2024.07.08

陈世贤

我们一家因我留学而旅居英国。在我即将完成论文时,妻子必须带刚出生的女儿返台办理身份证,于是,我与两岁的儿子,就这样开启了为期两周的超级父子时光……

上个厕所都难

我的身份,一下从全职学生转型为带职奶爸。难度最高的挑战,不是课业时间的压缩,而是独自育儿的孤单,以及蜡烛多头烧的家事夹击。

过往,我下课后返家,妻子已差不多煮好晚饭。我们夫妻一起带孩子们用餐、收拾、玩乐、洗澡。做家事时知道对方在,我心里总是感到安定。等孩子入睡后,我还有段属于自己的时间。 

现在,第一次与妻子分离,我要承担所有家务。有时儿子因想念妈妈闹情绪,我只能边抱着他边煮饭,自己的需求一律往后摆,留到他睡着后再处理。我就算能好好上个厕所(只要上厕所时儿子在身旁不吵闹),就已庆幸万分。

两周下来,我学会了同时做多样家事的技巧;当然,在过程中得不断陪儿子玩。还有,白天要精心地安排去各种场所,如博物馆、公园野餐、搭火车、会友家搭伙……等等。此外,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体会到妻子的辛劳。

育儿与做学问最大的差别,在于对象的不可控。读书时,我可以预期工作的节奏,或随时离开座位散个步、喝个茶、与人聊聊寻找灵感。但育儿时,所有这类的活动,都必须刻意规划才有可能实现。育儿考验的,是在个性上要调整得更有弹性,以及时间设计上有更刻意的规划。否则,精心时光秒变为惊心时光。

用爱填补权力落差

与儿子的精心时光,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身为父的心。

这是我过往30年,身为儿子、弟弟、朋友、同事、丈夫等各种身份,从未体会到的——包含喜乐与责任的为父之心:要对一个完全依赖自己的幼小生命负责,谨慎于每个大小决策;也意识到对这弱小的生命,自己有极不对等的权力落差,这落差唯有用爱填补,才不至于带来暴政。

此刻,会深深感受到过去本该属于自己的“自由时光”,受到压缩,因此需要从基本上改变思路,知道不是被“消灭”,而是变成与过去不一样的自己。

父亲的心,是愿意为儿子的益处而改变自己。唯有时常提醒自己,才能在育儿过程中遭遇挫折时,不至于“以恶报恶”。

牺牲的施恩者

这种对父亲心肠的体会,让我从新角度再思福音。

过往,我习惯从“领受者”的角度,思考耶稣基督的十架福音:我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上帝爱我、愿意拯救我;耶稣基督道成肉身为我而死;我的生命在基督里同死共生;我一生要靠圣灵成圣、最终在永恒的国度中完全与主团契。

如今,我开始也从一位“施恩者”的角度,思考父神为世人所成就的:祂创造世界、为世人预备照管万物的特权;祂被世人背叛、所造的世界被罪玷污;祂有能力借着洪水灭地,却以彩虹之约更新大地,又用亚伯拉罕之约彰显祂的信实慈爱;祂预备圣子十架救恩,收纳悖逆的敌人为儿子,并在终末借着永恒国度将一切拨乱反正。

“十字架,十字架,永是我的荣耀”,这是我灵性生命的核心诗歌。过往当我这样唱时,我重视的是十字架的血腥残酷、圣子如何为“我”而死;如今我依然重视,但也看见,十字架的残酷,不只因为基督洒血当场,也因为圣子与圣父残忍的分离:“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太》27:46)。

刚过世的神学家莫特曼,在其著作中指出,十字架是上帝的牺牲:圣父为世人牺牲圣子,圣子为世人牺牲生命,这一切都藉圣灵成就父子为世人的共同牺牲。(注)

当我们借着“牺牲的施恩者”看向熟悉的经文时,会发现“上帝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致灭亡,反得永生。”(《约》3:16)是一段重视三一上帝位格间关系的经文。

十字架的苦难,是圣子与肉身生命的分离,也是圣父与圣子间的分离。

2024年初,台湾发生了一起保姆虐婴案:一位1岁大的孩子在经受令人作恶的折磨方式后,死在保姆手中。事件引发全台各界愤怒。许多父母光是看完新闻,就经历反胃、悲伤等替代性创伤症状

若一位路人对我儿子不礼貌,我尚且愠怒;若一位我信任的人将我儿子虐杀,我必定既心碎又悲愤,接着采取所有可行的手段回应。

我看着两岁儿子安睡时天真可爱的脸庞,心想,我生他爱他养他,若有人告诉我,他将在几年后被恶人凌虐致死,我心中作何感想?

这是马利亚的心情,相信也是天父的心情。面对“圣子的被虐致死”,与其怪责天父,不如被圣子的自愿牺牲震惊,不如被罪恶的恐怖如斯震惊,不如被我们自身的可恶震惊,也不如被圣爱的伟大震惊。

成为父亲前,我往往是处在“领受者”的姿态:藉反思自己的罪恶,来体会十架大爱。但久而久之,这反思的力道,愈加受限于我那不成熟的自省能力——我不是对罪麻木,而是对悔罪麻木。

幸好上帝怜悯我,在我成为父亲后,给我多了一种体会方式:用自己为人父的心肠,临摹“施恩者”天父的牺牲;藉祂与爱子剥离的牺牲,来明白十字架的救恩,真的好伟大,并反过来意识到,自己真的好可恶!

我爱我儿子愈深,就越震惊于十字架使圣父和圣子分离,也越震惊于自己的罪恶,竟如此严重。

重思“浪子回头”

用“父亲的心”看基督信仰,能帮助我们读懂一些经文。《路加福音》15章中,耶稣先讲了“一个寻找迷羊的牧人”的比喻,再讲了“一个寻找失落的钱的妇人”的比喻,最终讲了“一个人有两个儿子……”

传统所谓“浪子回头”,开场跟结尾,呈现的角色都是“父亲”。过往许多人因灵性历程与小儿子的生命历程相仿,而在这比喻中找到共鸣。从小在教会属乖乖牌的我,则因对大儿子的抱怨特别有感,也在比喻中找到一位“知己”。然而,若从父亲的角度来读,这位“父亲”是为小儿子的死里复活而欣喜万分,也用相同的爱,规劝大儿子在家享受。

从“父亲”的角度读这比喻,让我意识到,这是一段揭露天父心情的经文。耶稣藉这比喻,向在场的听众(包含税吏、罪人、法利赛人、文士、门徒等)解释父神的心肠。无论在场之人属于“大儿子”还是“小儿子”,他们除了经历自己的信仰历程,也都要理解“父亲”的心。

亲职与信仰

亲职,扩张我对信仰的认识。我从身为“父亲”的位份,明白对儿女的疼爱,并从这眼光以一种不完整的比拟方式、略略理解父神的心,稍微走出以自我为焦点的视角,从“施恩者”的角度看待福音,被父神为了世人而有的行动所感动。

信仰,也深化我对亲职的理解。在成为人父的短短两年中,基督信仰提供了我些许原则养育儿女。除此之外,我最深的体会是,信仰给我一种神学性的眼光看待亲职,让我意识到“父职”是我生命中的灵性操练,最终上帝借着这段深度的关系,引导我更像祂。

注:Jürgen Moltmann, Trinity and the Kingdom of God: The Doctrine of God, Trans. M. Kohl(London, UK: SCM Press, 1981), 83.

作者曾任台湾康华礼拜堂传道,并在台湾中华福音神学院、普林斯顿神学院与牛津大学学习。现于多伦多大学攻读系统神学博士。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