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氣候變化,“管家”職分意味著什麼?——讀《聖經生態學》(古墨)2024.11.09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4.11.09

古墨

終於達成共識

1965年,白宮的科學顧問團隊已經堅信氣候變化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並且人類活動是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他們警告說,這一影響深遠且嚴重。因此,他們正式向時任美國總統提出警示,強調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上升,對地球氣候系統構成了威脅。

到了1987年,《時代》雜誌在其封面上,展示了一幅引人注目的圖像:一個燃燒的星球被置於溫室之中。緊接著在1988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學家詹姆斯•漢森(Jim Hansen),在國會明確指出,全球變暖是一個正在發生的現實。

同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正式成立,並於1990年發佈了其首份詳盡且持續更新的評估報告;迄今為止,該系列報告已增至6份。這些報告彙集了科學家們對氣候變化的全部知識及其對全球的影響。

1992年,地球峰會在巴西裡約熱內盧召開,幾乎所有國家,包括美國,都簽署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根據該公約,各國承諾“防止人類活動對氣候系統造成危險的幹擾”。

然而,直到經過21次後續會議的討論,國際社會才對“危險”的定義達成共識。直至2015年巴黎氣候大會,世界各國才最終同意,將“將本世紀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工業化前水準以上2攝氏度以內,並努力將升溫幅度限制在1.5攝氏度以內”,作為共同目標。這一共識被正式命名為《巴黎協定》。(註1)

以上,基督徒氣候學家凱瑟琳·海霍(Katharine Hayhoe)所分享的事實和會議成果,揭示了全球範圍內氣候變化的現實,不僅影響自然環境,還有人類的生活。例如,海平面上升對沿海地區構成威脅,而極端氣候則導致農作物減產和自然災害增多。2024年8月底生成的超強颱風 “摩羯”,便是一個例證。

科學家們利用大量數據和模型預測,若不採取積極應對措施,氣候變化的後果將更加嚴峻,並且難以逆轉。

人類的責任

儘管氣候變化問題迫在眉睫,但許多基督徒認為,關注環境並非他們關注的首要問題。畢竟,在這個世界上還有數十億人未曾聽過有說服力的福音,他們肩負著偉大的使命(參《太》28:18-20)。

但在我看來,基督徒的使命不僅是傳揚福音,同時也要忠實地履行上帝賦予我們的“管家”職分,關懷和保護他所創造的一切。因此,關注環境不應與傳福音相衝突,而是應當成為基督徒整體使命的一部分

讀知名聖經學者包衡(Richard Bauckham)的《聖經生態學:重探人與萬物的關係》,“管家”這一概念再次引起了我的注意。包衡督促到,人類應該用負責任的態度使用地球資源,因為所有生物,都必須依賴其他被造物才能在地球上生存和繁衍。

“嚴格來說,整個受造界都屬於造物主,也單單屬於造物主,只有在祂的允許之下,受造物才能使用其他受造物。上帝要人治理這地,人類基本上也在治理的範圍之內。但對於人類,這個任務就是扮演管家的角色,用負責任的態度看顧士地,因為土地仍屬於上帝,只是暫時供人類賴以生存。”(註2)

包衡還認為,人類的管家責任不應當把自己淩駕於其他受造物之上,而是應當與其他受造物休戚與共。包衡深入探討了《詩篇》104篇及148篇、《馬太福音》第6章,以及先知著作等多處經文,從多方面解釋並指出,在聖經的完整圖像裡,受造界是一個共同體(或作社群)。“人類和上帝的其他受造物同屬這個社群。地上一切的受造物共同擁有這個地球,也都隸屬這個相互牽連、互相依賴的社群,也都仰望同一位創造主。”(註3)

在包衡看來,所謂管家就是人類有責任照顧其他受造物。而管家只是這個社群關係裡的一個角色,但這個角色並不會消耗社群的資源。有了這樣的認知,管家概念的問題很多都能迎刃而解。

“管家”意識

這種對受造物充滿尊重的“管家”意識,在當代福音派領袖約翰•斯托得(John Stott)的思想中,得到了充分體現。他對創造論的理解,源於對聖經的深入解讀。他堅信上帝的工作,在創造與救贖中是不可分割的。通過觀察鳥類以及與科學家朋友的交流,斯托得對上帝的造物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也使他在戶外活動中進一步擴展了對環境問題的見解。

上圖:斯托得和他的書:《以鳥為師:從觀鳥領悟聖經道理》

與此同時,斯托得對聖經的熱愛和研究,加深了他對上帝創造意圖的理解。

斯托得提出,福音派的創造論存在缺陷,而直到50多歲,他才公開表達這一觀點。1977年,在他首次關於環境問題的佈道中,向自己所服事的萬靈堂會眾,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我不知道你們是否贊同我的看法,但我們許多基督徒,特別是那些自稱為或被他人稱為福音派的基督徒,往往擁有一個健全的救贖教義,卻忽視了創造的教義。實際上,我們中的一些人甚至缺乏對創世論的基本理解。”(註4)

在談到基督徒對待自然的態度時,斯托得表示:

“一些對基督教直言不諱的批評家試圖把生態上的不負責任歸咎於《創世記》對‘治理’(rule)和‘管理’(subdue)地球的命令。這些詞在原文中的表達更為強烈,有‘統治’、‘征服’等意,但是文字的意義是由上下文決定的,如果認為造物主把世界交給人類去毀滅它,那就太荒謬了。用一個更準確的詞來形容我們對地球的責任應該是‘管家’(stewardship)。上帝把他的世界託付給我們,一旦我們抓住了這一點,我們就會認真避免浪費,保護脆弱的生物圈,保護資源。”(註5)

這是天父世界

包衡指出,《羅馬書》第8章18-23節揭示了上帝救贖非人類受造物的意願:“受造之物切望等候上帝的眾子顯出來”(19節) “一切受造之物一同歎息,勞苦,直到如今”(22節)。從這些經文中,我們可以理解,受造界之所以受到束縛,是因為人類犯罪的牽連,因此必須等到人類的惡行終結,它才能獲得自由。

當上帝的子民獲得救贖時,自然界也將隨之恢復生機。

保羅並非主張,人類現在就將受造界從束縛中解放出來。然而,如果我們認同生態惡化是人類錯誤所致,那麼那些希望按照上帝對世界的旨意生活的人,就必須努力避免破壞上帝的創造,並修復已經遭受破壞的部分。(註6)

當我們今天閱讀《羅馬書》第8章時,不禁會看到——而且確實應該看到——我們當前的生態危機,反映了受造物的呻吟;我們的行為,對整個受造物所造成的負面後果,是如此地明顯。

教會群體一方面宣稱“這是天父世界”,另一方面卻對當前全球生態危機,幾近沉默,甚至冷漠以對,這種現象在華人教會尤為顯著。這和信徒普遍關心救恩論,而不關心創造論有關。我們在講臺上,不僅要傳講創造論,也當讓信徒認識、並以實際行動去關心身邊的受造物。

如果福音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與上帝及世界的關係,那麼我們在對待他人和整個受造界的態度、方法,就應該有根本上的不同。這世界既然是天父的創造,我們就有責任去關懷並保護它。正如基督教環保組織“羅查”(A Rocha International。編註)所示範的,他們在全球範圍內開展了多項旨在關懷和保護受造界的行動,通過推廣生態保護、環境教育和社區專案,將信仰與環保實踐緊密結合。

在一個擁有龐大人口的華人世界裡,如果基督徒能夠積極關心並參與到環境保護中,我們將在迫切需要改變的環境領域為上帝作出有力的見證,成為合上帝心意的管家。

註:

1. Katharine Hayhoe, Saving Us: A Climate Scientist’s Case for Hope and Healing in a Divided World (New York: Atria/One Signal Publishers, 2021), 40-41.

2. 包衡,《聖經生態學:重探人與萬物的關係》,柯美玲譯(新北市:校園書房,2020),34。

3. 包衡,81。

4. R.J. (Sam) Berry and Laura S. Meitzner Yoder, John Stott on Creation Care(Downers Grove: IVP Books, 2021), 288.

5. Berry and Yoder, 184.

6. 包衡,116。

編註:A Rocha International 總部設於英國倫敦,第一個項目是1983年在葡萄牙的一個實地研究中心,目前業務遍及全球20多個國家。該組織自我描述“是一個全球性的保護組織大家庭,他們共同努力踐行上帝的召喚,關愛創造物 ,並讓其他人也這樣做。”

作者是大陸傳道人,畢業於音樂學專業。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