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世宣教三要(二)——李秀全/林靜芝

李秀全/林靜芝

本文原刊於《舉目》第12期

三、制度的建立

       初期教會的領袖與信徒經歷了五旬節的復興,西門彼得根深蒂固的成見被異象扭轉。在教會事工蓬勃、信徒質量並進的擴展之中,初期教會還是有瑕疵與漏洞。《使徒行傳》第六章記載,在教會熱鬧奮興之後,還是有怨言、有忽略(《徒》6:1),給成長中的教會帶來新的陰影與危機。

         使徒們面對挑戰,當機立斷為教會建立制度﹕謹慎地甄選同工,建立分層負責的關係。

         無可質疑的,兩千年的教會歷史中,建立了許多組織和制度,也給每一個時代的教會帶來事奉的方便和進展。華人教會要投入普世宣教的行列,除了要注意靈命、觀念,也要嚴肅思考在整体的宣教事工上,“系統化”、“制度化”的課題。

         幾年前,在美國ABC電視新聞裡,聽到一則有關美國教育制度的報導:美國的教育制度面臨很嚴重的危機和挑戰,其根本的癥結在于“師資”。報導裡,主播語重心長地提出三方面的檢討﹕資格、培訓和待遇。

         其實華人教會的宣教事工,也正面對這三方面的挑戰。如果我們同意,教會的事工,是“工人比工作重要”。那麼,在宣教的事工上,“宣教士”就是關鍵。因此,宣 教事工除了在靈命、觀念上,需要突破與調整外,更需要在“制度”上,有以下的反省:我們要如何有異象地去發掘、裝備並照顧宣教的人才。

1.我們要有完整的“甄選制度”

        “他們事奉主,禁食的時候,聖靈說﹕‘要為我分派巴拿巴和掃羅去做我召他們所做的工。’ 于是禁食禱告,按手在他們頭上,就打發他們去了。”(《徒》13﹕2)在教會歷史裡被公認為宣教典範的安提阿教會,在差遣宣教士的工作上,是採取主動的 “分派”和“打發”,不是等弟兄姊妹來“申請”或“請求支持”。教會只有在主動關懷、輔導和鼓勵之下,才可能帶出保羅和巴拿巴那麼優秀、靈命成熟的宣教 士。

          一個“宣教士候選人”,至少本身應有以下幾項條件:

         (1) 清楚的蒙召:神透過聖經,在宣教方面,給予其明顯的引導和感動,且此人對這個感動有清楚的回應。

         (2)持續的負擔:是一種經得起時空考驗的“感動”。不是所謂的“五分鐘熱度”的“衝動”。獻身的“激情”經久不衰(特別是對“失喪靈魂”的負擔。)

         (3)事奉的恩賜:對聖經裡的“恩賜”,有客觀的認知,也有主觀的經歷。

         (4)環境的印證:特別是在所參與歸屬的教會裡,有弟兄姊妹同工與屬靈長輩的認同與鼓勵。同時也看見一扇扇向著“普世宣教”打開的門。

        (5)体魄的健康:“東亞病夫”型的宣教士,常常成為差會和宣教工場的累贅。今天宣教工場需要的是有健康的身体來適應新環境的宣教士。

2.要有全方位的“裝備計劃”

        當我們為主發掘了宣教的人才,教會還要負責為他們準備整套的訓練計劃。除了加強聖經的基礎,還要幫助這些“準宣教士”,發掘並發揮他(她)屬靈的恩賜、語言 的潛力。先在“母會”安排“團隊事奉”的操練,同時也鼓勵他們有紀律地鍛練体魄。如果“母會”沒有這麼多的資源,又缺乏經驗,可以建議他們去接受各地差傳 聯會所舉辦的“跨文化宣教訓練”課程,或參加特別宣教講座。

        “準宣教士”在加入一個差會之前,至少應有下列的“基本訓練”。

       (1)聖經的基礎:聖經是宣教士事奉的“本錢”。一般差會不可能提供基礎與完整的神學訓練,有心宣教的弟兄姊妹,應在加入差會之前,在母會或神學院接受較完整與系統的聖經裝備。

        (2)恩賜的操練:恩賜是宣教士事奉的“工具”。神賦與每一個“準宣教士”有不同的恩賜。保羅也教導羅馬教會中有心獻身者,要“專一”地運用恩賜。因此,一個宣教士不能缺少有紀律的操練。

        (3)團隊的事奉:華人教會最大的垢病就是,“一盤散沙,不能團結”。在宣教士正式走上工場之前,需要學習團隊事奉的藝術。

        (4)体魄的訓練:培養長期鍛練体能的紀律性,培育經得起風雨考驗的耐力。定期的游泳、慢跑疾走、爬山踏青,甚至在公寓以樓梯代電梯,都是很好的長期的訓練。

         (5)宣教的理念:自修或選修神學院宣教課程,收集並閱讀宣教士傳略。認識聖經的宣教觀和兩千年教會歷史的宣教軌跡。

         (6)語言的能力:加入西方的國際差會之前,要先熟練他們的通用語言(一般為英語)。若要投入跨文化宣教,尚需三四年在工場學習當地的語言。所以,加強語言能力是必需的。

         (7)差會的認識:公元兩千年的統計,全世界基督教至少有四千個差會。每一個差會的工作地區、對象、策略各有不同,應儘可能收集差會資訊。

         (8)專業的強化:現代宣教是教會動員的宣教。許多地區對傳統宣教士是關閉的,帶職宣教士,幾乎是唯一的宣教管道。所以帶職宣教士要在自己的專業上多下工夫。

         (9)短宣的配合:短期的宣教体驗常常是長宣的先頭部隊。參與一個計劃周詳的短宣,對準宣教士是十分必要的。

3.我們要有週全的“福利照顧”

         宣教士正式上工場之後,差會會有工場主任(宣教士的牧者),來牧養關懷宣教士和他們的兒女。宣教士的母會也應該責無旁貸地與差會一同在後方,關心宣教士的父 母。除了醫葯健保之外,宣教士的告老退休安排絕不能忽略。對宣教士返國述職也不可掉以輕心。在其述職期間,除了給其休閒與陪伴父母的時間,也應鼓勵宣教士 參加短期的進修。

         有一華人教會曾經傳出“一張(赴宣教工場)單程火車票的見證”。如果這是一位宣教士站出來做的見証,那麼就是一個為福音、為宣教破釜沉舟的感人見証。但是,如果這是差遣宣教士的母會的“見證”,那就是一個典型不負責任的反面教材。

對宣教士的照顧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 全人的關懷:包括宣教士的靈修生活;生理與心理的健康(要有合宜的醫藥保險和定期体檢)。注意宣教士的情緒與人際關係。

         (2) 家庭的照顧:包括夫妻的關係;兒女的教育;父母的照顧。

         (3) 事奉的鼓勵:母會、差會和工場的事奉要有密切的互動。母會要主動與宣教士保持緊密的聯絡。差會的工場主任(宣教士的牧者)負責監督、檢討與關懷宣教士的士氣和事奉的成效。

         (4) 休閒的安排(其實這應包含在全人的顧懷之內):差會對宣教士應有認真執行的休假制度。每次“返國述職”,應達到休息、探親、進修,與在母會差會事奉都妥加安排。

         (5) 退休的制度:差會與母會配合,關心宣教士退休後的生活起居、醫藥保險。甚至也要預備善後喪葬事宜。

         總之,必須讓宣教士沒有後顧之憂,專一向前。

         跨入二十一世紀,華人教會已白白領受兩百年福音的好處。現在是時候了,不要再裹足不前,華人教會應當起來,同心順服主的大使命,積極投入普世宣教之工場。

作業(討論題目):

1. 在普世宣教的事工上,如何使主的兒女化“冰涼”為“火熱”?

2. 為什麼莊稼的主在普世宣教的事工上,“看工人過于工作”?

3. 如果有人自認屬靈愛主,在教會熱心事奉,那麼他在宣教的“觀念”上還可能會有什麼偏差?你有什麼經歷和建議?

4. 保羅勸勉哥林多教會“凡事都要規規矩矩的按著次序行”(《林前》14:40),你認為宣教事工有什麼“規矩和次序”?

作者現任美國校園團契/海外校園宣教部主任。本文摘錄自中國學人培訓材料宣教系列,今年九月新出版的《宣教知多少》,歡迎向本社訂購。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