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祈禱、傳道,失落的藝術?(彭懷冰)2021.09.15
很多機構的傳道同工,往往也得將大部分的心思和時間花在行政、籌備營會等事物上。沒有足夠的心力放在“祈禱、傳道”(包括帶團契、個別地輔導、傳福音及訓練等)上,這如何能“成為蒙神喜悅的無愧工人”? 阅读全文
-
嗷嗷待哺(鄭期英)2021.09.14
我也期望:信徒們平日在主的道上定時定量閱讀,免得老在屬靈的半飢餓狀態下生存,只能每個主日去教會補充營養。這種靠吃大餐過活的身体,肯定不會健壯。我當然也期望,既然“崇拜乃是以言語、詩歌來述說神的價值”,可否留給講員充分的講道時間?可否讓我們這些渴望聽道的人,得到紮紮實實的餵養? 阅读全文
-
“雙標”之下的事奉(馮欣)2021.09.10
為“雙標”的原因何在?我們該如何面對? 這個問題不太好回答。筆者見過不少類似的情況,卻不敢妄加判斷,只是把些許思考晾曬在這裡,供大家評判。 阅读全文
-
彼此建造(劉加恩)2021.09.08
我們看到,教會往往遊走在兩種極端當中,有些人花很多力氣管閒事,這個事情也想參與、那個事情也想加入,結果該做的事情卻沒有做好,或者很多時候只注意枝微末節的小事,以致於忽略了真正要緊的工作。另有些人太過專心照顧自己的事,以致於完全不管別人是怎麼一回事,當別人有需要時也不以為意。 阅读全文
-
兒童/青少年的自殺行為——一個兒童心理學家的看法(2之2)(葉吳慶宜)2021.07.23
身為一個基督徒心理學家,我常常被問及兩個問題: 第一,基督徒會有自殺的念頭或自殺行為嗎?第二,自殺是一種罪嗎?如果自殺,可以被神饒恕嗎? 阅读全文
-
兒童/青少年的自殺行為——一個兒童心理學家的看法(2之1)(葉吳慶宜)2021.07.23
為什麼兒童/青少年會自殺?關於自殺行為的研究,層出不窮。但是人們都同意,自殺的緣由是錯綜複雜的,關乎當事人心裡的狀態、生理的情況、家庭的環境、社會文化背景等等,一個人的行為,往往是多種因素交互作用導致,自殺也不例外。 阅读全文
-
孩子想自殺時,怎麼辦?(張憶家)2021.07.22
當輕生、不想活的念頭出現的時候,拒絕尋求幫助的人,非常可能每況愈下。在痛苦的時候把自己孤立起來,只會越來越痛苦。有些人會認為只要讀聖經、禱告,就會脫離憂鬱的心境。我非常相信神醫治的大能,但是我認為人在困境、到達想自殺的地步,可能已經覺得神不愛他、離他很遠,更遑論接受神的干預。若是可能,尋求有同樣信仰專業人士的幫助,可以在信仰、精神醫學與心理輔導整合的情況之下,脫離憂鬱。 阅读全文
-
基督徒父母,當你的孩子沉溺於網絡時(基甸)2021.07.21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1.07.21 基甸 在今天這個電子產品和互聯網絡無處不在的時代,很多基督徒父母都面臨處於青少年時期的兒女網絡沉溺的問題。 當下,青少年沉溺於電子遊戲、動漫影圖和社交媒體的現象非常普遍,很多孩子因此影響學業、身體和心理健康,對網絡的強烈渴望變成他們不能自拔的、類似上癮的捆綁,網絡沉溺對他們的靈命,以及與父母的關係也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 許多基督徒父母因為這個問題苦惱、憂愁甚至抑鬱、絕望。一些父母用盡各種辦法,包括沒收設備、切斷家中WiFi、“胡蘿蔔(獎賞)加大棒(懲罰)”、哀求、威嚇甚至搬家等等,但都很容易被更懂技術的孩子破解,或者遭孩子拒斥,而收效甚微。這更讓父母痛苦不堪。 按照筆者與華人教會廣泛接觸後得到的印象,我相信這個問題在華人基督徒家庭中,是非常普遍、也相當嚴重的一個問題。 陷於沉溺於網絡的青少年子女的基督徒父母,應該如何面對這個問題?我們要如何做,才能給予陷於這個問題中的孩子正面和切實的幫助? 筆者自己的兩個兒子,在青少年時期都有網絡沉溺的情況(現今大兒子已經工作,似乎不再受到這方面的困擾;小兒子今秋即將進入大學學習,我們還在繼續為他禱告)。作為一個“過來人”,我希望跟有同樣難處、面臨同樣挑戰的基督徒父母,分享一些我認為很重要的聖經原則和個人體會。 有幾點值得提醒和共勉:一是我們需要對網絡沉溺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了解;二是我們需要學習不惹孩子的氣;三是我們需要用以福音為中心的方式,陪伴、引導有網絡沉溺的孩子。 一、我們需要對網絡沉溺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了解。 首先,不是每一個缺乏自制、在網絡上可能花太多時間的青少年,都有我們這裡說的“網絡沉溺”的問題。以下典型的網絡沉溺“癥狀”,可以幫助我們判斷孩子是否屬於“沉溺”: 過度使用:強制型的網絡使用和網絡上過度的時間消耗; 斷癮癥狀:在限制網絡使用時,出現諸如抑鬱和憤怒的斷癮癥狀; 忍耐性:出現明顯的對更好設備、延長上網時間和更多應用軟件的渴求; 消極後果:出現多種由於網絡使用導致的消極影響,包括在學業和人際關係中的不良表現。 其次,今天的心理學和基督教輔導學,對網絡沉溺已經有更多的認識。例如以下幾點,對正在被這個問題困擾的父母可能有會幫助: 研究表明在青少年與成年初期(12-29歲),網絡沉溺的風險更大。這意味著很多孩子最終會因為長大,走出網絡沉溺的牢籠。 關於網絡沉溺是不是一種成癮性的精神疾病,心理學界尚無定論。目前心理學界傾向於認為網絡沉溺是一種病態行為,但網絡媒體本身並非是像毒品那樣的致癮之物。 網絡沉溺的成癮性與商業網絡的刻意設計有關。特別諸如帶有角色扮演、特別容易“入戲”的電子遊戲等等,本身就是以使人上癮為設計目標的。不僅孩子會上鉤,即使大人也很容易被捆綁。 網絡沉溺可能與抑鬱症、色情、毒品等方面的成癮關聯及混合。 網絡沉溺只是一種逃避現實的表象,真正的原因可能是更深層的問題,如自我形象低落、同儕壓力、屬靈低潮,等等。 這些認識也提醒我們,在幫助孩子克服網絡沉溺的過程中為他們禱告,並用聖經的價值觀和基督福音來幫助他們的重要性。 二、學習不惹孩子的氣 聖經教導我們基督徒父母,兒女是上帝所賜的產業(參《詩》127:3),我們有責任和義務教養孩童走當走的道路(參《箴》22:6),幫助他們“盡心、盡性、盡力”愛上帝(參《申》6:5-6)及愛人如己。當然也包括教導他們怎樣依靠上帝克服自己的軟弱和缺乏自制。 但同時聖經也特別提醒,我們“不要惹兒女的氣”(參《弗》6:4,《西》3:21)。不“惹氣”不是說是非不分、一味遷就、縱容、溺愛,而是說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謹慎自守,不要憑著我們敗壞的血氣,說出虐待性質的話、做出傷害性質的事,例如詛咒、謾罵、體罰過度或失控、偏心、不斷嘮叨無法自制,等等。我們不可傷害孩子,讓他們“失了志氣”(參《西》3:21)。 “惹氣”是我們憑著人的血氣、用帶著“老我”的罪性的方式,來回應孩子不聽話的問題。而上帝的心意是要我們靠著聖靈的幫助,用敬虔的態度和方式來回應生活中的難處和困境。 正如提姆·連恩和保羅·區普在《人如何改變》中所說,假如孩子沒有按照我們的意願行事,我們就對他們失去了應有的耐心,結果就會產生很多新的問題。一旦我們犯了“惹氣”的罪,即使孩子能依照我們的話勉強去做,問題也得不到解決,反而會變得更糟。但如果我們能用敬虔的態度和方式去處理,雖然不能保證孩子的反應一定符合我們的意願,但是至少上帝要在孩子生命裡做的善工,不會因為我們的罪而受到阻攔(註)。 孩子陷於網絡沉溺,對於基督徒父母無疑是很大的考驗,挑戰我們的耐心和智慧。一味地“圍追堵截”、想盡一切辦法阻止孩子上網是徒勞無益的。不斷訓斥、跟孩子吵甚至打罵孩子,更不可取。 此時,父母除了好好為孩子禱告,只能用愛心和耐心對孩子進行正面的引導,跟他們一起禱告,陪伴他們走出困境。當我們這樣陪伴孩子時,我們自己的身心靈各方面也在與孩子一同成長。 改變可能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其實孩子很可能是陷於傷痛、懊悔,自卑、絕望、自暴自棄等交織在一起的情緒中,因為勝不過罪而“失了志氣”。父母這時候最不應該跟他們“鬧翻”,一旦被他們“拉黑”,就斷絕了交流的可能,無法維繫親子關係。 這時候,我們更需要多陪伴、鼓勵孩子。同時,也應該省察,若是我們自己也在社交媒體等方面,有缺乏節制和忍耐的問題,我們也需要悔改,並採取實際行動操練自制,在孩子面前有好的見證和榜樣。否則,孩子將會很快看穿我們的假冒偽善、“說得做不得”,這對他們的信仰將造成打擊和損害,以後我們無論話說得多屬靈,他們都會認為是虛偽的。 “不惹氣”並不是“佛系”處理,不管不問。從正面的角度來講,我們可以在家裡設定一些好的家規,養成好的習慣(例如設定每天上網時間的限制、所有電子設備晚上都不能帶入臥室,等等),跟孩子約定一起做“社交媒體禁食”或“數位安息日”等培養節制和耐心的實際操練,也可以多花些時間跟孩子一起鍛煉身體、到公園遠足、做一些手工、玩非電動的遊戲,等等。不是光有禁令,而是也鼓勵孩子花時間做一些有益身心靈健康的事情。 三、我們需要以福音為中心,陪伴、引導有網絡沉溺的孩子。 網絡沉溺的表象背後,通常都有更深層的屬靈問題。因此,我們需要用禱告的態度來到上帝面前,尋求智慧,祈求聖靈幫助,以福音為中心,鼓勵孩子靠著上帝的恩典“攻克己身”(參《林前》9:27)、與罪爭戰。 了解以下網絡沉溺的怪圈,對我們用聖經價值觀輔導陷於網絡沉溺的孩子,應該有幫助。 所謂網絡沉溺的“怪圈”,是指網絡沉溺陷於如上圖所描述的這種惡性循環: 孩子在生活中經歷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抑鬱和壓力; 孩子選擇用退縮來回應痛苦,疏離父母和他人,自我封閉; 孩子在網絡遊戲和動漫等中尋求解脫和紓解,陷入沉溺和捆綁,遊戲和動漫等成為替代正常關係的“偶像”; 遊戲和動漫等為孩子帶來短暫的壓力紓解; 但這種紓解不可能持久。短暫的紓解一旦消退,孩子就會被罪疚感和羞恥取代,陷入自責、自恨; 罪疚和自責導致屬靈的黑暗和絕望,進而加深孩子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抑鬱和壓力。然後孩子又回到第一個狀態,進入下一個循環。 用基督教信仰的價值觀來幫助孩子,就是要幫助孩子走出這樣的惡性循環。我們需要幫助孩子用敬虔、屬靈的態度和方式,去應對生活中的痛苦和難處,在孩子陷入網絡沉溺之前,就引導孩子靠著上帝的恩典脫離惡性循環。 我們可以通過溝通、交流,多了解孩子在生活中遭遇的更深層的問題,和他們內心的掙扎,跟他們一起禱告,求主幫助他們能對自己在基督裡的身份有正確的認識,明白他們在上帝的眼裡是何等的寶貴,以至上帝的獨生愛子為他們在十字架上捨身,好讓他們可以蒙恩得救,罪得赦免。 我們成為上帝寶貝的兒女,我們的價值不被他人和這個世界定義。我們的盼望不在我們自己有何等堅強的意志,而在於基督在十字架上成就的救恩能救我們“脫離世上從情慾來的敗壞”(參《彼後》1:4),並幫助我們在生命裡結出忍耐、節制、敬虔的果子。… 阅读全文
-
一堂談心課(林秋如)2021.07.20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1.07.20 林秋如 學生們陸陸續續走進教室。內向的彪形大漢橄欖球明星最後進來,把沉重的書包往桌子一甩,一屁股坐下,喘一口大氣兒,輕聲好奇地問旁邊的游泳健將:今天玩啥遊戲? 下午這堂高階漢語班,是學生們和我最喜歡的課,我早就準備好他們愛吃的點心,把我的寶貝桌遊《合家歡遊戲盤》放在教室最中央,然後開始今天的口語表達練習。 凱莉:唯一被愛的時刻 凱莉抽到第一個記憶分享題:“回憶被愛的時刻”。她愣在那兒,久久說不出話。這個聰慧能幹的女孩兒,每天凌晨3點半起床,4點開始奧運泳隊訓練。她緩緩地說:“我媽媽是非常精明的搞科研的人,一天到晚出差,我爸爸常年駐守南極洲做探測,我的生活都是自己料理,偶爾幫妹妹做個飯,說真的,我唯一覺得被愛的時刻,就是在這兒上中文課的時候。” 全班同學啞然無語。突然有個學生站起來,走過去擁抱她,接著,其他同學一個接一個,上前抱她,連大個兒的男生們,也在偷偷擦眼角的淚水。 文傑:躲藏在浴缸 文傑接第二棒。他看起來挺緊張,指針停在紫色盤,題目是:“回憶一個躲藏的地方”。他猶豫了一下,慢慢走向前面的白板,畫了一個浴缸。 文傑是個特別害羞安靜的孩子,從來不說話。輔導中心的老師曾吩咐我要特別關照他,因為他在童年時期遭遇過性侵,導致不願開口說話。然而在語言課裡不說話,對他和我都是極大的挑戰。 我讓其他學生理解某些學生有特殊的需要與特權,奇妙的是,這些學生都有驚人的同理心,從來不問為何文傑不開口說話。我總是走到他身旁,輕聲問他的想法,有時他會用幾乎聽不到的音量回答我,有時他用畫圖的方式回答我。 志豪:複雜的生活 開朗的志豪大概是不希望讓文傑太尷尬,大聲喊著,“該我了!該我了!”他興高采烈地甩骰子,骰子落在橘色的思考題:“哪些事讓你的生活變得更複雜?” 他俏皮地轉轉眼珠子,“啊!這太容易了!我爸離婚兩次,他現在的老婆是第三任太太,我有一堆弟弟妹妹都不是我媽生的。怎麼樣?夠不夠複雜?”愛搞笑的志豪是班上的開心果,嘴巴特甜;但暗地裡,他曾悄悄對我透露,他的憂鬱和焦慮,使他的學習狀態非常不穩定。 雨晴:和貓一起吃晚餐 志豪對雨晴眨眨眼,“該你了,雨晴!”雨晴的骰子落在藍色牌:“我最喜歡跟誰一起吃晚餐?” 這個即將進入哈佛的準新鮮人冷冷地說:“我最喜歡跟我的貓一塊兒吃晚餐,因為我媽自個兒在她房間吃,我爸要不在外頭吃,就是在他房裡吃,我呢?在我房裡自由自在跟貓吃。”全班瞪大眼睛看著她,等著聽下文分解,她說:“我爸媽早就各過各的生活,他們不想辦離婚,因為他們覺得從經濟的考量離婚太貴太划不來。” 子健:擔心進不了醫學院 子健乾咳了兩聲,想打破沉寂,開玩笑地對雨晴說:“我去哈佛讀書時,約你出去吃晚飯吧!”子健也拿到一張藍色題:“常讓我擔心焦慮的是什麼?” 其實,我們都猜得出他要說什麼。“哎!這還用說嗎?當然是擔心將來進不了醫學院!我家三代都是醫生,我可丟不了這個面子。我媽一天到晚告訴我其他同學的分數,真不知道她怎有辦法打聽到!煩死我了!我如果沒進醫學院,大概只好跳樓了。” 曉東:理想的生活是可以成天打遊戲 “別別別!談什麼跳樓不跳樓!太不值了!”曉東瞪了子健一眼,順手抓一張橘色卡:“敘述理想的生活”。“這簡單!理想的生活就是可以成天打遊戲,不愁吃不愁穿,找到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 安妮對曉東翻白眼,調侃他一句:“你真沒出息!”曉東回一句:“欸,你怎麼說話跟我媽一模一樣?”安妮跳起來敲他肩膀。“喔,各位同學請注意,安妮也有暴力傾向,小心點兒!”曉東吊兒郎當地晃頭晃腦快速抓一塊點心吃。 明哲:我最沮喪的那一刻 明哲一邊吃點心,一邊拿一張藍色卡:“我最沮喪的那一刻是……如何處理?”這個問題對高中男生有點兒挑戰性,不知道他願不願意談。 他擦擦嘴巴,低下頭輕聲說:“兩年前,我爸跟我媽離婚,他們打了很長的官司,他們本來都去教會,鬧離婚時就不去教會了,我不明白為什麼我爸要離開我們,我也不想再去教會,但是我大部分的朋友都是教會的人,我一下子好像跟所有人斷了關係。 我真的很沮喪,當時有個教會裡的大哥哥開始每週來找我打球,帶我去爬山,漸漸地跟我聊心事。我相信一定是我媽暗地裡安排他來跟我做朋友,我其實挺感謝媽媽,她自己承受痛苦,還為我擔心。” 你是虎媽嗎? 子健對明哲說:“你媽真了不起,至少她還知道你的需要。我媽呢?她只在乎我的成績,我的球賽紀錄,我的樂團表演,我的社區服務時數,她心裡算計的就是怎樣把我推進哈佛。”曉東接著搭腔:“我們這社區裡的父母不都是一群虎爸虎媽嗎?老師,你有兩個孩子,你肯定也是個虎媽呀!” “哈,我呀,我是虎媽的相反。我從來不問孩子的成績。”這群學生眼珠子都快蹦出來了。我告訴兩個孩子,考試成績只是顯示出他們理解了多少,還有哪些搞不懂的,中午休息時間一定要去問老師,把問題搞懂。我常常跟兩個孩子說,他們現在當高中生很辛苦,學科、體育、音樂、社區服務,樣樣都得非常優秀才能進名校,壓力太大了,如果我是現在的高中生,一定考得比他們慘。 “老師,你的孩子一定很快樂!”我老實告訴學生:“其實,他們的心理壓力很大,因為他們的好朋友都很優秀,我想給他們降壓,但是太難了。不過,他們都覺得我先生跟我是他們最好的朋友。” 思奇:我不是那個快樂的人 輪到思奇了,他拿到一張橘色卡:“哪種人最快樂?為什麼?”這題可有意思了,看他如何回答。“我也不知道耶!我只知道我不是那個人。”他搔搔後腦接著說:“我猜大概是慾望很少,對自己要求不高的人吧!這樣他們就不會想太多,或者,我是不是該說那個那個那個什麼成語來著……啊!知足常樂!我爺爺奶奶常說這句話。”同學們都給他拍手,還有人送上兩個小蛋糕到他桌上。 興華:愛的特質是…… 下一位是宇成,這個成績卓越的孩子拿到的題目正對他胃口:“成功就是……”。他毫不猶豫地回答:“成功就是得到諾貝爾獎,不然就是像比爾蓋茲那樣。”全班同學似乎挺同意他的看法,突然,興華小聲地嘆了一口氣,“那咱們肯定都不會是成功的人。” 興華喜歡愛迪生,看著橘色卡有個電燈泡的圖樣,就順手拿一張:“愛的特質是……”。他開始哼起歌來,同學們問他在哼什麼歌,他就開始輕聲唱:“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家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班上女孩兒睜大眼睛看著興華,“嘿,興華,你從哪兒學到這首歌?我們怎麼從來沒聽過?還真不知道你的歌聲很好聽!” 興華伸個懶腰,不屑一顧地說:“哎,那是很久以前在教會學的,我已經不去教會了,因為那裡有很多虛偽的人,包括我爸媽,講的跟做的是兩回事兒。我一天到晚聽我爸媽在家裡說長道短,批評很多教會的人,尤其是批評他們的牧師。這首歌談愛的特質,我只是剛好想到這首歌的歌詞,可以回答那個問題,其實,我沒那麼有深度,想出這些名堂,我也不覺得誰能真的這樣去愛別人。”… 阅读全文
-
回應《M教會的“磨難”》:“你是否把前任的腳踩疼了?”(Jerry)2021.04.23
者在教會服事時,有機會將教會的門訓系統重組包裝。在某次教會領導培訓的場合,得到了華人教會一位德高望重的牧者的指導。這位牧者在簡要回答關於門訓系統的問題後,直接挑戰我: “你有沒有踩著前任牧師的腳?” “你把人家踩得疼不疼?” 阅读全文
-
我看《M教會的“磨難”》(林祥源)2021.04.22
一個健康的教會不是沒有衝突,而是在於能知道如何處理衝突,並化解衝突,轉化衝突,將衝突變成提升教會屬靈品質的力量,變成一個美好的機會與橋樑。 阅读全文
-
回應《M教會的“磨難”》: 好人吵架,怎麼辦?(陳濟民)2021.04.21
面對紛爭與矛盾,聖經中確實提供了基本的事奉原則讓我們遵循,那便是我們要走上主耶穌那自我降卑的、十字架的路。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