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跨文化宣教
-
在許多華人基督徒的觀念裡,跨文化宣教要麼是太遙遠的事,要麼是少數“有特別負擔”的人的事,也有人覺得應該先好好建造教會,等教會增長成大型教會,有了豐富資源和人力之後,才能考慮跨文化宣教的可能性。
-
近年除了IQ、EQ之外,文化智商(Culture Intelligence,簡稱CQ)被視為全球化時代的必備能力。文化智商強調對於不同文化的“理解力”與“適應力”。 文化智商為什麼這麼重要呢?基督徒需要瞭解文化智商嗎?基督徒領袖可以從文化智商來思考,如何調整傳福音的策略嗎?本文希望就此做一些初步的探討。
-
華人教會的核心文化部分很高,非核心文化部分較低。舉例來說,華人教會以華語為主要語言,不習慣使用其他語言;習慣吃中國食物,對其他食物接受度較低;歡迎其他種族文化的人加入華人教會,但自己搬到新的環境時,仍不習慣參加其他文化的教會。
-
本文原刊於《舉目》59期 林秋如 回首來時路 張采蓉,這個開朗、平易近人的師母,像往常一樣,開心地張羅著星期天滿檔的聚會,殷勤招呼著教會裡的會友。 一群群光鮮亮麗的會友,享受了主日的屬靈盛宴,神采奕奕地互相道別。一輛接一輛的車子,井然有序地離開教會,也離開中國城,回到散佈洛杉磯的住處。 采蓉把車開出停車場,準備上高速公路回家。然而,一股莫名的情緒,讓她把車開往相反方向,剛才的信息一直盤旋在腦中,怎麼樣也甩不掉:“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林前》9:16) 像一根點燃的蠟燭 繞著中國城這幾條街轉了好幾圈,開得越慢、看得越仔細,心中就越澎湃,甚至讓她招架不住。看著滿街林立的廣東餐廳、越南小吃、中藥店、成衣零售商、墨西哥洗衣店、雜貨店等,她像走進半個世紀前的亞洲、墨西哥…… 這不是她熟悉的乾淨、優雅、時髦、耀眼的美國,更甭提舒適、豪華的南加州了﹗可是,中國城不就在加州洛杉磯市中心的北邊嗎?可這城裡城外的差異簡直是天壤之別!那差異,是華人移民努力了半輩子想要甩開的。他們義無反顧地告別家鄉、遠走海外,就是要擺脫貧窮、落後。 白領階級的華人移民按時造訪中國城,只是為了回味家鄉美食。飽餐一頓之後,他們又回到自己居住的地方,回到美國中上層社會,繼續編織、實現自己的美國夢。 采蓉發現,自己對中國城一點兒感覺都沒有,簡直到麻木不仁的地步。她和丈夫黃守謙牧師,到羅省第一華人浸信會牧會已5年了。教會坐落在中國城知名的海鮮酒樓對面,90%的會友都是不住在中國城的白領。這些白領階級和中國城的藍領階級,根本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 她和大家一樣,一直對教會周圍的社區很冷漠。聚會一結束,就各奔東西,回到自己舒適的生活圈裡。而今天的經文和信息,卻像當頭棒喝,讓她開始對這種冷漠深感不安。 這股不安的思緒,領她進入深層的反省與悔改,不僅帶來她個人靈性的復興,更掀起了往後15年,羅省第一華人浸信會的更新轉化。 她開始問:“主啊﹗我能做什麼?” 在一次晚崇拜裡,她和會眾分享心得,然後問:“我們能做什麼?” 像一根點燃的蠟燭,她心中的熱情逐漸傳遞給其他2千人。2千多蠟燭彙聚在一塊兒,成了熊熊烈火,在洛杉磯中國城燃燒開來。 走入社區,擁抱鄰舍 奇妙的事像滾雪球一樣,一波接一波發生。 “跨出教會的牆,走入社區”的提議,竟然沒遇到反對的聲音!當采蓉勇敢地分享自己認罪、悔改的心路歷程,大膽傳講聖靈催逼的信息,她發現許多弟兄姐妹也感 同身受,承認自己多年來的冷漠與虧欠。可見,上帝已預備這個教會走向新的里程碑。 教會走入社區的第一步,是在社區小學辦中秋晚會,之後轉 型為“家庭同樂日”。每年6月初,以慶祝母親節和父親節為由,邀請中國城的華人家庭同樂。教會動員各年齡層的小組,擺出遊戲攤位、小吃攤位、手工勞作攤 位、舞台表演、音樂演唱,和最具特色的祝福小站──這是邀請來賓領受上天的祝福,以一對一的談話,讓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訴說心中的憂慮、愁苦。基督徒藉 此分享福音,並為他們祝福禱告。 15年下來,每兩年辦一次,最近幾次,都有2千多人參加,參加者費用全免。如此龐大的同樂會,需要花費美金5千元左右。除了教會出資租帳篷、舞台、遊樂設施以外,弟兄姐妹都樂意為各自負責的食物或遊戲攤位奉獻。 洛杉磯中國城最早的移民是香港人,大多說台山話。70年代以後,大量越南華僑遷入。20多年前,是大量來自廣州的移民。 最近幾年,中國城的墨西哥人口也漸漸增加。教會於是開始邀請墨西哥人來參加家庭同樂日。教會請墨西哥教會配搭,負責家庭同樂日的西班牙語遊戲攤位和祝福小站。通常有50到100位墨西哥居民出席。家庭同樂日也改名為社區同樂日。 社區行走禱告 采蓉生長於台灣,17歲移民加拿大。讀完大學後,與夫婿黃守謙同往台灣中華福音神學院讀神學,隨後到加拿大牧會,進而受林道亮牧師邀請到美國洛杉磯的羅省第一華人浸信會牧會。 上帝賦予她和黃牧師語言的恩賜,可以用華語、英語、廣東話講道。這個教會向來側重聖經的教導,但聖靈催逼她在教會傳遞向社區傳福音的緊迫性。整個教會被上帝喚醒,張開雙臂擁抱社區。 各年齡層的團契,都積極投入社區同樂日的籌備。在同樂日之前兩個月,他們用星期天主日學的半小時,舉辦社區行走禱告,從老到少,繞著中國城走一圈,為整個社區禱告。連可愛的幼兒班小朋友,也繞著教會走一圈,為整個社區禱告。 多年下來,“社區禱告行”已成為教會每月第二個主日固定的“行走禱告會”,時時提醒著基督徒,宣教要從鄰舍開始﹗ 社區服務活動 數十年來,教會舉辦兒童假期聖經學校,參加者都是信徒家的小朋友。在采蓉師母的大力鼓勵之下,小朋友必須邀請新朋友來參加,否則不能報名。教會也邀請社區裡的孩子,使假期聖經學校成為另一個傳福音的管道。…
-
當我重新審視這條宣教之路時,我越來越明白,宣教不僅僅是差傳策略,也不單是一套神學理念,宣教是一種生命態度。宣教的人生,是在各種不確定性中,甘心被上帝塑造的人生。
-
在普世華人基督徒熱烈慶祝馬禮遜來華200週年紀念之際,華人教會如何推 動宣教,就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前幾年興起的“福音傳回耶路撒冷”運動,也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有人聽到國內家庭教會已在招募成百上千的農村青年學習阿拉伯 語,就非常興奮地認為,這就是未來中國教會宣教的希望。但是也有人憂心忡忡,認為這些農村青年的知識水平,恐怕無法勝任這種跨越文化的宣教重任,因而認定這是一個錯誤的宣教策略。
-
我在柬埔寨宣教的二年中,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歷盡苦難的人民,常震撼著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