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陳培德
-
潘霍華在時代的衝擊面前,所作出的信仰反思和行動,對當前華人信徒面對的境況,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啟示、參考意義。在有關潘霍華神學思想中文著作中,本書稱得上是最具深度的一本,不容錯過!
-
這是一本跨學科,深入淺出的適時佳作,值得推薦!
-
《靈魂的香檳》這本書可說是那埸靈修操練實驗的真實記錄,經冷卻3年後,作者才執筆整理成書,為的是要驗證實驗論點不假,喜樂體驗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
-
在新近出版的中譯本《照顧父母,也照顧自己:如何陪伴年邁雙親》(Caring For Your Aging Parents: When Love Is Not Enough)一書裡,作者芭芭拉‧狄恩(Barbara Deane, 1932-1997)以長期親身照顧患病母親的經歷,以及許多照顧年邁、長期患病、經歷死離的照顧者的故事與經歷,寫成這本充滿憐恤、令人感同身受,又有理性分析指引出路的好書。
-
在上世紀80年代初,哈維.考克斯(Harvey Cox)應哈佛大學之邀,為必修學科“道德判斷課程”,開講關於耶穌的課。目的是為這所全球頂尖的大學,訓練、裝備精英學生,專業知識以外的人文素養。
-
2016年春天,羅伯特·嘉吉出版了The Cities That Built the Bible一書,中文譯本旋即在同年夏天面世,書名為《創造聖經的城市:尋訪舊城、古卷與文明遺產的宗教考古之旅》。
-
作者何兆彬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曾任職記者和編輯。他又曾參與過突破機構刊物Breakazine 的創刊和編輯工作。後作者在神學院全時間修讀基督教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如今,他是中文大學宗教研究哲學博士研究生。
-
知名德國女性神學家杜樂蒂·左勒(Dorothee Sölle, 1929-2003)中譯著作《想像與順服:新世紀基督教倫理的反思》(Phantasie und Gehorsam. Überlegungen zu einer künftigen christlichen Ethik)新近面世。該書由慕尼黑大學哲學院博士候選林正昊翻譯,史文鴻博士校訂,台北游擊文化出版。
-
《全民神學家巴刻》不但是巴刻的生平傳記,更是呈現英國聖公會現代歷史及二戰後福音派的發展史。其中包括兩件敏感且饒有趣味的事件:打擊凱錫克大會(Keswick Convention)、與鍾馬田(Martyn Lloyd-Jones)決裂,勾勒出本書具票房的回憶錄亮點,也映照出巴刻個人的特質與思想路線。
-
《聖經中的財富觀》英文原著出版於2010年,作者是韋特寧頓(Ben Witherington III)。他是知名的聖經學者,美國阿斯伯理神學院(Asbury Theological Seminary)新約教授,著作多逾40本。中譯本出自曾景恆的譯筆,可讀性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