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 愛,死亡不能隔絕(謝榮生)

    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是“愛”,因為愛在生命中連結了行動、情感和心思,也蘊含了信任、幫助、鼓勵、保護、接納、饒恕、自由、平安、喜樂,以及一切在愛中的元素。

    閲讀全文…

  • 愛,脫離不了生活(姜洋)

    “愛”與”不愛”的定義,因人而異。 鄰居Mike常常抱怨他那不長進的兒子。兒子從小不愛學習,中學即退學;現年近40,沒房、沒車、沒工作,不僅酗酒、濫用違禁藥物,而且長期不務正業,靠父母接濟。

    閲讀全文…

  • 午飯後,就為晚飯煲了花生湯。可是到了傍晚,突然很想吃炸雞和薯條。思前想後,我便捨湯而就炸雞去了。 在學校的餐廳裡大快朵頤時,見不遠處有一對白人老夫婦,正和兒子激烈交談。我如同一個看著電視吃飯的孩子,不小心投入了別人的世界。

    閲讀全文…

  • 隨著《冰雪奇緣》藍光碟 (Blu-ray Disc)的上市,和 iTunes下載的開賣,我們家的3個小孩也進入了《冰雪奇緣》的夢幻世界(Frozen la-la Land)。寒假,他們已經到電影院看了一次。回家後,又不斷地看YouTube上的片段,因此,對影片中女王的“Let It Go”、雪人Olaf 的“In Summer!” 都能倒背如流,甚至連動作一起演出……小孩子的記憶力實在是超強!

    閲讀全文…

  • 讓我們彼此相愛(樓健)

    直到今天,我還清楚地記得,2003年春天的那個星期日下午,一位基督徒朋友把我帶到了基督教會。

    閲讀全文…

  • 靈命成熟的量尺——真愛(臨風)

    好東西總有膺品,連靈命的成熟度也不例外。分辨真假不容易,本文即討論靈命成熟的真假。

    閲讀全文…

  • 每逢週五,我們夫妻二人都到兒子讀書的小學,和他共進午餐。 很有趣的是,這種時候最高興的是兒子的同學。因為學校規定,家長來學校與孩子共進午餐時,孩子可以邀請2名同學一起進餐。在小孩子的意識中,能應邀與其他同學的家長一同吃午飯,是一種榮譽(honor)。

    閲讀全文…

  • 本文原刊於《舉目》53期 沈琅        18 歲到美國讀書時,一進教會,便喜歡上了教會的氛圍,喜歡和一班基督徒朋友膩在一起。喜歡他們的友愛與和善、智慧及涵養,喜歡和他們一起玩,一起聊,被他們 的生命深深吸引。但我記得,也有對他們心生抗拒的時候,那是偶爾從言語、態度中,感覺到一些人自命清高、自以為是,有了信仰便高人一等。 我也變成這樣了        後來,我信主了,終於找到生命的意義,有了平安、喜樂及依靠。然而,慢慢地,我身上也滋長了我曾那麼討厭的、憑著信仰就自以為是的驕傲與固步自封。我開始覺得,和一些不信主的朋友談話不夠味了,他們怎麼就聽不懂我說的?怎麼就不能領悟我所經歷的呢? 於是,我下意識地往基督徒的圈子裡鑽,因為有共同的話題,能感同身受地交流;因為不需要面對溝通中那麼多的衝撞、掙扎和沮喪。         我也把信仰當作自己高人一等的基石了,有了要把“絕對真理”帶給人的心態。不知從何時起,我的目光就只放在“真理”上,輕視其他一切的價值與意義──除了基督信仰,其他東西沒有永恆的價值,不值得我去留意,不是嗎?         於是,我的路越走越窄。我很困惑,為什麼信了主,反似覺得生命裡丟了點東西呢?而且,到底丟了什麼呢?        慢慢地,我才意識到,我丟的,是對他人的尊重、欣賞和體貼;我所缺的,正是主耶穌切切教導我們的:對他人的愛。         如果愛,便不會將對方當成僅僅是傳福音的目標,而是首先將對方作為“個人”去尊重、欣賞和體貼。         記得初信主時,我參加過一個校園事工研討會。一位姐妹在會上分享事工策略:第一,機場接機,認識新同學。第二,建立關係,包括開車帶新同學去超市買菜等。第三,根據新同學的反應,進行下一步──如果對方對基督信仰有積極反應,便跟進關懷;對基督信仰比較排斥,便捨棄不管。         我當時雖不成熟,但那“起初的愛心”還在,義憤填膺地反駁:這太功利了,沒有真正地愛學生 !人是敏感的。究竟是表面對他好,還是真正關愛他,他心裡是知道的。 後來,隨著信主的年月增加,傳福音成了自然,成了習慣,有時候就會把人抽象成傳福音的對象,卻忘了看重並關愛這個人。         我痛苦地意識到自己的狀況,禱告求主幫助我:不要因為希望別人信主,就做表面文章,卻忘了裡面最重要的是愛。 嗅到生命的馨香         有一次,讀到富勒神學院院長理查德.毛(Richard Mouw)的文章《見證,學習,合作》。他在文中提到他與穆斯林朋友的友誼──雖然他們雙方對“耶穌是誰”這個問題,觀點不一致,但仍然建立了友誼。        理查德說,2001年9月11日,當他從電視上看到飛機撞向紐約世貿中心時,立刻想到他的穆斯林朋友們。隨即,他接到富勒神學院行政人員的電話,問他學校對 此當如何表態。理查德立即請行政人員打電話到當地穆斯林機構的總部,告訴對方,富勒神學院在為他們禱告;如果有人對當地穆斯林信徒發洩怒氣、進行破壞,富 勒會站在穆斯林朋友這邊,支持他們(據媒體報導,恐怖襲擊之後的10天內,美國發生了近600起襲擊阿拉伯人及穆斯林的事件)。         讀到這段 故事時,我很驚訝,因為理查德的做法,是與眾不同的。“9. 11”之後,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將穆斯林和恐怖主義聯繫在了一起,在心裡和他們劃清了界限。然而理查德卻沒有因為穆斯林朋友不信主,就對他們的遭遇幸災 樂禍,也沒有高高掛起、事不關己。我很欽佩他,因為我看到了他對穆斯林朋友真誠的尊重和體諒。我嗅到生命的馨香,感受到了愛。        之前,我總是以封閉陣營的模式看自己、看人。我將每個陣營貼上標籤:基督徒、穆斯林、猶太教……而今,當我突破自己的封閉,跨出去瞭解和我不一樣的人時,我學會了另 一種模式:流動模式──主耶穌是中心點,每個人都在靠近,或遠離。也就是說,每個人都走在認識上帝的道路上,有的走得近了一點,有的還在遠處。當這樣看 人、看自己的時候,我便意識到,我沒有什麼可驕傲的。但我可以陪伴別人走上認識上帝之旅。 一腳外,一腳內        我開始從自己的舒適圈中跨出來,更開放地和未信主的朋友對話。當然,我也遇到問題和困惑,但我發現,這幫助我對信仰有更深入的理解,也讓我更加認識我所信靠的耶穌。         在“信仰間對話”的課上,教授邀請一位猶太教的拉比,跟我們分享信仰。一位和這位拉比很熟悉的同學,告訴我們一個小故事:有一次,他偶然請這位拉比為一個朋友禱告。拉比答應了,說每天都會為他禱告。         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後,同學收到拉比的郵件,詢問這個朋友的情況。他這才得知,拉比仍然每天為這個朋友禱告。我聽了,心想:哇,這麼虔誠啊 !我都沒做到啊 !         慢慢地,我更加瞭解這位拉比:他確實是個很好的人,願意遵循上帝的教導行義;他每天向上帝禱告,尋求上帝心意;他相信耶穌是好人,只是不相信耶穌就是上帝差派的救主。他仍在等候救主的到來……        …

    閲讀全文…

  • 既然愛是這樣重要,人能在教會中找到愛嗎?基督教不是愛的宗教嗎?為什麼很多人在教會中感覺不到愛呢?為什麼很多教會會員之間,只有“你好”和 “再見”呢?

    閲讀全文…

  • 中午的陽光將大地點燃,我自己彷彿正是燃燒中的荊棘。在河邊坐下,繼續讀《路得記》。這本書在預備一位君王出場,那時候,以色列人已如失喪的羊群走投無路。

    閲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