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風
有位老貢生很自負,總以為文章是自己的好,到處示人。有次拿給一位 行家看。這位行家知道他的習性,看完後稱讚說:“閣下文章高明,有雙錘擊鼓之妙,當焚香拜讀。”老貢生欣欣然地走了。旁邊有人聽得雲裡霧裡,就問行家說, 你這段話究竟何所指?他哈哈一笑,說,“雙錘擊鼓”就是“不通、不通”的意思,至於“焚香拜讀”嗎,那是因為太臭了!
作者為本刊特約編輯。
臨風
有位老貢生很自負,總以為文章是自己的好,到處示人。有次拿給一位 行家看。這位行家知道他的習性,看完後稱讚說:“閣下文章高明,有雙錘擊鼓之妙,當焚香拜讀。”老貢生欣欣然地走了。旁邊有人聽得雲裡霧裡,就問行家說, 你這段話究竟何所指?他哈哈一笑,說,“雙錘擊鼓”就是“不通、不通”的意思,至於“焚香拜讀”嗎,那是因為太臭了!
作者為本刊特約編輯。
本文原刊於《舉目》58期 郝大衛 復活節的早上,在一首詩歌中醒來,卻只記得夢中詩歌的3個字“主的愛,主的愛”。5日由京返滬,一路蒙主奇妙引導,本來沒有臥鋪,卻很好地休息了一晚。 早上在火車上醒來時,正值朝陽東升,讀到《哥林多後書》1﹕12“……見證我們憑著上帝的聖潔和誠實,在世為人,不靠人的聰明,乃靠上帝的恩惠……” 是的,主啊,過去的路,我雖然一次次依靠自己的聰明,而每一次的結局,你總讓我看到,所能依靠的,唯有你的恩惠、你的應許。我們若尋求你,你必使我們尋見;等候你的,必不至羞愧。 小小的卡片 我出生在山東,家中幾代都是基督徒。很小的時候,我便能讀經、禱告。然而,我內心對上帝並沒有認識,只是有一些懼怕,卻又因自己擁有聖經知識與口才,極其驕傲。 2002 年2月,我16歲,高中二年級,參加了山東某地的中學生冬令營。營會的內容已經記不清了,只記得2月18號的晚上,小組的虞老師帶我們,學習青少年如何為自己的婚姻做準備。在一張小小的卡片上,老師讓我們這群男孩子寫下:“我在上帝面前禱告,求上帝預備我的‘她’是……” 當時我很不以為然,覺得:“一群孩子(小組裡很多初中生,甚至小學生)如何知道這些事情?”但我還是順服、按老師的要求寫下了(沒想到後來成為極大的祝福): 真敬畏耶和華(我看到很多家庭,雖然信主,但因為夫妻對上帝的認識、追求有差異,影響了家庭的和睦)。 孝敬父母。 漂亮,賢惠,不婆婆媽媽。 要麼比我強很多,要麼不如我(總之,兩個人之間不要競爭。那個時候並不知道愛裡面沒有爭競,而且上帝對婚姻的要求,乃是愛與順服)。 ……(省略號的意思是,其他的多多益善了) 卡片的反面,是我們在上帝面前的誓約,“我願意為‘她’,用聖潔、尊貴守著自己的身體”,及落款。 特別值得感恩的是,從那次營會以後,我開始認真讀經,讀屬靈著作。上帝也慢慢讓我嘗到祂的甘甜。 大學不戀愛 大學期間,我雖也被一些女孩子吸引,但總是被當年的誓約所提醒:我要找一個真正認識上帝、能委身的基督徒為伴侶。她必須從小信主(因為我不懂得流行歌曲、不懂得打扮、不懂得車子、不看電視、不看電影……若非從小信主的姊妹,肯定會覺得我像木頭)…… 而且,我決定畢業後回山東老家服事,所以我求上帝,為我預備的“她”,最好是山東人(文化、語言、飲食等相同),必須對上帝的家有負擔,且不會由於虛榮,好在教會出頭露面。 大學4年裡,上帝並沒有讓我談戀愛。我也覺得自己不夠成熟。如果交往一個女友,最後卻發現並不是“她”,那就沒有用“聖潔、尊貴守著自己身體”了(上帝不斷地提醒我,我的雙手、雙眼,也需要用聖潔、尊貴守著)。 見到別人出雙入對,有時我也很羡慕,但我總是回到上帝面前禱告:主啊,等候你的必不至羞愧。我的心,還是定意尋求你! 記不清什麼時候,上帝提醒我,自己要先成長,成為配得上“她”的人,要竭力追求、認識主。於是,“等候”不只是像等公交車一樣被動的等了,我開始學習靠著主認識自己,不斷更新、長大。 我終身的事 2007年大學畢業後,不斷有人給我介紹對象,但我都覺得不合適,因為對方都不是十架路上的同心人。 2008 年春節回家,發現父母的白髮多了(為了供我讀書,父母一直在外面打工)。初五早上醒來,我覺得異常軟弱。恰父親在我身邊讀經,見我醒來,很喜樂地讀《以賽 亞書》58﹕11給我聽:“耶和華也必時常引導你,在乾旱之地,使你心滿意足,骨頭強壯。你必像澆灌的園子,又像水流不絕的泉源。”父親用一種很古老、輕快的調子,教我唱這段經文。母親在廚房邊準備早餐,邊聽收音機裡的講道,題目居然也是此經文,“耶和華也必時常引導你……” 我的心一下子被上帝的愛澆灌! 同一天,我又讀到《詩篇》31﹕15:“我終身的事在你手中……” 是的,主啊!我終身的事在你手中! […]
本文原刊于《舉目》60期 臨風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約》1:14) “恩典”,也可譯作“恩惠”,或是“恩慈”,“慈悲”,“赦免”。 馬丁路德與墨蘭頓 說到16世紀的馬丁路德,我們會由衷地敬佩。區區小民,為了堅持真理,竟敢拗上當時的宗教權威和政治權威——在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查理五世前,路德發出豪 語,不肯收回對聖經的立場:“我站在這裡,別無選擇,求上帝幫助我,阿們。”(Here I stand. I can do no other. God help me. Amen.) 路德是捍衛真理的鬥士。因他對真理的勇敢、執著,整個人類歷史得以改觀。對此,我們耳熟能詳。 不過,路德性情激烈。他勇往直前的鬥士作風,如果沒有一個充滿恩惠、性情溫和、善於牽針引線的協助者,改教可能會大受影響。他這位親密的朋友,也是最得力的同工,就是墨蘭頓(Philipp Melanchthon, 1497-1560)。 墨蘭頓也是德國人,哲學教授、語言學家、人類學家和新拉丁語詩人,也是改教運動的大力擁護者。他把路德的神學整理、系統化,並且不厭其煩地為之辯護,並教導 他人,爭取受教育者的瞭解和支持,因此被譽為“德國的老師”。他的神學立場和路德雖然還是有些張力,但是他們彼此始終真心相知、相惜,互補、互諒。 路德自言:“我生下來就是為了爭戰,與黨派和魔鬼奮鬥。因此我的書充滿了風暴與爭戰的味道。我必須挪開殘枝朽木,披荊斬棘,像個粗野的山林工人,開闢道路預 備一切。而墨蘭頓安靜地走著,愉快地耕種、栽植、播種、澆灌,都照著上帝給他的豐富。”因此墨蘭頓以“安靜的改教家”聞名(註1)。他不是路德那種衝鋒陷 陣的領袖,但能協助路德抹平教會中的爭端。 我們可以說,路德的真理加上墨蘭頓的恩惠,是一個完美的結合。 […]
海外校园OC《举目》 | 网站:behold.oc.org | ☎️:(310) 328-8200 | 微信:FollowChrist | FaceBook | 1753 Cabrillo Ave Torrance, CA 90501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