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門口的宣教工場(隗捷)

隗捷

本文原刊於《舉目》49期

        2010年我們教會的聖誕崇拜日,有17人受洗歸主。您可能認為,17沒什麼了不起,但是如果您知道,我們教會中、英文兩堂主日聚會不過200多人,往常每年平均才有10多個人受洗的話,您就明白這個數字不同尋常了。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今年為什麼有這麼多人來受洗呢?

綠河大學的年輕學生

        有一座社區大學,離我們教會約50英里,叫做“綠河大學(Green River College)”,有上百位從中國大陸來的留學生。通常,他們在這個學校學習一兩年,然後就轉到其他大學去了。

        多年來,我們知道這個學校裡有許多中國學生,教會中也有弟兄姊妹向他們傳過福音。可是教會從沒有以此作為福音工作的重點。

       2008年2月,有幾位弟兄姊妹特地開車到綠河大學,想了解是否可服事那裡的學生。結果我們看到許多年輕的中國留學生。他們大多20歲左右,剛來美國。生命蓬勃,卻不認識上帝。他們真好像沒有牧人的羊。如果沒有人向他們傳福音,他們很快就會隨潮流去。

        看到這樣的情景,我們對自己說,上帝把中國人帶到我們家門口, 我們怎可視而不見?我們每年去中國短宣,能去的人很少,在僅有的2週時間,能做的事實在有限。為什麼我們不能向這些已經來到我們家門口的年輕人傳福音呢? 如果我們不向他們傳福音,又有誰向他們傳呢?我們想起保羅說的話“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林前》9:16)

       可是怎麼傳呢?綠河大學離我們確實不近,開車要40-50分鐘。但是即使如此,也比中國近多了。於是我們就開始到校園發單張,過節的時候,也請他們到附近的一個教會,參加我們預備的聚會——有吃,有喝,有節目,有福音。

        這樣進行了兩年,漸漸吸引了許多學生來,有人信主了,受洗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清楚地看到了神的同在。若不是神的同在,許多事情是沒有辦法做到的。

       現在,我們每個週日,都有特別為這些學生預備的主日學。有10幾個學生上課,大部分都信了主。已經信主的學生,還帶許多新生來。我們教會租的地方,已經達到了飽和,連走廊都用上了。多麼令人欣慰呀!

捨近求遠,有必要嗎?

        為了這項福音事工,我們特別成立了一個LOV TEAM(Local Outreach and Visitation team,本地宣教探訪團隊),隔週開同工會,教會的牧師、長老和主要的同工,只要能參加的都參加。大家都自願、主動、積極地參與這項事工,每次會議都是 愉快的——因為大家都能感受到神的同在。

        英文堂也積極參與了這項事工。學生們每週日都參加英文崇拜,然後是為他們準備的主日學。在這裡,他們有回到家的感覺。中文堂的叔叔、阿姨對他們的關愛,使他們感到溫暖;英文堂有他們喜歡的敬拜方式和同齡人。

        算一算,2010年這年,我們教會有47人受洗,其中23人是綠河的學生。和以前的每年11人受洗,增長了3倍多!可見學生的福音工作,也帶動了教會其他層面的工作。

       這期間還有一個有趣的插曲。當我們剛開始這項事工的時候,有人提出異議:為什麼捨近求遠,不到離我們教會不到2英里的一個大學那裡去呢??

        可是當時我們就是覺得,綠河才是我們要去的地方。後來才發現,原來我們附近的那所大學,根本就沒有幾個大陸來的留學生!神的旨意真是高於人的,祂開的門無人能關,祂關的門無人能開。這也給我們上了一課——神的工作必須由神的感動開始,要有神的同在。

困難背後皆為美意

       幾年來,我們這項事工中也有一些變動,現在看來都是神的美意。比如最開始接送學生,是住在綠河附近的一位弟兄一家負責,可是後來他們一家去了別的教會。這樣一來,事工好像很難繼續下去了。沒想到卻讓我們經歷了一次祂應許的“萬事都互相效力”(《羅》8:28)

       當時教會的一位長老,住在綠河附近,打算賣房子搬到加州去。沒想到正趕上2008年的經濟危機,房子一時很難脫手。他們就決定暫時不搬家,專心留下來做學生事工。

       於是,這個接送學生的任務,就轉手到這位長老夫婦那裡。他們的愛心和付出,成了許多學生願意信主的重要原因。現在,他家裡每月有一次學生團契,也是有吃、有喝、有福音,不少學生因此而信了主。

       在這項事工中,我們還學習到國度的觀念。學生信主後,大部分在一兩年後就各奔東西了。可是我們是在拯救靈魂,他們是否留在我們教會不重要,他們的靈魂得救才是我們關注的。
當然,也有好幾個學生,因為捨不得我們的教會,升學轉校時特意選擇了西雅圖的學校,好繼續到我們教會來。這對我們是很大的鼓舞!他們現在常常帶新的同學來。

       這3年的福音事工,真是讓我們經歷了神的同在、供應和豐富。您一定已經看出來了,這件事從頭到尾都是神在做工。開始神感動我們,然後神在學生中做工。神也使用那些願意擺上的同工,用愛吸引人到祂這裡來。

         在這個過程中,服事的弟兄姊妹也得到了切實的鍛煉,經歷了神的恩典。雖然辛苦,卻很有喜樂。我們真真地體驗到“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詩》126:5)。

最高原則,最好的策略

        有人問我,和20年前的留學生相比,現在的留學生有什麼不同嗎?當然有!

       20 年前的學生(我就是其中之一)大多是來讀研究生的。他們經歷過文革的洗禮(至少是文革的影響)、六四的衝擊,以及無神論的洗腦。所以那時的學生,大多很理 性,問題很多,也勤於思考。他們要過很多關卡才能信主,特別是“科學關”——信仰是不是和科學矛盾?他們上過很多當,經歷過許多自欺欺人的“思想教育”, 所以他們在面對基督教的時候,非常謹慎。

        現在的留學生都很年輕,20歲左右,有的甚至17、18歲就來讀中學。他們的經歷沒有我們那麼複雜,所謂的理性思維也相對少一些。因為年輕,他們的問題也不像20年前那麼尖銳和富有哲理。

        如果說20年前的中國留學生,可以用“理性”來形容的話,那麼今天的學生,似乎可以用“感性”來代表。知道了這樣的特徵,就知道怎樣感動他們了。我們的戰略 就是一個字——“愛”。許多到我們教會的人,都說我們教會有“愛”,令人感到溫暖。愛是最高的原則,也是最好的策略,難怪聖經說:“愛是永不止息。” (Love never fails,《林前》13:8)

作者來自中國東北,現在美國西雅圖南區證道堂敬拜。

2 responses to “家門口的宣教工場(隗捷)”

  1. […] 自2008年起,一些未曾以留學生為服事對象的北美華人教會,開始了本科生事工。因為自2007年起,幾乎每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增長超過15%(註1),並明顯低齡化。(參:隗捷,家門口的宣教工場 http://behold.oc.org/?p=3290) […]

  2. […] 跨教會——發起者與受邀參與者,如同宣教工場上的福音使者,都不以自己的教會為本位,也不強調所屬宗派與神學立場。當天與會的校園事工服事者都同意,今日校園/學生事工,應該也視同為教會的宣教事工。(參考閱讀:約書亞,《80後看90後——躺著也能信主》。http://behold.oc.org/?p=27759;隗捷,《家門口的宣教工場》,http://behold.oc.org/?p=3290) […]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