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敬拜讚美詩歌中的你我他(黃奕明)2018.11.12

黃奕明

本文原刊於《舉目》89期和官網“言與思”專欄2018.11.12

 

當我剛成為基督徒時,唱的詩歌與現在不太一樣,詩歌中稱呼天父或主耶穌,好像用的都是第三人稱“祂”。例如:

祂是主,祂是主,祂已從死裡復活,祂是救主。萬膝要跪拜,萬口要稱頌,耶穌基督是主。(註1)

但是近年來的敬拜讚美詩歌中,用來稱呼天父或主耶穌,好像都是第二人稱“祢”,例如:

天父,我愛祢,讚美祢,我敬拜祢,在全地都要榮耀祢名。榮耀祢的名,榮耀祢的名,在全地都要榮耀祢名。(註2)

這個轉變並不是沒有來由的,馬丁・布伯的名著《我與祢》就談到了:“我─你”的關係存在于兩個互動的位格之間,其中會有相互和來往的對應,而這份關係是不可以任何東西取代,也不可捉摸,不可看見的聯繫,例如我們知道一件“它”,但卻認識“你”,也可為“你”所認識。知道一件事,是能表達對那件事的知識。但認識某人,卻沒有內容可言。這種“知識”是無法表達的。

所以,當我教敬拜禮儀學時,給敬拜下的定義就是“神的啟示與人的回應”——其中包括了交談、對話、關係、相遇等。

 

一、與神相遇的敬拜

在Barry Liesch的The New Worship書中提到3個關於敬拜的希臘文,前兩個如下:

  1. Kerygma宣講(Proclamation)

這是神的啟示,宣講者只是代言人;無論是講道、讀經、詩班獻詩,都會有宣講的部分。有些詩歌會以第一人稱“我”來發言,唱的時候,無論是詩班或是會眾都知道,誰是這個“我”,如:

我要建立一群大能子民,一群充滿讚美的子民;他們要靠我靈來往此地,並要榮耀我寶貴的名。(註3)

  1. Leitourgia敬拜(Worship)

這是人的回應,絕對不是只有唱唱跳跳,好像現代有些人對敬拜的理解,而是要求人的思想與感情,身體與內心,皆要融會在一起來讚美祂。如上述詩歌的後半段呈現了與前面對話:

主啊!興起!建立教會,使我們靠你堅固。成為合一,你的肢體,在你愛子的國度。

在群體性的敬拜中,Barry Liesch提到了提詞者(Prompter),這是歌劇院中的助理導演,提詞者躲在樂池中,提醒演員歌詞與走位。如此把主日敬拜的程序看作是一場戲劇,是符合禮儀神學的。

祁克果認為:(註4)

來參加崇拜的會眾若真的把自己看成為觀眾,他們就是消費者,是有要求的,他們是崇拜的被動者,所有崇拜程序都不積極參與,只需要欣賞和觀看。若教會的教牧人員真的把自己看為演員,那麼,他們站在講台上就要盡力得到會眾的掌聲和喝采,他們服事的對象就是會眾,他們也不能期望坐在台下的會眾有積極的參與。

這樣,我們要問一個更重要的問題:神在崇拜中的角色是甚麼呢?祂是觀眾嗎?如果神是觀眾,那麼所有來到教堂參加崇拜的人都是演員!

聖經中提及崇拜的字都含有服事和俯伏之意。也就是說,來崇拜的人不是來觀看神,而是來敬拜神。所以,崇拜中各項的程序不是為站在台上的司職人員及教牧人員而設,而是為每一位參加崇拜的人而設。

祁克果還指出:

“講員(及領會)的角色是‘提詞者’,為要協助全體會眾好好地敬拜神:在什麼時候禱告、唱詩、站立或坐下。”

但是祁克果的看法在21世紀初敬拜團的興起後有了轉變。敬拜團強調其不過是敬拜讚美的示範者,如此降低了“提詞者”的功用,且不知不覺中變成了“演員”的角色,特別是會眾遇見不熟悉的詩歌,常常只能看敬拜團表演,於是會眾變成“觀眾”的角色了!

 

二、跨族群合一的敬拜

保羅給以弗所和歌羅西教會的信件中,曾分別提到:當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對說,口唱心和的讚美主。(《弗》5:19)當用各樣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地存在心裡,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戒,心被恩感歌頌神。(《西》3:16)

  1. Koinonia:團契(Fellowship)

這是Liesch提到關於敬拜的第三個希臘文,或譯為共融(Communion),即彼此相交。也就是說,在群體性的敬拜中,還有人與人的面向,如這首歌:

我們成為一家人,因著耶穌,因著耶穌,成為神兒女;因著耶穌同敬拜,因著耶穌蒙慈愛……(註5)

歌詞中出現複數的第一人稱,顯然是彼此對唱的。正如在團契中唱詩歌,不是只用來破冰的;詩歌中“哈利路亜”是希伯來文“你們要讚美耶和華”的發音——我們不是對著神唱,而是呼喚天使天軍、宇宙萬物、古往今來的眾聖徒,一起讚美!

在團契性的唱詩中,弟兄姊妹彼此交流,跨越性別、種族、階級、語言的藩籬,於聖靈裡合一!

  1. Euangelion佈道(Evangelism)

這是有關敬拜的第四個希臘文。

20世紀末有一個爭議,就是非基督徒可不可以敬拜神?敬拜的原則是“以尋道者為中心”還是“以基督為中心”?筆者以為,真正的“以基督為中心”的敬拜,一定也是“以尋道者為中心”的,因為這正是基督道成肉身降世成人的目的。

福音轉化生命本來就是歷代教會的重責大任——教會終極的目的是完成大使命。例如,《野地的花》很顯然是一首唱給慕道友聽的詩歌。這是天韻詩班的招牌創作詩歌,也是80年代台灣教會青年,90年代海外大陸學人的共同記憶。

陳逸豪牧師領導的有情天音樂事工為1999年台灣921大地震災民,寫了以下一首詩歌:

若是有你佇我的生命,我就永遠不驚惶,風雨那呢大,曠野這呢闊,有你同在無搖泏。若是有你佇我的生命,我就永遠不孤單,有你相作伴,與你逗陣行,充滿溫暖不畏寒。……(註6)

這首台語詩歌,曲風與一些台語流行老歌差不多,讓唱者和聽者馬上會有一份親切感;雖然歌詞和曲調都像一首情歌,但述說的卻是耶穌在我們生命中的可貴。動人心弦是成功的福音詩歌必備的條件,不用刻意本土化,也不要曲高和寡,曲風若真誠當勝其華麗。

向心靈創傷的人們唱安慰的詩歌,是我們的宣教使命;當尋道者聽見我們誠摯地用詩歌敬拜時,聖靈自然會在他們的心中動工,如《我不知明天將如何》(註7)這首獨白式的福音詩歌,即在表達生命改變的見證上很有力。

不過,現在也有很多獨白式的詩歌,只著重在表達感受,以至於“我”喧賓奪主,十分可惜。

 

三、與生命交融的敬拜

在《以賽亞書》6章1-13中,呈現了一個敬拜的生命與一個有生命的敬拜:

1.肯為這個世代守望

先知的意思其實就是傳信息者,但是又有見異象者的意義在內,他能看見一般人所看不見的事,通常指的是未來將發生的事。還有另一個面向是天上的事,也就是屬靈的真相。

以賽亞是個守望者,為那個世代守望。基督徒的禱告,不也是一種漫漫長夜中的守望嗎?守望者所看見的,是在現實世界的絕境中,耶和華仍然坐著為王!作為一個敬拜者,我們要學習以賽亞,肯為這個世代守望。守望禱告需要有耐心,當烽火點燃的時刻,救兵就要來到!

2.肯承認自己的不配

人在聖潔的神面前敬拜的時候,除了自覺渺小之外,就是承認自己的不配。

不潔是相對於聖潔而說的,我承認我的嘴唇不潔,說話傷人,但是我更要意識到自己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以賽亞並不是在作認同性悔改——我們不能替別人認罪,可是我們可以承認自己在集體的罪惡的影響之下;我們不能自命清高,因為更大的罪惡就是不承認自己有錯。

敬拜者最大的危機就是覺得自己比別人配得榮耀,卻忘了自己本來也不配來事奉聖潔的神,當禱告變成自我誇耀與控告的時候,這就是嘴脣不潔了。

敬拜不是只有單向的認罪,還有來自神的赦罪;紅炭是從壇上取下來的,象徵救恩——我們能手潔心清地敬拜神,不是因為我們認罪,而是因為基督的寶血潔淨了我們。敬拜者要勇敢傳道,不要常活在悔恨中,要認罪也要領受赦免!

3.肯請求上帝的差遣

主在呼召那些肯請求上帝差遣的敬拜者,也就是說,神的呼召往往是臨到那些勇於承擔的敬拜者。

我們應該學習以賽亞先知當仁不讓、義無反顧的精神。在那個時代,國難當頭,國王又駕崩了,他大可隱姓埋名,過自己的太平日子。然而他肯,肯為那個世代守望、肯承認自己的不配,更重要的是肯請求神的差遣!當他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的時候,還不知道任務的內容。

從“我肯”到“我會”還要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敬拜者要願意接受裝備,不能只是逞一時之勇。肯為主去不夠,還要肯向主學。學什麼呢?

4.肯忠於傳道的託付

敬拜者最難交的一份作業就是“忠於所託”(Finishing Well)。

1999年7月4日,我獻身作全時間傳道人,然而早在1980年,在台灣校園團契辦的高中門徒營中,我就向主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

猶記我參加的第一個服事就是小詩班,在每週六下午高中團契聚會後練習。有一次指揮很不好意思地告訴我:明天早上主日獻詩,麻煩你張嘴就好,不要出聲音,以免破壞大家。

當時我的自尊心大受打擊,於是發憤苦練,先在建國中學的校內獨唱比賽勇奪第二,然後開始指揮班際合唱比賽和管樂社。我還特別去買了一雙白手套,好在指揮樂隊演奏國歌時用;但是戴著白手套指揮參加合唱比賽時,卻引起了一陣笑聲與評審們的竊竊私語……

等我上了大學音樂系以後,很自然成為詩班的指揮,也逐漸開始學習在主日敬拜中領會。因此我常常作見證說,不要怕被嘲笑五音不全,因為敬拜者所需要的恩賜,是可以藉著肯下功夫學習而進步的。

以賽亞敬拜的生命連於一次有生命的敬拜:他看見異象→聽見呼召→悔改認罪→領受赦免→請求差遣→忠於所託。今天,我們聽見神的呼召,誰肯?誰肯為這個世代守望、肯承認自己的不配、肯請求上帝的差遣、肯忠於傳道的託付,而做個肯為主活的敬拜者呢?

你真肯嗎?恩主問道,與我同釘十字架。人生如夢,何不回答?願此生在主手下。主啊!我真肯,因我已屬祢。重新創造我,像祢性格。祢引導光芒,透進我裡外,與神更相像,滿有忠誠慈愛。(註8)

1.Rev. Marvin V. Frey詞曲,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7prHTdxjYg

2.Donna Adkins詞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_JH-krq3DQ

3.Dave Richards詞曲,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rpcbPeR6ow

4.Barry Liesch,The New Worship,U.S.A.,Baker,1999。

5.陳逸豪牧師詞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_EkHGfZeKc

6.葛兆昕詞曲,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b4wPtLL2QY

7.史丹斐Ira F. Stanphill詞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md0bLtRqu8

  1. Earl B. MARLATT 詞/Harry S. MASON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UkXJg_imSM

 

作者曾在法國巴黎音樂院研習指揮,獲貝桑松國際比賽特別獎、巴黎現代音樂指揮大賽首獎,並曾任巴黎大學交響樂團音樂總監等職,現在美國休士頓牧會。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