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成長篇
-
尋找長生不老的一代帝王,仍然長眠於地下,兵馬俑或許像木乃伊一般,是盼望肉身不腐,但是真正的永生,卻不是仙丹妙藥所能達到的,只有耶穌基督所應許的身體復活,才是唯一的答案!
-
近代一些學者認為:聶斯托留當年被視為異端,不在信仰的分歧,而在“神學術語上的差別”。類似的情況在教會歷史中常常發生。信徒之間如何避免誤解,如何在基督裡建立互信而明確地溝通,永遠是需要學習的功課。
-
作者何兆彬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曾任職記者和編輯。他又曾參與過突破機構刊物Breakazine 的創刊和編輯工作。後作者在神學院全時間修讀基督教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如今,他是中文大學宗教研究哲學博士研究生。
-
笛卡爾可以說是17與18世紀理性主義的始祖。理性主義將“知識”的獲得從一向教會所宣稱的“啟示”,轉到科學。基督教的信仰也進入一個新的時代。由理性主義及後來的經驗主義共同推動整個社會進入現代主義。
-
生命中感受上帝的呼召,就向着它奔去……
-
西元1625年3月27日(明朝末期天啟5年,也就是大秦景教碑出土的那一年),促成《欽定本聖經》出版的英國君王詹姆斯一世(King JamesⅠ)逝世,享年58歲。詹姆斯是蘇格蘭女王瑪麗的兒子,英格蘭國王亨利七世的玄孫。這個雙重的關係在日後成為他繼任兩國國王的重要因素。
-
水不能洗淨我們的罪,不能潔淨我們身體和靈魂中的罪——即使我們像安琪兒那樣因為羞愧而浸在河裡,用石頭搓傷自己的皮膚,弄得自己傷痕累累、血跡斑斑——上帝知道我們背負不起這樣的重擔,祂已親自為我們結清了一切的罪債。
-
也許UU使人覺得更寬容、更多元、更政治正確,也更迎合當今的潮流,讓那些不喜歡宗教信條但仍在尋求信仰歸屬感的新紀元運動人士,心有所歸,但這個信仰體系,最終無法回答人從哪裡來、往哪裡去、生命意義何在等終極問題。 UU思想從早期教父時代就存在了,但為什麼到了18世紀末,在北美新大陸,特別是新英格蘭地區,找到肥沃的土壤而生根開花、自成一統?在末世或許值得我們更進一步去探討 。
-
1779年,牛頓接受倫敦隆巴德街聖馬利亞教會的邀請,擔任主任牧師,一直到他逝世。當時在倫敦,只有兩位牧師是屬於福音派,不久,他就發現自己在日益增長的福音派信徒中非常受歡迎。他自己也大力支持在英國國教裡的福音派事工。
-
知名德國女性神學家杜樂蒂·左勒(Dorothee Sölle, 1929-2003)中譯著作《想像與順服:新世紀基督教倫理的反思》(Phantasie und Gehorsam. Überlegungen zu einer künftigen christlichen Ethik)新近面世。該書由慕尼黑大學哲學院博士候選林正昊翻譯,史文鴻博士校訂,台北游擊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