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成長篇

  • 而今,當我以一個基督徒的情懷,帶著使命,來到廣西的偏僻山村,或到上海的民工家庭做探訪時,神敞開我的心懷,讓我用一顆柔軟的心,去細細體察這些社會邊緣 人群的痛苦。神讓我放下身段,用心進入到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中,與他們一起痛苦,一起歡樂,然後把神的大愛傳給他們,傳給這些在窮困中無望的人,讓他們有得 救的盼望。

    閲讀全文…

  • 孫麗雯 本文原刊於《舉目》48期        飄洋過海、換個活法,是許多人的夢想。然而,當你真的到了海的那邊,看見同根同種的同胞在這裡你爭我奪,你會如何驚訝?當你更看到,無論在哪個國家、哪個地區,人都把一切當成商品去占有、擄掠時,你又如何地震撼無語!?         這就是生活!很感嘆以前的以色列人民,即便是上帝親手降下災禍,他們也是那樣極力讚美上帝,認為自己罪有應得!         我們中國人呢?我們有沒有神?也許我們的神太多了,各人信奉個人的,也就你好、我好、大家好地客氣一套,或者無關痛癢地隔離、冷漠。        “日頭不再作你白晝的光,月亮也不再發光照耀你;耶和華卻要作你永遠的光,你神要為你的榮耀。”(《賽》60:19)離鄉別井,你流眼淚,你的家人不會知道;受了委屈,你的祖國蔭庇不了你。那麼,為何你還要阻擋這“永遠的光”進入你的內心?          美國憲法指出,人有追求幸福的權利。而自由和平等,也是人普遍的心願。一浪高似一浪的移民潮,就是這種反應和體現。但是,我們落地卻無法生根,定居卻無法安穩,絢爛的激情瞬間即逝,那麼生命中還有什麼能令我們感動?         中國人遭受幾千年封建王朝的壓迫,已經習慣於逆來順受、夾縫中掙扎。“蟲”一樣的生活,膨脹起來往往會自大為“龍”。這種“自欺”,被魯迅說成是“哀其不 幸,怒其不爭”。馬克思的革命理論如天邊的驚雷,著實讓當時的一幫知識分子興奮不已,自然也衝擊了苦海中的普羅大眾。人們期望抓住那個夢,卻在其後的幾十 年,被人造的“神”所擄,砸鍋賣鐵的忠誠換回的是食不果腹。         “西方的月亮比東方圓”,於是無數人攜家帶小、不遠萬里漂泊海外。然而,海外也並非天堂,到處都是“Stop”,即便你有十八般武藝,也抵不住種族的防範和排斥。那麼,有沒有不排斥我們的地方呢?         我們談談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吧。以加拿大為例,社會上存在著許多非政府組織,幫助社會,比如疾病、貧窮、社區發展、新移民安置和教育等,在一定程度上減 緩了政府壓力,支撐了社會安全網絡。這些組織有很多是義務工作,要求的是無私的奉獻。還在為生計奔波的你,能做得到嗎?         再比如 Club(俱樂部),加國有著各種品味、各種性向的大小俱樂部。只要你願意,你總能在某個俱樂部裡,找到跟你氣味相投的人。這意味著你不孤單了。可是這些 “不孤單”是需要代價的,需要你去入會、加盟,需要你的時間,還有金錢(費用)。“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倘若你只伸手索取而不和盤端出,那麼背後的冷 眼,你是必然要承擔的。         然而,有一個地方,是真正能接納我們的。在那裡,你能跳多高,就有一隻看不見的“膀臂”把你支撐多高;你能飛多 遠,就有一雙追隨你的慧眼看顧你到多遠。 “我要向山舉目,我的幫助從何而來?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祂必不叫你的腳搖動,保護你的必不打盹……保護你的是耶和華,耶和華在你右邊蔭庇你。 白日太陽必不傷你,夜間月亮必不害你。耶和華要保護你,免受一切的災害,祂要保護你的性命。你出你入,耶和華要保護你,從今時直到永遠。”(《詩》 121)         那就是在神裡面,在基督信仰裡面。因為有這信仰,當我們傷痕累累、坐以待斃時,卻發現:“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燈火,祂 不吹滅。”(《賽》42:3)“祂從灰塵裡抬舉貧寒人,從糞堆中提拔窮乏人。”(《詩》113:7)基督在我們還軟弱的時候為我們死,我們也藉著祂得與神 和好。“我們又藉著祂,因信得進入現在所站的這恩典中,並且歡歡喜喜盼望神的榮耀。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 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羅》5:2-5)         海外的華人教會,既是我們 漂泊異鄉之人相互依偎、取暖之處,更是一個讓我們“平靜安穩”、“得力”、“歸回安息”、“得救”的地方。它替代我們的父母給我們管教,替代兄弟給我們幫 助,替代姐妹給我們關懷……即使我們身陷困境,即便我們孤掌難鳴,我們還是能夠在“十字架”前找到和睦、興起、發光的緣由。         有神的光的照耀,也唯有神的光照,才能夠重新凝聚那個苦難重重的民族! 作者為南京大學外國哲學碩士,2006年歸信基督教。現居加拿大多倫多。

    閲讀全文…

  • ,

    第一次

    趙曄 本文原刊於《舉目》48期        人生有很多第一次:第一次說話,第一次走路,第一次戀愛,第一次工作,第一次做手術,等等。對於基督徒來說,更有第一次禱告、第一次讀經等人生非常重要的第一次。         記得我信主很長時間後,都不會禱告。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張不開口。聽到別人讚美神,我很喜歡,但是讓我自己對著空氣說話,非常困難。我懷疑自己患了屬靈的“自閉症”,所以才無法和天父建立愛的關係,甚至連一聲“爸爸”都叫不出口。         我想天父一定很傷心。我自己心裡也很難過,卻一直無處訴說,也不好意思和別人說,怕別人覺得我這樣可笑。         有一天,一個姐妹到我家。走的時候,她要和我一起禱告,我終於很不好意思地和她說出了我的困惑。她說,沒有關係,你想和神說什麼就說什麼,只要發自內心就可以了。神不會在乎你說得好聽不好聽。        在她的鼓勵下,我終於開口說出了一句話:“親愛的天父,我真的不知道該和你說什麼,我真的不會禱告,求你原諒我,我是覺得好孤單、好無助……”        我的眼淚噴薄而出。那個姐妹就擁抱我,說:“你禱告得很好,天父一定很喜歡的。”就這樣,我算是第一次接通了和天國的“電話”。          這事之後,我還是不怎麼願意禱告。我笨嘴笨舌的,禱告內容連我自己都覺得不知所云——大多是求上帝給我一個好老公,一份好工作,求上帝治好爸爸的病之類的話。人說禱告就像基督徒的呼吸一樣,如果不呼吸,生命就停止了。我的禱告進步得這麼慢,生命的長進也就可想而知了。         有一天,我突然發現,我的禱告有了進步。原來,我們小組聚會結束後,每個人都要禱告,並為別人代禱,我因此不得不練習禱告。我開始注意聽其他人的禱告,哪些禱告是有力量、能造就人的,哪些禱告才是合神心意的……         我發現,當別人為我的事情禱告的時候,我特別開心。所以,我也開始為其他人禱告。我不再執著於自己生活上小小的不順,而願意去關心別人、愛別人、發現別人的需求,做出別人樂意聽的禱告。        有一次,我們小組新來了一位姐妹,當我為她禱告完畢的時候,她竟然淚流不止。我沒有說什麼動聽的語言,只是從她的角度,為她的需求和她的生命,向上帝求恩而已。         慢慢的,我發現當我願意開口讚美神、感謝神的時候,所做的禱告,是我最有得著的禱告。我於是學著用聖經的話來讚美神,學著凡事都感謝神,學著像大衛一樣祈求神……         我的生命不一樣了!我的喜樂從天而降的,豐豐滿滿的。神喜悅我這樣的讚美和感謝!天父知道我的需求,當我願意這樣每天讚美、感謝神,和天父建立親密關係的時候,祂便按照祂的心意,滿足我這個孩子的需求。         我終於可以在眾人面前開口禱告了!我相信禱告的長進,一定是建立在和神的關係的長進中的,所以我求神繼續幫助我。         還有很多的第一次,比如第一次帶敬拜,第一次帶小組查經,我都是緊張、激動的,生怕做不好,但神都帶領和陪伴我走過了。這一切都在神的手中,我不再害怕了。因為有神與我同在,祂會和我共同經歷無數的第一次。 作者原為醫生,現從事健康管理工作,住在上海。

    閲讀全文…

  • 成聖須用工夫

    本文原刊於《舉目》48期 成聖須用工夫,常與主交談;時常住在主中,飽嚐主聖言。 與主兒女為友,幫助軟弱人,凡事不論大小,莫忘求主恩。 Take time to be holy, Speak oft with thy Lord, Abide in him always, And feed on his word. Make friends of God’s children; Help those who are weak, Forgetting in nothing his blessing to seek. 成聖須用工夫,世人何忙碌;在密室朝見主,領受主恩福。 注目仰望耶穌,你就必像主,親友從你行為,能看見耶穌。 Take time to be holy, The world rushes on; Spend much time in secret…

    閲讀全文…

  • 聖經新約《哥林多前書》10:23-33,是保羅針對哥林多教會信徒問可否吃祭偶像之物,所給予的答覆。這11節經文論及基督徒的“自由”問題,並對可否吃祭偶像之物,做了具體、實際的說明,給出了基督徒“自由的原則”。

    閲讀全文…

  • 選擇與別無選擇 ──解讀《排斥與擁抱》(天靈)

    並且,“擁抱神學”這一書名,不僅與副標題有重覆之處,也把“擁抱”限定在一個範圍內,因而忽視了更廣的,例如全人類對於擁抱的憧憬。根據個人的理解,原書名應該包含了幾重含義:首先,“排斥”一詞,揭示了當今世界普遍存在的不接納與衝突現象。其次,身分認同和異己性,點出了導致這種現象 的原因,就是人為了確定自己身分,而對他者或威脅到自己的異己性,採取了拒斥與清除策略。最後,作者從神學視角,指明出路在於擁抱。

    閲讀全文…

  • 馬納牧師的這本著作,共11章,分成引介(第1章)及其他4個部分(2~11章)。在第1章的引介中,他為健康的教會下了定義。他認為,教會的健康與教會的增長是不衝突的,但是如果只注意會眾數目增多,而不注意屬靈的長進,那就會損害教會的健康。馬納牧師說,健康的教會一定會增長。健康的教會增長是很自然的,就像健康的身體會增長一樣。教會是由信徒組成的,如果每個人都在屬靈上增長,那教會群體也會健康地增長。

    閲讀全文…

  • 因此,在這歲末,我覺得,我們應該要回顧一下今年的歷程,回顧一下我們在年初有過什麼目標或心願,一年下來,完成了多少?我們有沒有半途而廢?有沒有偏離目標?是不是我們的目標定得太高,需要重新調整?或者,有沒有失敗需要去總結教訓,有沒有罪需要去對付,才能更好地達到目標?

    閲讀全文…

  • ,

    同學會(雪然)

    近年來,從國內到海外,不時地聽到同學聚會的故事。有自己同學的,也有別人的同學的。有歡笑,有眼淚,等等,甚至還聽到一首打油詩,描述同學聚會帶來的舊情復燃、紅杏出牆等造成的婚姻破裂:“同學會、同學會,拆散一對算一對……”

    閲讀全文…

  • “我剛到靈修院一個禮拜,軍隊就圈起了濰縣,開始攻打。這種條件下,仍有9個人受感動,要去新疆傳福音。聖經學院的學生和護士學校的學生,都抱在一起,哭著禱告,依依不捨,結果,這些要去新疆的人,錯過了上午11點鐘的飛機——那是最後一班飛機。

    閲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