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教會論壇
-
林國亮 本文原刊於《舉目》56期 前言 過去20多年,筆者在教 會、福音機構和神學院的實務工作中,相對有較多的機會接觸心理治療的資訊,和心理疾病有關的服事。鑒於與癌症和愛滋病同列為世紀3大疾病的憂鬱症(註 1),在華人教會間日益嚴重,筆者謹從一般教牧輔導原理和一個有婚姻與家庭輔導訓練的牧者的角度,先探討憂鬱症的客觀成因與治療,進而思考教會及其牧者對 憂鬱症會友的因應之道。 憂鬱症的現象 美國精神醫學界看憂鬱症包括下列的現象(註2): 1.對日常的事物提不起興趣和喜悅感; 2.情緒低落、沮喪、沒有盼望; 3.失眠或嗜睡; 4.精力消退,感覺疲累無力; 5.食慾不振或過量飲食而導致體重明顯減少或增加; 6.自覺無用、沒價值、愧對家人、有罪惡感; 7.注意力無法集中(如看報或看電視),難以下決定; 8.行動或說話速度比平時顯著遲緩,或煩躁不安、比平時更加活躍、好動; 9.反覆有死亡或自殺的意念。若在過去2星期內,當事人有一半以上的時間,至少有上述5項以上的症狀,且包括前兩項之一,即算是有重度的憂鬱症。 聖經裡面最明顯有憂鬱現象的大概就是以利亞了(《王上》18-19) ── 孤單、疲乏、絕望、恐懼、甚至尋死。其他諸如約伯(《伯》3:1)、約拿(《拿》4)、耶利米(《耶》20:14)、摩西(《民》11:15)、大衛 (《詩》22、42)等人也都有過生不如死的感受。我們或許沒有足夠的資料證明這些聖經人物得了憂鬱症,但可以確定的是他們都曾經相當憂鬱過。《詩篇》 88篇號稱為所有《詩篇》的哀歌中最灰暗的一首(the blackest of all the laments in the Psalter)(註3)。華人精神醫學教授伍綺玲從該詩中看到下列6個符合憂鬱症的症狀(註4): 1.他 “日夜呼求上帝”(v.1),表示他憂鬱; 2.也暗示讀者他可能遭受失眠的痛苦; 3.他的“性命臨近陰間”(v.3, 參v. 5,6,7,11),表示他的思考專注在死亡上; 4.“如同無力之人”(v.4),正是身心俱疲的表徵; …
-
謝文郁 本文原刊於《舉目》56期 幾年前,我回到北京大學和老同事們一起聚餐。席間,有位老同事明明知道我是基督徒,仍當眾宣稱:最討厭基督徒!半晌,我才緩過來,問理由何在?他回答,因為基督徒都自以為真理在握。我跟他說,基督徒是要傳福音的,但並沒有真理在握。 我的話對他沒有太大的說服力。他依舊堅持:所有基督徒都自以為真理在握。 對此,我一籌莫展。我知道,他一向思維周密,沒有根據的話從來不說。 他厭惡基督徒的態度和情緒,究竟從何而來?我想,這些年基督教在中國廣泛傳播,他因而有不少跟基督徒打交道的機會。他這根深蒂固的印象,恐怕是在和基督徒的交往中留下的。 於是,我的心開始沉重起來:基督徒為什麼給人留下了這樣的印象? “真理”是我們的財產? 基督徒常常在真理問題上很自信,因為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參《約》14:6)既然耶穌是真理,而我們基督徒,自然就從耶穌那裡領受了真理,那麼,我們就是真理的擁有者;我們不擁有真理,誰還能擁有真理? 這實在是一種似是而非的說法。“擁有真理”,意味著我們是“真理”的主人,“真理”是我們的財產。主人對財產的支配權是絕對的、隨意的。因此,作為“真理”的主人,我們可以把“真理”給人,當然也可以不給。因此,許多弟兄姐妹當傳福音是在傳真理,從而讓人覺得高高在上。 “我們擁有真理”,還意味著我們是“真”、“假”的判斷者,從而立於不敗之地。在大是大非問題上,有些弟兄姐妹總堅持自己一定是對的,原因在此。 說“我們擁有真理”,還意味著“真理”缺乏獨立的位格──如果真理擁有自己的位格,我們就無法擁有它;如果我們擁有它,它就不能是位格性的存在。許多弟兄姐妹拒絕真理的位格,便失去了受教的心態。 問題的嚴重性在於,傳福音面對的是不信者。他們有他們的想法。在他們理解基督徒的福音宣講之前,不會認為基督徒所講是真理。有些基督徒為了向這些不信者宣示 自己所擁有的真理,不得不採取了粗暴的做法,即完全否定對方──我們擁有真理,而真理是唯一的,那麼,你就一定沒有真理。如果你堅持自己的錯誤立場,我們 從真理出發,就只能完全否定你。作為真理的擁有者,我們必須向你們這些缺乏真理者的人宣告真理! 我想,我的那位老同事,在和基督徒的交往中,自然而然地注意到了這種真理宣示,在感受到基督徒的熱情的同時,也感受到了真理擁有者的攻擊。因此,他產生了情緒和想法就不奇怪了。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這種“自信”加“粗暴”的態度,從短期效應上看,可以鼓勵基督徒“同仇敵愾”,向不信者宣戰──在初信者的熱情中,在佈道家充滿感染力的演講中,我們都可以 清楚地感受到。由於這種態度在短期上,對教會發展有明顯的效果,所以,許多牧長甚至認為這是靈命成長的標誌,因而有意識地鼓動和培養這種態度。 然而,不管是從教會管理,還是從福音傳講的角度看,這種“自信”加“粗暴”的危害性都是十分嚴重的。 首先,這種態度在教會內部會造成紛爭和分裂。不難理解,如果我是唯一的真理的擁有者,而我在教會內又是牧師、長老、執事之類的權威人士,那麼,當他人的想法 (特別是在大是大非問題上)和我不一致時,對方定然是錯誤的。如果對方不願意放棄錯誤立場、順服在我所擁有的真理之下,那麼,他就是自甘於與撒但為伍,自 絕於真理,我只能與之分道揚鑣。 於是,我們在真理的名義下,實施“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行動,給教會帶來嚴重的損害。 在對未信者傳福音時,“真理擁有者”也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否定對方的思想和立場,並且在對方抵抗時,無情地踐踏對方的感情,如使用“下地獄”、“死在罪中”等字眼,並把對方生活中的苦難歸結為不信基督,等等。 然而,否定是對等的。你否定對方,對方就會以同樣的方式否定你。你踐踏對方的感情,對方就會對你產生厭惡。這是在我們傳福音過程中常常遇到的。上個世紀20年代,在中國產生的“非基督教運動”,即與當時基督教在中國的挑戰姿態,刺激了中國的知識分子階層,有很大關係。 這種態度,而今又造成了我的老同事那樣的情緒。這是需要我們重視的。 迷失在各種道路上 在此,要尖銳地提出一個問題:我們基督徒擁有真理嗎? 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參《約》14:6)這一宣告,提到了古希臘哲學中的3個重要概念:道路,真理,生命。其中的排序,特別值得我們注意。 在古希臘哲學中,真理問題是一個生存問題。這一點,最早是由蘇格拉底─柏拉圖指出來的。在《米諾篇》,蘇格拉底提出了一個命題:人在生存上,無不求善,且無人自願擇惡。蘇格拉底進而指出,在現實中我們觀察到的所有罪惡,都是由於人對善無知,錯把惡的東西當作善來追求。 …
-
本文原刊於《舉目》53期 范學德 如音姐妹: 我讀了您在《舉目》50期上的《對教會的八個困惑》。 我曾問過同樣的問題,我也失望過,我還在尋找的過程中,但上帝恩待了我。 大概都一樣吧,我們內心深處都有一個深深的渴望,渴望那完美無缺的天堂。正因為我們有這樣的渴望,所以,我們才追求;也所以,我們才失望,甚至絕望,因為,我們在人間看不到天堂。 我絕不再流浪 我是1991年秋,第一次接觸教會。那時我到美國不久。 在教會中有那麼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唱讚美詩,第一次聽講道,第一次查經,第一次被稱為慕道友,第一次聽牧師說:“讓我們低頭禱告!”我低頭了,但沒有禱 告。還有,在聚會結束後,第一次有那麼多的人來向我問好……我真的以為找到家了,疲憊的心從此可以安息,懷疑為信仰所代替,愛的洪流沖走仇恨和一切污垢。 但是,沒有多久,我就失望了。我在教會中看到了黑暗,並且,不止只一處,不是一時。 那時,我甚至為我在教會中發現的黑暗而自豪,認為自己目光銳利,正直,不虛偽,認為你們基督徒信了主也和我沒什麼大差別,半斤對八兩,五十步笑一百步,彼此,彼此。 過了很久以後,我信了主之後,我才問自己,我到教會來要找什麼?看什麼?得到什麼?上帝把我帶進教會的目的何在? 不錯,教會是有毛病,哪一間教會都有毛病。這些年間我去過許多華人教會,迄今為止,完美無缺的教會,我還沒有發現一個,一個也沒有。但我問自己,我到教會來,就是為了找毛病的嗎?如果我的眼睛只看得到垃圾,看不到別的,那麼,是我自己出毛病了,我把自己變成了垃圾筐。 天父要我看到什麼,聖子耶穌基督要我看到什麼?當聖靈感動我時,我在教會中看到的是什麼?我問自己。 慢慢我看到了,教會是“神的家”,是上帝賜我的家。生活在這塊大地上,神只給了我這一個屬靈的家園。 我本來也屬於無家可歸的族群,衣衫襤褸,心靈破碎,罪孽深重。然而上帝沒有嫌棄我,他祂把我從那群人中呼召出來。他祂說,孩子,回家吧! 如因姐妹,你知道嗎?當我在禱告中用兒語輕聲呼喚“爸”時,我淚流滿面。“爸,我找這個家找得好苦!” 從此立志,無論教會如何不完美,我絕不再流浪。 是主耶穌為我們在地上設立了教會。為了我們不再流浪,祂從天上流浪到人間;為了我們與上帝聯合在一起,祂在十字架上甘願自己與天父分離;為了我們的生,祂去死;為了我們純潔無瑕,祂自己承擔了我們的全部罪孽和污垢。 愛耶穌,不可能不愛教會,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基督是教會的頭。 “身體只有一個。” 耶穌基督“是身體的頭,這身體就是教會。”(參《歌西》1:18 《新譯本》) 這話重得我不敢相信,我何德何能,居然成為基督身體的一部分?我空空如也,錢財、權位,與我無緣;青春、朝氣,早已隨風而逝。然而,我竟然是基督身體的一部分,可以與祂同受苦難、同享尊榮!這一切,不是我可以想像象的,也不是我配得到的,是主賜給我的恩典。 當年,聖奧古斯丁想到這一點時說:“讓我們歡樂吧!讓我們感謝上帝!因為祂不但使我們成為基督徒,也使我們成為基督自己。弟兄們,你們曾否留意,上帝給了基 督作為我們的元首,是賜給我們多大的恩典?你們踴躍喜樂吧!我們已經成了基督。既然祂是頭,我們是肢體,祂和我們就成了完整的人。” 如音姐妹,相信吧,我們是上帝的兒女,我們是基督身體的一部分!憑著信心相信這一點,憑著上帝的應許相信這一點!除此之外,人間也沒有什麼值得我們用整個生命來相信的了。 相信了,我們對教會就會心存感恩。我不知道別人,但就我來說,我是通過教會才找到了耶穌基督。在教會中,我才開始學習聖經,才知道了自己是罪人。一句話,沒有教會,我不可能成為一個基督徒,也不可能成長為一個基督徒。 昨天,主日崇拜結束後,一位姐妹又送給了我家一袋子小西紅柿。柿子甜,兄弟姐妹的愛更甜。多年來,正是兄弟姐妹的愛,使我觸摸到了上帝之愛。而他們之所以愛我,正是因為他們首先為基督所愛,並且這愛成為他們生命的動力,使他們可以與人分享上帝之愛。 這一切,使我看見了天國,它就在我們中間,雖然還不完全,但是,那一切都是從天上來的。天國就在此地,就在此時。 挑毛病?還是種花?…
-
本文原刊於《舉目》53期 沈琅 18 歲到美國讀書時,一進教會,便喜歡上了教會的氛圍,喜歡和一班基督徒朋友膩在一起。喜歡他們的友愛與和善、智慧及涵養,喜歡和他們一起玩,一起聊,被他們 的生命深深吸引。但我記得,也有對他們心生抗拒的時候,那是偶爾從言語、態度中,感覺到一些人自命清高、自以為是,有了信仰便高人一等。 我也變成這樣了 後來,我信主了,終於找到生命的意義,有了平安、喜樂及依靠。然而,慢慢地,我身上也滋長了我曾那麼討厭的、憑著信仰就自以為是的驕傲與固步自封。我開始覺得,和一些不信主的朋友談話不夠味了,他們怎麼就聽不懂我說的?怎麼就不能領悟我所經歷的呢? 於是,我下意識地往基督徒的圈子裡鑽,因為有共同的話題,能感同身受地交流;因為不需要面對溝通中那麼多的衝撞、掙扎和沮喪。 我也把信仰當作自己高人一等的基石了,有了要把“絕對真理”帶給人的心態。不知從何時起,我的目光就只放在“真理”上,輕視其他一切的價值與意義──除了基督信仰,其他東西沒有永恆的價值,不值得我去留意,不是嗎? 於是,我的路越走越窄。我很困惑,為什麼信了主,反似覺得生命裡丟了點東西呢?而且,到底丟了什麼呢? 慢慢地,我才意識到,我丟的,是對他人的尊重、欣賞和體貼;我所缺的,正是主耶穌切切教導我們的:對他人的愛。 如果愛,便不會將對方當成僅僅是傳福音的目標,而是首先將對方作為“個人”去尊重、欣賞和體貼。 記得初信主時,我參加過一個校園事工研討會。一位姐妹在會上分享事工策略:第一,機場接機,認識新同學。第二,建立關係,包括開車帶新同學去超市買菜等。第三,根據新同學的反應,進行下一步──如果對方對基督信仰有積極反應,便跟進關懷;對基督信仰比較排斥,便捨棄不管。 我當時雖不成熟,但那“起初的愛心”還在,義憤填膺地反駁:這太功利了,沒有真正地愛學生 !人是敏感的。究竟是表面對他好,還是真正關愛他,他心裡是知道的。 後來,隨著信主的年月增加,傳福音成了自然,成了習慣,有時候就會把人抽象成傳福音的對象,卻忘了看重並關愛這個人。 我痛苦地意識到自己的狀況,禱告求主幫助我:不要因為希望別人信主,就做表面文章,卻忘了裡面最重要的是愛。 嗅到生命的馨香 有一次,讀到富勒神學院院長理查德.毛(Richard Mouw)的文章《見證,學習,合作》。他在文中提到他與穆斯林朋友的友誼──雖然他們雙方對“耶穌是誰”這個問題,觀點不一致,但仍然建立了友誼。 理查德說,2001年9月11日,當他從電視上看到飛機撞向紐約世貿中心時,立刻想到他的穆斯林朋友們。隨即,他接到富勒神學院行政人員的電話,問他學校對 此當如何表態。理查德立即請行政人員打電話到當地穆斯林機構的總部,告訴對方,富勒神學院在為他們禱告;如果有人對當地穆斯林信徒發洩怒氣、進行破壞,富 勒會站在穆斯林朋友這邊,支持他們(據媒體報導,恐怖襲擊之後的10天內,美國發生了近600起襲擊阿拉伯人及穆斯林的事件)。 讀到這段 故事時,我很驚訝,因為理查德的做法,是與眾不同的。“9. 11”之後,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將穆斯林和恐怖主義聯繫在了一起,在心裡和他們劃清了界限。然而理查德卻沒有因為穆斯林朋友不信主,就對他們的遭遇幸災 樂禍,也沒有高高掛起、事不關己。我很欽佩他,因為我看到了他對穆斯林朋友真誠的尊重和體諒。我嗅到生命的馨香,感受到了愛。 之前,我總是以封閉陣營的模式看自己、看人。我將每個陣營貼上標籤:基督徒、穆斯林、猶太教……而今,當我突破自己的封閉,跨出去瞭解和我不一樣的人時,我學會了另 一種模式:流動模式──主耶穌是中心點,每個人都在靠近,或遠離。也就是說,每個人都走在認識上帝的道路上,有的走得近了一點,有的還在遠處。當這樣看 人、看自己的時候,我便意識到,我沒有什麼可驕傲的。但我可以陪伴別人走上認識上帝之旅。 一腳外,一腳內 我開始從自己的舒適圈中跨出來,更開放地和未信主的朋友對話。當然,我也遇到問題和困惑,但我發現,這幫助我對信仰有更深入的理解,也讓我更加認識我所信靠的耶穌。 在“信仰間對話”的課上,教授邀請一位猶太教的拉比,跟我們分享信仰。一位和這位拉比很熟悉的同學,告訴我們一個小故事:有一次,他偶然請這位拉比為一個朋友禱告。拉比答應了,說每天都會為他禱告。 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後,同學收到拉比的郵件,詢問這個朋友的情況。他這才得知,拉比仍然每天為這個朋友禱告。我聽了,心想:哇,這麼虔誠啊 !我都沒做到啊 ! 慢慢地,我更加瞭解這位拉比:他確實是個很好的人,願意遵循上帝的教導行義;他每天向上帝禱告,尋求上帝心意;他相信耶穌是好人,只是不相信耶穌就是上帝差派的救主。他仍在等候救主的到來…… …
-
很多基督徒認為,穆勒是“唯獨依靠信心”的典範。有些人更認為,這是唯一合乎聖經的金錢態度——任何工人在選擇事工時,考慮工作報酬,就是缺乏信心,如果主動詢問報酬,就更不屬靈!教會沒有責任說明,或確保工人的報酬, 工人應當學習單單仰望上帝。
-
《領導雜誌》(Leadership Journal)早在2005年3月號上,就發表過“基督徒與性”的研究。該研究對680名牧師進行了問卷調查,有57%的牧師認為:會友對色情影片和書刊上癮,是當前教會牧養中,最具破壞性的問題。
-
基督徒,特別是非常敬虔的基督徒,超負荷服事並不新鮮。在我們周圍,常常可以看見某基督徒非常熱心服事他人,自己卻陷入危機中(例如:經濟,情感,家庭,工作,人際關係等),反要別人來幫助他,不僅讓別人的期待落了空,自己的自尊心也受損,服事熱情亦受打擊。
-
一個陰沉的2月下午,有人跑來教會告訴王牧師,張弟兄在家中自殺了﹗ 這個突如其來的噩耗,使王牧師十分震驚。前兩天在主日崇拜,才見到張弟兄坐在往常的位置。散會時,王牧師握手問候他,張弟兄臉上還掛著微笑回答:“還好,老樣子﹗” 他怎麼會自殺了呢?王牧師心裡又悲痛又沉重。
-
基督徒相信,人生中的難題是上帝容許臨到我們身上的,目的是教導我們。這些難題帶來的痛苦,有些甚至是我們似乎無法承受的,讓我們跌入了抑鬱的低谷。如何走出抑鬱的低谷,最終看到上帝的祝福呢?憂鬱症真只是疾病嗎?
-
靈恩問題一直困惑著不少信徒,尤其有心追求的。 我們都渴慕被聖靈充滿、服事滿有聖靈的能力。不過在追求時,當分辨,那是在“追求真理”,還是“渴慕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