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木上的踱步(盧潔香)

盧潔香

本文原刊於《舉目》49期

       今天的社會變幻莫測,道德標準、政府功能、職業精神等概念越來越模糊,人很容易在尋找平衡中迷失方向。基督徒生活在這樣的大環境中委實不易。聖經常以運動員來比喻追求屬靈生命成長的基督徒,而一個運動員發揮到最佳水準的關鍵,在於掌握平衡。

感性與理性

        人有感性與理性,理性幫助人判斷、分析,感性豐富人對外界事物的認識。過於感性容易迷失和受傷害,過於理性則失於教條主義和冷漠無情。

       我信主是從感性開始的。當我孑然一身從中國來到加拿大,教會的牧者、弟兄姊妹如天使般關懷我。他們及時、體貼的愛和幫助,化解了我對基督教的戒備。洗禮之後,教會所有的聚會我都參加,樂在其中──這感覺太好了!

        然後,神後來興起一些環境對付我這感覺,我就受不了了。原來,我屬靈上的追求,仍然是以自我為中心,大多是從過往對事業和理想的執著追求轉化而來。這種不是按著真知識的熱心(《羅》10:2),若不經過對付,就不能被主所用。

        在服事中,我認識了一位有方言恩賜的人。她感情豐富,很有愛心和憐憫,常向我提起,當日她怎樣得到講方言的恩賜。但她對聖經的認識一直非常膚淺,沒過多久,就在試探中失落了。

        由此我想到,我們對聖靈的追求,不應只停留在感性的層面上,因為很多感受會時過境遷。重要的,是在生命成長中結出聖靈的果子。

        和理性相比較,人更容易被感性左右,因為人傾向於相信摸得著、看得見的事物。如同以色列人雖在曠野領受了神的律例典章,:“眾百姓齊聲說:‘耶和華所吩咐 的,我們都必遵行。’”(《出》24:3)這邊信誓旦旦音猶在,那邊卻載歌載舞拜起了金牛犢(《出》32:4)。此時,以色列人完全被感性所控制,理性上 對神命令的承諾跑到九霄雲外了。可見,愛既需要感情,更需要意志。

        的確,我們有時會憑一些個別的經歷,來證明自己所謂的領受,而非在神的話語上下功夫;或者,被一些奇特的事情所吸引,而忽略了生命成長必須經過的熬煉。

       對神秘事情有著無知與迷信的追求,會導致信仰上潛伏危機,因為撒但往往投人所好,利用人的獵奇心和急功近利的心態,將人擄掠。

        我認識一位傳道人,曾長時間受困於自己在一次聚會中被“擊倒”的經歷,心裡滿了緊張、焦慮,以致講道失去能力,人際關係出現問題。他要常常透過對那次奇特經 歷的回顧,來激發服事的熱情。在這些不斷重複的回憶中,有一大堆非常費解、概念模糊的意象。其實,靈裡的經歷若不能幫助我們更像基督,就沒有真正的意義和 價值。

        只有感官上的滿足,是遠遠不夠餵養屬靈生命的。如同耶穌最愛的3個門徒,在山上目睹耶穌變相時,說“好得無比”、不想下山。但也是他們,在山上沉沉大睡,不能分擔主將要上十字架的傷痛。這些都是感覺的效應。

        直到耶穌3次叩問愛徒:“你愛我比這些更多深嗎?”彼得才漸漸從感性轉向理性。“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 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約》21:18)年少的彼得感情衝動,到了年老卻有犧牲的愛。服事需要熱情、憧憬和激 情,但要持久下去,更需要對真理的認識和生命的實踐,需要經得起對付、雕琢、被火燒的感覺,需要感性與理性的平衡。

人性與靈性

        不少基督徒誤解,以為建立靈性必須遠離人性,屬靈與人性是對立的。其實神看重我們每一個人的獨特性及需要性,主耶穌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是最高層次的同理心。

       但人很容易否認自己存在的價值,也不輕易將自己的需要公諸與眾(即使這些需要是正常的、人之常情)。為了面子、怕別人說自己不屬靈,結果很多基督徒不能肯定 自己在神面前尊榮的身分和地位,長期糊塗過日,教會成為生活中的點輟,聖經成為一本像護身符般的天書。這正驗證了,靈性上的軟弱、跌倒,往往是因為缺乏真 理上的知識而造成的:“我的民因無知識而滅亡”(《何》4:6)。

        聖經教導我們要捨己,但首先我們得弄清楚,這個“己”是什麼樣的人。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無法將和平帶給別人;一個只懂得接受的人,無法無私奉獻;一個充滿自我保護意識的人,無法以寬恕待人;一個自私自利的人,無法讓人感受到愛……如同苦泉裡流不出甜水一樣。

        很多基督徒沒有正確認識自己,缺乏健康的自我形象,結果是背著沉重的歷史包袱,帶著心靈深處的傷痕過日子,妒忌、浮誇、反復無常、要通過別人的稱讚才能肯定自己。

       我也是在不斷學習、認識自己中成長。我在柬埔寨宣教,24小時吃、住在教會,好像沒有自己的隱私和需要,以為這就是為主而活了。直到我的小妹得了癌症,我跟 主說:“我也不想活了,求你先將我帶走﹗”聖靈問我:“你到底是為誰而活呢?”在這個時候我才發現,只有在生死攸關的取捨中,才能認識真正的自己。

        全時間事奉並不等於為主而活,而這一點,往往是服事主的人的盲點。所以,屬靈術語、屬靈口號,比誰都喊得大聲,指責別人的罪和軟弱的時候一點都不留情,但這 樣的“己”,真的活出基督的馨香與榮美嗎了嗎?“一粒麥子不落在地上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約》12:24),我們是真的死了,還是半死不活?或者是 在屬靈的外衣下,裝死呢?

        全時間服事,並不等於就是屬靈人。性情、價值觀、人生觀,是否已經在主裡更新、改變了呢?往往,我們連什麼是屬靈品格的要素還沒有搞清楚,就已經站在全時間服事的位置上了。

        當然,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但我們願意去謙卑學習嗎?願意順服別人的帶領嗎?願意吃虧嗎?如果我們做不到,就很容易跟別人比高低,爭位分,利用一切機會表現 自己。往往為了別人一句漫不經心的話而翻江倒海,為了蠅頭小利跟別人斤斤計較,為了自己名字排列的位置而憤憤不平,在與人發生矛盾時總要贏……

        誰都不會輕易承認自己自高自大、自私自利、有野心,但我們不妨思考一下自己的為人處事──重要的不是嘴有多甜,腳有多快,手有多勤,而在於我們是否情願將甜言蜜語收藏,而真心尊重別人;是否情願將腳步放慢,順服別人的帶領;是否情願將手停下來,去配合別人的需要。

        還有,我們是尊重歷史、誠實面對自己生命成長中的點滴,還是輕易地將過去扶持過自己的人,一手抹開?我們與人相處的時候,是為了使別人,還是自己得益處?我 們是順服、守規矩,還是經常不自覺地越過了神量給我的界限?我們是否看別人比自己強?我們是只喜歡做出人頭地的事情,還是甘於默默無聞的小事?我們是否是 別人所信任的人?我們是否有公德心?我們是否以聖經為鏡,每天鑒察自己,還是把聖經當作實用手冊,只是想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血氣與屬靈、自我與捨己、人性與靈性,往往爭戰、交鋒。做事先從做人開始,做大事先從小事開始,屬靈先從認識自己開始。

恩典與知識

        “你們卻要在我們主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有長進……”(《彼後》3:18)恩典可以是個人的經歷,知識則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經歷受時空的限制,真 理卻是永恆的。也許彼得正是經過3次不認主的失敗之後,體會到了生命的經歷與對真理的認識要成正比長進,所以說出這樣的話來。

        但恩典如何長進呢?這猶如朝聖者,一邊唱著上行之詩,一邊向著耶路撒冷邁進,在回顧歷史及重溫神的律例典章中,在生命不斷的擴張中,活出敬拜的人生。

        我在柬埔寨服事的教會中,有不少弟兄姊妹才決志信主、聖經知識欠缺、靈命稚弱,裝備不足就投入了服事。結果不但自己信心易被損害,也易絆倒別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於是,我們在條件簡陋、人手不足的情況下,辦起了全時間集訓的門訓中心,一段時間後再推薦他們參加不同形式的神學課程,或是網絡課程,或到神學院全時間學習;有的是在本土,有的到海外。

        人們對神學院一直褒貶不一,常認為神學院重知識、輕靈命。而神學院也難免傾向於學術和方法,實用性和釋經學的科目不多,並且有些神學觀也很出位,如挑戰聖經 無誤的權威,將沒有考古史實的舊約歷史冠以“神話”。有些新派、自由派的神學家,動輒以挑戰傳統為噱頭,語不驚人誓不休。要知道無論人的學問有多大,最重 要的是“能以和眾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弗》3:18)。

         有些人提出“神學無用論”,甚至不同意自己的會友進神學院,這是因噎廢食了。人是按著神的形象被造的,神將愛、智慧、能力賜給了人類,所以神才會向人發出邀請:“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太》22:37)。聖經就是幫助我們認識神和事奉神的唯一根據。

        我清楚記得,我受洗後的第一天,一向懵懵懂懂的我忽然開竅了,一句經文深深地刻上我的心版:“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提後》3:16)一下子將我帶到知識的源頭、智慧的最高之處。那一瞬間“踏破鐵鞋無覓處”的雀躍,成為我一生的記憶,鼓勵我不斷尋求與更新。

歷史與現實

        讀史可以讓人明智,鑒以往可以知未來。古人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色列人被擄回歸後,重建聖殿是“在原有的根 基上築壇”(《拉》3:3),這“原有”就是歷史,是神與祂的子民所立的約。人不應數典忘祖,基督徒豈不更應尊重教會歷史嗎?

         沒有歷史,就沒有今天。沒有歷史,我們就成為無本之木。在聖經和教會的歷史中,我們學習神的法則。最重要的是,基督永遠是歷史的核心,神的創造和基督的救贖,是永恆不變的歷史。
溫故而知新,今日信徒很大的缺失,是對舊約和教會歷史漠視,認為這已經是過去的事,跟今天沒有什麼關係,以反傳統為得意,膚淺、隨意地解釋聖經,不能受苦,不能被對付。

        教會的敬拜也開始傾向於滿足人情緒上的需要,且接納異教文化,太極、瑜伽在教會中大行其道,信徒卻疏於團契生活──甚至在主日通過手機聽道、敬拜,而不回教會參加聚會。

        今天撒但迷惑人的手段中,最惡毒的,是讓人忘記教會的歷史和作用,將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帶進教會,離間弟兄姊妹在主裡的關係,使人離經叛道、與世俗聯合。

        舊約歷史中以色列民族的興亡,使徒時代教會美好的團契生活,初期教會殉道者的生命,中古時期對神敬虔生活的追求,這些都值得我們效法和記取,重拾教會的意義和功能。

        知識的追求使人明方向和理性,恩典的經歷給人以激情和感性,真理與恩典的平衡導向悟性,指導人建立敬虔的生命。理性、感性、悟性的和諧交織,幫助我們屬靈生命更新和提升。

作者在在柬埔寨宣教12年,目前在加拿大華人神學院進修。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