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1.11.15
羅應金
身為從事生物醫學的電子工程師,又喜愛物理,我在職場中最大的樂趣,無非是根據對物理和生理的瞭解,克服工程上的挑戰。產品的功能,直接反映設計智能的投入。因此,當我瞭解到,宇宙起源的過程必須如此“精調”,生命才有可能存在,而生命的基本元素如DNA等,又包含如此密集、遠勝過超級電腦的智能,我驟然體驗到“真理叫人得以自由”的豁達和開朗。如此充滿智能的過程和結果,不可能是自然、隨機、未經設計產生的。這是常識。不只是學工程的人才會如此認為。
基甸弟兄和我都是理工男。承蒙他評論拙作《起源·證據·目的》(萬物起源中的智慧設計——讀《起源·證據·目的》(基甸)2021.10.29),十分感激。此為科普書籍,篇幅有限,有許多未竟之意,故請允許我藉《舉目》一角,補充一些內容,例如基甸提到的分子生物學。該生物學分支近年來發展迅速,在生命起源的議題上,為智慧設計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我亦欲藉此機會,回覆基甸提及的對智慧設計的批評、批判。
分子生物學提供新證據
經過這次Covid-19疫情,大家都瞭解到分子生物學的進步,也知道mRNA疫苗必須用脂肪包裹,浸在純淨、沒有氧氣和任何有害化學物的液體中,還要低溫,才能保持較長的有効期。
這讓人聯想到,在史前“原始湯”(編註:一種假説認為,地球上的生命,起源於一鍋無機物混合的“原始湯”)中,RNA即使出現,也必須在有保護的、適當的環境中生存。而且,若要自我複製,必須有DNA和各種功能蛋白質同時存在,並要有細胞膜的保護。這種保護膜的觀念、缺一不可的不能簡化的複雜性,以及自我複製的過程,必然是有前瞻和目的設計,否則生命沒有可能存在。
而且,從生物化學的角度來看,時間是演化過程的敵人。一個RNA在沒有保護的環境下,很快就被破壞,等不到其他的元素來一同合作進行複製。這是公認的事實。關於這些細節,可參看2020年初出版的《The Stairway to Life》。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分校的生物學和分子化學副教授譚嫦娥(Change Laura Tan)所著。她從細胞分子生物學的角度,提出了生命產生過程必須的眾多條件,有力地駁斥了隨機生命起源的觀點。
另一本書《Foresight: How the Chemistry of Life Reveals Planning and Purpose》,作者是Marcos Eberlin。他也從生物化學的角度,敘述了許多智慧設計的例子,譬如蛋殼的結構。蛋殼除了本身能透析空氣,其外型和堅固的材質能承受外來的壓力之外,殼內面的薄膜對空氣和二氧化碳具有方向性透析的功能,使孵育中的生命不致窒息。殼的材質也足夠脆弱,讓孵育出來的小雞在用完氣室中的空氣之前能啄破蛋殻……若沒有這樣有智能和前瞻的蛋殼設計,就不可能有雞以及其他所有卵生動物的存在。
進化論與智慧設計之間的其他辯論,以及科學界對智慧設計的批評,在以下所提的Evolution News網頁中都可找到回覆,在此不贅。網頁中也常對最新發表的相關學術論文做分析和評論,還有各種新書介紹,大家可訂閱參考(https://evolutionnews.org/)。
智慧設計經不起推敲嗎?
智慧設計經不起推敲嗎?其實,對生命現象的研究越深入,智慧設計的證據就越多,也越明顯,令人難以否認。
倒是達爾文進化論的支持者,對本書中提及的“行之有年”的證據,始終給不出任何經得起推敲的反駁。其根本問題,是無法從化石或基因的角度,提出可行的進化機制。
從機率和時間的角度來看,現行的新達爾文進化論也無法自圓其說。讀者可參考今年在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理論生物學期刊》)發表的論文 “On the waiting time until coordinated mutations get fixed in regulatory sequences” by Ola Hössjer , Günter Bechly , Ann Gauger。(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2519321000795?via%3Dihub)。
筆者認為,把智慧設計說成是創造論、偽科學、Gap Theory或是一種運動等等,恐怕都是因為科學界不能直面證據,而有意模糊焦點。又或許是因為智慧設計的宗教含義惹眼之故。有些人稱智慧設計的目的是取代進化論,因此刻意不用“上帝”的字眼,力圖打造成可以與進化論競爭的科學理論……筆者相信,這若不是進化論支持者故意抹黑,就是某些人不顧證據地想當然。
科學發展唯一的途徑,就是使用和現行理論相反的證據來進一步發展新理論。牛頓力學不能解釋最靠近太陽的水星(Mercury)的軌跡,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就取而代之。廣義相對論不但成功地解釋了該現象,並同時預測了黑洞和重力波等等的存在——這兩樣一直到最近幾年,才一一證實。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智慧設計的訴求,是以確鑿的證據,促使改進現有的理論,或產生超越框架(out of the box)的新理論。這是科學發展的正常途徑。很可惜,在“文化戰”的意識形態下遭遇封殺。
筆者希望,華人學者和科學家可以直面證據、理性對話、探討真相。或許不久的將來,生物界也會有一個愛因斯坦出現。
在拙作第五章中,錢錕教授提到中國考古學家陳均遠教授的成就,和北京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對“寒武紀生物大爆發”化石證據的展示,直接挑戰了達爾文的學說——這是在達爾文主義的大環境下,尊重證據的難得的範例,是一個好的開始。
從哲學和神學角度審視
智慧設計不是為給聖經《創世記》提供科學解釋,因此不會糾結上帝是否6天創造世界、是否“神導”的進化過程產生了宇宙和其中所有,或者上帝是如何創造世界的,也不糾結聖經中的神蹟奇事。智慧設計只是從科學的角度,觀察宇宙和生命中現行達爾文進化論無法解釋,而智能和設計才是最佳解釋的現象,是純屬科學性的。
筆者認為,任何形而上的學說,應該也要有證據的支持才牢靠。對年輕地球論、年老地球論,或神導進化論有所批判時,也總要以證據為依。事實上,我在信主60多年的日子裡,最困惑、掙扎的,就是基督教文獻中,用科學來解釋聖經的材料。或許作者都是好意,但許多都是誤導。
我個人認為,信徒需要的不是“科學和信仰議題的同溫層”,而是跟隨證據走。如此,才能脫離科學和信仰上不必要的衝突和辯論。這正是拙作的目的之一。或許讀者不盡同意筆者的說法,但希望各位都對智慧設計有正確的認識。
如何跟隨證據走?
“跟隨證據走”是種科學態度,就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客觀,只依據事實和證據,不預設任何立場。
其實聖經中,從沒有描述上帝是如何創造世界的。或許是經過設計的原則,或許是以某種演化過程,或許是其他方式。只要有確鑿的證據,我們都應該虛心學習,努力繼續探索。
最切忌的,就是把智慧設計當作創造論,用“科學衛道”的心態,透過“家長會”或“學區委員”,尋法律的途徑,把智慧設計加入學校的一般課程中,用來保護下一代不受“進化論的污染”。這種“文化戰”的做法,只會適得其反,也與智慧設計的原意大相徑庭。
美國教育界發生過類似的不幸事件。希望在華人信徒中不會重演。華人信徒應該盡量鼓勵下一代加入科研行列,養成“跟隨證據走”的思維方式。我相信,上帝賜給我們的理性和思考能力,會讓我們更深入的明白起源的奧秘,對科學界產生正面的影響。
智慧設計尚待努力
智慧設計尚未發展出一套數學理論,來解釋觀察到的現象,這是目前不爭的事實。這也是筆者不用“智慧設計論”這一詞的原因。從事智慧設計的科學家,正朝著這個方向努力。160年前,達爾文也是從多方面觀察到證據,建立了他的理論。這是科學發展的必經之路。
雖然在目前的大環境下,從事智慧設計的學者只能靠私人的贊助,進行各方面的研究,但在這有限的人力和物力下所發表的論文和書籍,其水平和數量,都是有目共睹的。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期望和夢想
西方宣教士在中國改變不良風俗,諸如裹小腳、女嬰塔(編註:將女嬰棄置塔中,從此不問生死)、吸食鴉片等等,方法就是愛和堅持。我們若要改變唯物主義的文化,唯一的方法,就是用證據和持續努力來完成。
盼望這本書在華人的教育界中,能夠成為指定的補充讀本 (assigned supplement reading),讓青年學子看到,在達爾文進化論無法解釋的地方,有另一種可能的、且證據確鑿的說法。這是從教育著手推廣智慧設計的原意。相信這是可行的。
盼望和讀者朋友一起集思廣益,能夠早日使此夢想成真。
編註:《起源·證據·目的》一書的電子版簡、繁體,歡迎向普世佳音機構索取。紙版書將於感恩節前後上架。索取電郵(Chinese@ReFrameministries.org)。
作者現住北加州,為退休工程師,專注閲讀並編寫科普文字。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