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由的心靈、不悔的獻身(紫梅)2024.02.21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4.02.21

紫梅 

夏日時分,我來到法國南部一個有歐洲中世紀風格的小村莊。這裡有一個教會辦的養老院。那些為教會服務一生、年紀老邁的牧者,在這裡安享晚年。我來這裡探望我大學時代就認識的法國傳教士任老師。他70多歲了。 

養老院每天都有崇拜時間。我看到那些白髮蒼蒼的老牧者,來到養老院的小禮拜堂,做他們一生最熟悉的事:講道,聽道,領聖餐,彼此問候,然後回自己的房間。 

這裡有一種特殊的安詳、寧靜。彷彿有一層保護傘,將這裡和這個世界的焦慮、快節奏,隔絕開來。住在這個養老院的客房,我的心也安靜下來。 

珍貴的合影 

我很想知道任老師的一生經歷,於是他給我看了一本相冊。相冊中珍貴的照片,記錄了他一生各階段的重要時刻。 

相冊中,有多年以前,任老師和我,以及團契的朋友們的合照。那時的我們很年輕,洋溢著青春的氣息,笑得很純真。 

現在我們大家分散在不同的國家,也已成家立業,但是我們年輕時信仰的經歷,是我們在後來的人生道路中的甘泉。因為,幾乎我們每個人都經歷了職場的艱辛,或者生活的困難,有時我們也會對持守的信仰原則產生疑惑和動搖。然而當我們回憶起,年輕時候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伴,在任老師的帶領下,在艱難的環境中,一同讀經分享,有困難的時候彼此祈禱,我們的心中就有了一種安定的力量:信仰不是虛空的,我也不是孤獨的,許多人都在和我一同走這條道路。 

任老師歷盡艱辛,為信仰獻身的一生,也給我榜樣和信心——如果這一切都是虛空的,為什麼會有無數像他這樣的人,願意遠離祖國和家人、朋友,來到當時還相當落後、艱苦的中國,一生清貧勞碌,甚至顛沛流離,為信仰獻身呢? 

我決定利用這次在一起的時間,請他講述一下他的經歷。 

開放的家庭 

任老師的父母,都是非常虔誠的信徒。任老師的母親14歲就失去父母。虔誠的姨媽帶大了她,也把基督信仰牢牢地傳給了她。任老師的母親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後,也將這個傳統延續下來。 

任老師的兄弟姐妹很多,都從小就跟隨父母去教堂。全家會共同祈禱,在飯桌上討論信仰。任老師的母親,很有個性。她雖然虔誠,但是並不盲從。有一些保守的教會,規定婦女必須戴頭巾才能進入教堂,她雖然很想進去參觀,但是她並不贊成這個規定,就寧願不進去。 

任家的孩子們漸漸長大後,父母將“是否去教堂”交給孩子自己決定。在考慮讀教會學校還是公立學校時,家裡也展開過討論。這些討論讓全家注意到,教會學校有一個優良傳統:不僅僅重視學業,也注重讓孩子相互幫助、共同進步。任家這種開放式的討論,讓每個孩子都認真考慮自己的選擇,並對這選擇負責。 

當孩子們遇到信仰方面的挑戰,他們也會不膽怯地向父母和牧者請教:很多人說我們的信仰是假的,您怎麼看? 

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幸而牧者和父母,給出非常好的回答,既讓孩子們瞭解信仰的真諦,又明白,信仰是自由的選擇,而這自由是上帝的恩典…… 

任老師說,牧者的回答讓他放心。他並沒有經歷反叛的階段,反而一直是虔誠的信徒。 

一生的呼召 

任老師在20多歲的時候,立志一生奉獻給海外傳教工作。他最希望去的國家,是中國。 

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外國人去中國傳道,意味著風險,甚至牢獄之災,因此親友都表示反對。然而任老師覺得,苦難中的人,更需要心靈的自由。遠在天涯的中國人,就是他的鄰舍。他要將上帝的愛帶給中國人。 

1973年,他到達香港。這是當時的他,能到達的離中國最近的地方。他在香港擔任牧職。神職人員簡單、貧苦的生活,卻讓他感受到了最大的自由。他對“幸福”的理解,是服務弟兄姐妹——因上帝對他的個人呼召,弟兄姐妹特別指中國人。 

可惜,當時中國正處於文革的動盪中,他無法去中國服務。任老師感慨:文革對全世界都是一個教訓。幾乎每個中國人都深受其害。人們被迫做違心的“交代”,違心地表忠心,出賣親友……這是對人性的摧殘。 

文革結束後,他以為,從此中國人對這一類的政治運動和洗腦免疫了。然而他遺憾地發現,由於缺乏全面、徹底的反思,年輕一代依然難免於被洗腦,對國家前途缺乏真正的關切,只關心自己的前途和家庭。許多人因為十年浩劫和多次的政治事件,失去了獨立思考能力,養成了膽怯、盲從的習慣,不知怎樣捍衛自己的尊嚴。 

70年代的時候,任老師只能從香港瞭解中國。香港的生活方式和廣東很像。香港有許多好基督徒。任老師想,既然香港人可以成為基督徒,中國大陸的人民也可以的。他認真地學習中文和中國文化。他對中國豐富的文化傳統非常敬慕,並且對很多中國年輕人對此知之甚少感到遺憾。 

多年以後,他終於得以進入中國。他在不同的地區服務,面對過不同的環境和挑戰。 

牧者的心得 

任老師當了50年的牧者。對於牧者一職,他是怎麼看的呢?他沉思了一下,說:牧者要永不停止地學習、理解和發現信仰的豐富含義,並且尊重每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及其在這個世界上的角色。雖然牧者有教導之責,但是教導不僅僅是判斷對錯,更要充滿愛心地幫助人成長。 

至於講道,他說,牧者都會遇到眾口難調的問題。很多有深意的詞語,在某些人的心中沒有迴響。有些教會的禮儀和規矩,流於形式。牧者需要敏銳地發現問題,看到會眾信仰中的盲點。 

牧者要對不同階層、不同教育水準的會眾一視同仁。他的教會中,有來自法國的高階管理人員、香港中層雇員,也有來自大陸的勞工。這些人形成固化的圈子,彼此不交流。他們雖然在一起慶祝聖誕節,但是從慶祝的方式來看,貧富懸殊極大…… 

牧者要平等地看待他們,教導他們在教會中彼此尊重、共同成長,成為一個親密的團體。這是艱難的,因為每個人都會不自覺地被偏見捆綁。而基督的教會,能讓人們去除這些偏見。 

在牧養的過程中,他看到過形形色色的家庭問題:有些人工作壓力很大,完全忘記了家庭。有一個人,當別人跑來告訴他:你的孩子剛剛出生了!他都沒有任何驚喜,只是說:知道了!下一句話就是:現在繼續幹活吧! 

有個家庭,妻子嗜賭成性。丈夫回到家中,發現家裡坐著外人,說,這間房子已經屬於我了,因為你太太用房子抵押,輸了很多錢。 

 有些家庭,夫妻不溝通。雙方都有深重的孤獨感,卻不知怎樣分擔重擔…… 

在處理這些問題的時候,牧者需要敏銳的洞察力,瞭解每個家庭的真實情況,帶領對方思考,讓他們根據信仰的原則,找出適合自己家庭的解決辦法。 

牧者的身份和工作很微妙,因為他要進入人的良心,要尊重對方,不能強迫、壓制、操控、霸淩。牧者是幫助者,也是艱難時刻的陪伴者。這對於牧者來說,也是終身需要學習的。 

教會的今昔 

任老師提到,有悠久教會傳統的地方,有些人會成為“封閉型”的基督徒,認為自己什麼都知道,只要遵循舊規就可以了。法國的教會,就有這樣“打瞌睡”的情況。這種教會,需要年輕人帶來活力,重新探討信仰的根基。 

對於教會歷史上的錯誤,任老師認為,教會的確有過許多嚴重的錯誤,但是聖靈一直在教會中,幫助教會悔改。 

現今的教會,也有屬於這個時代的新的問題。比如,由於受到北美成功神學的影響,很多基督徒將財富和成功看得高於信仰。這是不健康的潮流,需要聖靈的提醒……雖然教會有問題,但是基督徒應該以開放的態度,去看待教會的發展和前進。 

任老師說,“教會”不是指某時某地的某個特定的教會。教會是廣義的,是以愛來連接上帝的信徒的團體。他舉了一個例子,在德法戰爭時,兩個國家的士兵都祈禱上帝保護自己的國家、消滅對方。然而祈禱者沒有意識到,他們同屬一個廣義的基督教會,是同一家庭的兄弟姐妹。 

更深的領悟 

我一幀一幀地看著他的相冊裡的照片,看到他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變化,看到他所遇到的不同地區的中國人,看到他在各個教會的服務。每一幀照片,都有動人的故事。 

他將全身心奉獻給上帝,奉獻給了中國人,也度過了豐富的一生。他保持了心靈的自由和獨立,追隨自己的信仰和夢想,而非追趕世界追求成功、虛名、財富的瘋狂節奏。他堅定、認真地走每一步,接受生活的考驗和錘煉,將福音傳給他人,自己也不斷地領悟上帝在他生命中的美好作為。 

我看這些照片的時候,能感受到其中許多困難和艱辛,但是一點沒有今日社會幾乎每個人都感覺到的焦慮不安。因為任老師的每一步,都通過祈禱,和充分、成熟的思考。每一份艱難,都昇華為信仰的更深領悟,成為照亮未來的光明。  

交談結束後,我經過養老院的走廊,回到自己的小房間。走廊裡擺設著傳教士從各國帶回來的紀念品。住在這裡的耄耋老人,都有不平凡的美好人生。 

我從視窗望出去,外邊是安靜的山巒、森林、古舊的小街,和高高聳立的教堂。這個地區原屬於羅馬帝國,小村莊從西元5世紀就開始有教堂,基督信仰長久以來是這一地區人民的精神支柱。 

現今的教會,面臨許多新的問題和挑戰。就連我自己,也對前途有許多困惑。而任老師的一生,讓我以更廣闊的視角,去看今日的信仰危機,和籠罩世界的浮躁不安。 

我們每一個人,其實不需要跟隨這個世界起舞。上帝對每個人,沒有不切實際的“目標和期待”。祂只要我們心靈自由,經過祈禱和思考,做出選擇,認真、踏實地生活,在孤獨、困難的時候,依靠祂的力量,在生活經歷中活出信仰的真諦。 

臨走之前,我去參觀了古老的教堂,它的寧靜就如同上帝的祝福:生命在祂的保護和引導下,即使經歷驚濤駭浪,也依然是美好、安詳的。 

作者曾留學法國,現任職為高校教師。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