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奉篇

  • 科學家變牧師(李汝剛)2024.08.28

    科學家變牧師(李汝剛)2024.08.28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4.08.28 李汝剛 1985年,我大學畢業;1988年,碩士畢業; 1997年,獲博士學位,專業是植物病理學、植物分子生物學和植物遺傳工程。次年(1998)3月,我來美國作訪問學者和博士後研究。此後即在美國農業部、加拿大農業部、生物技術公司等單位,進行植物病害等方面的研究。 經過32年的科學研究後,2020年,我回應上帝的呼召,辭去研究開發工作,全時間服事上帝的教會。 上帝的預工 1992年9月,我第一次來美國,在康乃爾大學作18個月的訪問學者。在美國教會認識的朋友,送了我英文聖經。 1995年5月,我第二次來美國,在密蘇裡州立大學參加國際遺傳學會議。朋友帶我去了福音營。離美國之前,一位美國老牧師帶著我的朋友,從巴爾的摩冒雨開車到華盛頓特區,為我送行,並贈送我福音小冊子,使我深受感動。這些都是上帝在我身上的預工。 信主受洗 1997年7月,我在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完成博士學位。1998年3月,我到美國佐治亞大學農業研究實驗站(Tifton, GA)短期訪問。那年感恩節期間,Tifton第一浸信會的朋友,帶我去參加馮秉誠牧師的佈道會。在佈道會最後一天,回應講員的呼召,我緩緩舉起了手,邁出了我一生最大的一步。 1998年底,上帝帶領我去阿肯色大學作博士後研究,並於1999年2月,在阿肯色Fayetteville第一浸信會受洗。我亦參加了校園國際學生團契(ISCA: International Student Christian Association)。 服事初期 2000年底,我們全家4口,移民到加拿大薩省的薩斯卡通市(Saskatoon)。在接下來的4年中,我的服事和生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我從帶人去買菜、帶人去教會開始服事小組,後來被弟兄姊妹選作執事、長老。 2004年5月,上帝帶領我們一家到了加拿大的首府渥太華。在渥太華華人宣道會,我從帶小組開始,作組長、國語堂執事會的執事、主日學老師、教育委員會委員、教牧關係委員會委員。 蒙主呼召 2007年冬季的一個週六上午,大兒子在老師家學鋼琴,我在車裡讀聖經。當讀到《路加福音》5章10節:“耶穌對西門說:‘不要怕!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不知怎的,這句經文深深地撞擊我的心,上帝用一句話呼召我,使我終生難忘。 當時我正在服事國語堂的團契,在正道神學院正道培育中心學習,也有一年之久。 信心提升 幾年後,因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我所在的公司,在2010年7月關閉。我和太太都在這家公司上班,我們都失去了工作。 我們想,不如就在渥太華地區找個工作,不用再搬家。我和太太每天為此呼求上帝,希望上帝成就我們的禱告。然而幾個月下來,毫無音訊,上帝沒有應允我們。我們清楚地知道,上帝的道路高過我們的道路,上帝的意念高過我們的意念。上帝有祂自己的安排,我們要學習耐心等候。 這年的聖誕前,上帝在美國南卡州的查爾斯頓市(Charleston),為我預備了一份合適的工作。我實在不願離開生活了多年的渥太華,就埋怨上帝:為什麼不在加拿大給我一份工作?在加拿大不同樣服事教會嗎? 2011年5月7日,那天是正道福音神學院的畢業典禮。我完成了正道培育中心的學習,本應去校本部參加差遣禮。然而就在那天,我開車去美國查市就職。路上,上帝大大地感動我,使我熱淚盈眶,達30分鐘之久,幾乎開不了車——上帝差遣我回美國東南部、當初信主的地區,服事祂的教會! 我突然意識到,我的生命不再屬於自己。我向上帝禱告:主啊,如果你想使用孩子,就請你親自為孩子開路! 查市華人基督教會沒有牧師,弟兄姊妹自己服事。我剛去幾個月,就承擔起主日學和講道的重擔。上帝感動我傳福音,點燃傳福音的火焰,並參與建立校園小組。教會的執事對我說:你來之前,我們不知道如何在小組裡領人信主。 時候還不到 2014年夏天,教會有兩位執事因工作調動,離開教會。2014年11月,執事會一致同意,希望我在次年4月研究工作結束後,留下來做全職同工。 這是上帝對我呼召的延續嗎?在禱告求問上帝的過程中,上帝沒有向我講話。 教會的需要,我自己的熱心,弟兄姊妹的勸說,和神學院老師的鼓勵……促使我答應留下來。然而次日下午,我就收到了一份工作錄取通知。因為我剛答應全職服事,我和太太都認為這是來自世界的誘惑。於是,我謝絕了這份工作。 謝絕這份工作不到兩個小時,我又收到一份工作面試邀請,竟然是來自印第安納州的一家公司。這是我一年前申請的一份工作,一直沒有音訊,現在公司要我馬上去面試。 聯想到我答應全職服事後,上帝似乎藉著一些事情對我說話,再加上我和太太覺得,這份工作不像是世界的誘惑。有可能,這反而是出於上帝的幹預:第一個工作沒有攔住我,接著又來了第二個工作。 我和太太經過幾個月的掙紮,準備全心全人獻給上帝。然而,上帝卻賜下工作提醒我,神學裝備尚未完成,全職服事的時候還不到。 轉換跑道 2015年5月,我搬家到印州上班,並在南灣華人教會服事校園團契和主日學,也講道。這裡離正道福音神學院芝加哥校區,只有兩個半小時的車程。為了儘快完成神學裝備,我常在週末去芝加哥上密集的神學課,使我的生活非常繁忙。 主帶領我平衡好工作、服事、學習的時間。我把大部分假期都用在了上課和寫作業上,幾乎沒有時間外出度假。我太太承擔了所有家務,全力支持我的神學學習。2020年5月,我從正道福音神學院畢業,獲得道學碩士學位。 2019年春天,印城華人教會邀請正道福音神學院,來教會舉辦“把握時機”培訓班。正道培育中心的陳善純傳道,邀請我擔任助教,負責兩課時的教學任務。教會把我安排在主領牧師張志剛牧師家裡住宿,使我和張牧師、師母有近距離的接觸。後來我意識到,這是上帝的帶領,為我到印城服事鋪路。 2019年底,張牧師告訴我,教會計劃聘請一位助理牧師,問我是否願意來印城華人教會服事。起初我沒有答應,覺得印城華人教會是印州最大的華人教會,我擔心自己不能勝任。在張牧師幾次和我在電話中禱告、尋求上帝的帶領後,我想這也許是上帝為我全職服事開的一扇門。 這時,新冠疫情已經全面爆發,各個教會都把崇拜轉移到線上。印城華人教會對我進行了7次線上面試,包括教會尋牧委員會、執事會、國語堂、英文堂、西北堂、粵語堂、南堂。後經會員大會投票批准,教會聘請我作助理牧師。2020年感恩節,我辭退了我在公司的研究職位,結束了我32年的科研生涯,轉換跑道,開始全職服事主的教會。 新的挑戰 我受聘作國語堂的助理牧師。當時南堂有需要,教會安排我代理南堂的牧者。南堂是2020年2月,從校園團契轉型為社區教會。新冠疫情爆發後,大量華人學生回國。又因中美關係急速冷凍,來美的華人留學生銳減。以服事校園為主的南堂,陷入艱難的困境。 這年春節過後,上帝打開我的眼睛,讓我看到跨文化宣教的需要。 我們開始與校園的福音機構連接,向他們學習如何服事國際學生。藉著接機服務、迎新活動、節日聚會等,我們邀請國際學生加入南堂。在過去的3年多,大約有300多位學生參加過南堂的迎新聚會、崇拜聚會和團契查經。我們也抓住機會,向他們表達愛(送傢俱、帶他們去購物、提供衣物、免費提供飯食等),並介紹福音。有許多國際學生說,我們南堂的弟兄姊妹很有愛心。 除了牧養南堂的弟兄姊妹、帶領跨文化宣教,我亦努力做好母堂助理牧師的職責:服事講臺、主日學、禱告會、老人團契查經等。 2022年,印城華人教會主辦美國中西部華人基督徒(MCCA)夏令會,教會推薦我作大會主席,組織、領導疫情之後第一次實體夏令會。2023年,我參加了《超越》舉辦的宣教培訓、尼泊爾短宣,以及對印度的網宣。到11月,在印城華人教會成立50週年之際,我已獨立牧會3年,被教會按立為牧師。 願餘生被使用… 阅读全文

  • 從聖人到凡人(江慕理)2024.08.21

    從聖人到凡人(江慕理)2024.08.21

    去看精神科只代表了一件事情:牧師也是人。 阅读全文

  • 哈爾濱地鐵“自信男”事件的迴響(佳明)2024.08.10

    哈爾濱地鐵“自信男”事件的迴響(佳明)2024.08.10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4.08.10 佳明 掐頭去尾的視頻 2024年5月,有一個視頻瘋傳網路,成為熱點新聞——在哈爾濱的地鐵上,一位阿姨,向另一位阿姨傳福音。邊上一個年輕人聽到了,喋喋不休地懟她。車廂裡,眾人連聲附和,紛紛拍手稱快。 這段掐頭去尾、剪接過的視頻,將那位粗魯懟人的大學生,渲染成一位挺身而出、以理智和勇氣捍衛了文化自信的大英雄。央視網等各大官媒平臺紛紛轉載,並配以大標題——《阿姨在地鐵上鼓吹外國信仰,大學生慷慨陳詞有理有據進行反駁》,似乎是要抓住機會,狠狠羞辱信基督教的人。 病態網路狂歡 這個事件,在基督徒群體裡,自然也引起迴響。無論是網上的,還是我周圍的基督徒,看完視頻後,都黯然神傷,感受到對基督信仰和道德的踐踏。大家心裡彷彿有燒著的火,含忍不住,又如鯁在喉,有無數反駁的話,想一吐為快…… 可以說,那位地鐵“自信男”,成功地激起了基督徒的憤怒,包括我在內。直至今日,我的心情依舊不能平復! 有人稱此次事件是“文化自信”之爭。但我認為,這就是一場赤裸裸的網路暴力。大學生的行為,並沒有國人所以為的那麼高尚。那被別有用心之人剪輯出來的視頻,不過是用來刺激國人骨子裡的“文化自卑”,挑動人心中狂熱的愛國主義情緒,從而博取關注、賺取流量。 視頻下方的評論區,已經證明瞭這一點——有太多不明事情原委的愛國線民,迫不及待地加入“啦啦隊”,為“自信男”歡呼喝彩。他們留下7萬多條留言,幾乎是一邊倒地誇他有文化、有知識,少年強則國強等。而與此同時,那位不知名的阿姨,成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大家竭盡所能地譏諷阿姨沒文化、沒知識,被外國文化洗腦。 這是一場屬於國人的病態網路狂歡。一群盲目排外、一味沉浸在狂熱的愛國主義裡的人,以打擊一位阿姨的信仰為樂,並以此來彰顯自己可憐的自信心。他們內心對人沒有絲毫尊重,無腦地加入這場病態的狂歡中。 猶記新冠疫情期間,美國總統夫婦確診新冠的消息傳出,立即引發了國內網路的狂歡。短短幾個小時內,央視新聞的微博下,數十萬人為此消息點贊。被贊最多的回復是“希望人出事”、“國慶獻禮”、“恭喜奪冠”、“眾望所歸”、“新冠找到真愛”等。每一條幾乎都有數萬的點贊。人們總算在令人心生恐懼的災難裡,找到了樂子。他們笑得很開心。只是這種笑,令人毛骨悚然! 我心中傷感。我既憤慨於自己的同胞竟如此冷血、愚昧、無知、自私,但我又為他們擔憂,因為他們並不認識上帝。每當想到最終的結局,我總是為他們捏一把冷汗。 基督徒的兩種反應 再說回那位哈爾濱地鐵的“自信男”吧。實話實說,我真的很難按照聖經的教導去愛他。甚至有一段時間,我覺得他面目可憎! 我想,之所以如此,或許是因為他冒犯了我的信仰,踩踏了我紅線。然而痛定思痛,我要追問:按照聖經的教導,基督徒究竟該如何對待他? 我留意到,基督徒對地鐵阿姨的聲援,可分為兩種風格。一種是提槍上陣、急不可耐地捲入一場針鋒相對的辯論中,對“自信男”的論點,一一反駁,令很多基督徒看完後直呼痛快! 另一種則不同。他們一方面同情阿姨的遭遇,紛紛出言安慰。另一方面,他們效法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禱告,“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23:34),對大學生心生憐憫。 怒從心頭起 對於這兩種回應方式,不知道讀者您支持哪一種?究竟是該溫和,還是應激烈?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哪一種方式更可取,其實涉及護教這一議題。 20世紀,一些護教者被視為聖戰烈士——手拿真理的寶劍,憑著如山的鐵證,為自己的信仰做出辯護。他們言辭激烈、態度強硬。許多人進入近乎癲狂的狀態,情詞迫切向對方傳講福音;卻在情緒上頭後,一心只想駁倒對方,早已忘記自己最初的目的。不經意間,就“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面紅耳赤,面目猙獰! 其實,這種視對方為自己敵人的護教思維,只會把護教的方向,推向一成不變的宗教辯論,甚至是演變成敵我雙方的戰爭。可以料想,最終的結果一定是不歡而散,雙方都沒有得到益處。 以溫柔、敬畏的心 近些年,有人開始對這種護教方式有所反思。有一本書,引起了我的注意——《溫柔護教學:溫柔護教的人有福了!》。 “溫柔”與“護教”,原本是兩股不易糅合的繩子,卻被作者魏樂德擰在一起,使力量加倍,為21世紀的基督徒打開了新的護教視野。 可以用一節經文,來總結這本書的核心思想:“只要心裡尊主基督為聖。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3:15)正如作者所說,如今護教學所缺失的,是用溫和、親切的態度,來面對甚至是歡迎那些懷疑性的問題(註1)。 作者很有洞察力。他敏感於時代的變化與需求,留意到今日護教學所面臨的困境,給出了自己的見解。這對現今的基督徒,是大有幫助的!因此,有評語說此書“是21世紀基督徒應該人手一本的護教手冊”,並不是謬贊。 作者強調,要用活出來的生命護教。這讓人眼前一亮!作者指出,藉著一個人的生命,活出上帝國度的樣式,將是終極的護教方式。擁有一套很棒的抽象思想和論點,可能非常重要,然而,我們更需要通過自己的禱告和話語,成為能夠實現天國各樣事物的人(註2)。 一個人聲稱自己擁有真理,別人就會聽他的嗎?不一定! 許多時候,基督徒可以在道理上駁倒對方,卻無法讓對方內心信服。正如作者所說,護教絕對不是用理智來占上風,不是貶低他人,更不是以為可以在沒有上帝的恩典下,就能拯救別人。我們要以溫柔和敬畏的心,與聖靈同工。我們要把理性的能力獻給聖靈,相信上帝會善用我們的能力和言語,在聖靈的教導下,幫助心中有難處的人,移去他懷疑的重擔(註3)。 不可以暴制暴 究竟是用溫和還是激烈的方式護教,我試著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兩個詞雖然看起來是彼此對立、衝突的,但實際上,它們是互補的關係。溫柔是出於愛,是用一種柔和、謙卑的態度,軟化人心,為福音事工預先營造一種和諧的氛圍。然而,離開真理的愛是不合宜的。為真理竭力爭辯,是在信仰底線上決不妥協的態度。如果溫柔的背後是犧牲部分真理,那麼,這種溫柔引人誤入歧途,是福音的敵人!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來看待以上兩種回應:一方面,因受限於國情,基督徒和這個時代爭辯,是很難吵贏的。只是,越是黑暗的時代,越需要有屬靈的戰士為真理發聲——雖然聲音尖銳,卻啟發大眾思考。 另一方面,若只是停留在氣頭上的口嗨階段,這種缺乏愛心的護教討論,往往變成爭論,既不造就人,也不榮耀上帝。畢竟以暴制暴,只會製造更多的爭端。然而從上帝而來的愛,卻能軟化人心、化解仇恨。 正如該書作者所期盼的:我們必須幫助更多人,以超越傳統的方式來完成護教工作,不再把護教視為只是對預先假定的反對意見,給出回應和爭辯。反之,要採取教學相長的姿態,帶著溝通的意願,一起進行研究,為要得到真正的知識(註4)。 畢竟,天父不是讓基督徒來破壞關係,而是活出上帝的生命。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忍氣吞聲,只是我們可以換一種更溫和的表達方式。 北風與太陽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北風與太陽》,對基督徒護教很有啟發作用——北風與太陽打賭,看誰能脫下路人身上的大衣。北風使出渾身解數,呼號咆哮、吹向路人,試圖吹掉他身上的大衣……可是路人把大衣抓得更緊了。輪到了太陽,它只是露出溫暖的笑容,將柔和的日光照在路人身上。不一會兒,路人就主動地把外套脫下來了。 因此,我想提醒自己,也提醒因哈爾濱地鐵“自信男”事件而憤怒的主內家人:請不要對那位大學生心生怨恨,更不要在憤怒中將他拒之福音門外。畢竟,誰沒有年少輕狂的時候?誰沒有無知犯錯的時候?甚至使徒保羅,在歸主前也嚴厲逼迫過基督徒。 要知道,那個年輕人並不是我們的敵人。他對信仰狹隘的認知,以及在上帝面前的狂傲,只是顯示出他格外需要福音而已。 最後,我還想對那位阿姨說:請不要灰心喪膽!在主流媒體所謂的“政治正確”一邊倒支持那位小夥子的時候,你看起來落單、弱勢,但其實並不孤單,因為天父上帝會親自安慰你受傷的心靈。還有許多來自遠方基督徒的暖心問候,給你加添前進的力量與勇氣。 最重要的,你知道你所信的,是真實的! 註: 1. 魏樂德,《溫柔護教學:溫柔護教的⼈有福了!》,應仁祥譯(新北:校園書房,2019),2。 2. 170。 3. 63。… 阅读全文

  • 今日散居宣教:海外華人教會的挑戰和機遇(基甸)2024.08.07

    今日散居宣教:海外華人教會的挑戰和機遇(基甸)2024.08.07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4.08.07 基甸 值得關注的文章 2024年3月,在ChinaSource(《華源協作》)的The Global Chinese Diaspora(《全球散居華人》)網路季刊(註1)中,兩位客座編輯用“不斷演變中的掛毯拼圖”(evolving tapestry),形容今日華人散居全球的圖景。 這期季刊的文章中,無論是湧至英國的香港持BNO(英國國民海外護照。編註)移民,還是投入穆斯林宣教的加拿大華人基督徒;無論是急缺傳道人的歐洲散居華人教會,還是澳大利亞的華人新移民,都確實反映出全球散居華人背景與文化的多元性,和與時俱進的多變性。 同時,這些文章也對散居華人宣教的歷史、現狀與未來,有多角度的反思。(“ 散居華人 ” 指移民海外的全球各地華人。散居/diaspora,源于希臘文διασπορά,意思是分散。在舊約,指“流散”的猶太人。新約則指“分散”的基督徒。參《徒》8:4。編註)。 作為參與全球華人散居宣教的基督工人,我尤其欣賞這期季刊的一篇主打文章:Jeanne Wu講述了來自中國的新經濟移民和“走線”者等最新趨勢,以及中國國內政治和國際地緣政治等“新常態”,對華人散居宣教的影響。這篇文章很值得宣教工作者關注和思考。作者深入、細緻的研究和分析,對於散居宣教工作者思考宣教策略,有很大的助益。 我贊同該文作者所說:“近期中國國內及中國相關的政治發展,已經給全球華人散居宣教運動及其動態帶來影響。一些宣教的門被關上,但另一些門則被打開。雖然對於未來,我們能感覺到不確定性及可能的恐慌,也有新的挑戰,但我們同時也看到新的機遇。” 對海外華人教會來說,今日的散居宣教,也是挑戰中蘊含著機遇、機遇中潛伏著挑戰。 教會應該如何把握時機? 30多年前,我留學美國南部的時候,在華人查經班信主,也受到當地國際學生事工的美國基督徒的關愛和引導。因此可以說,我是散居宣教結出的果子。 後來,我全職參與網路和文字宣教,並且到亞洲和歐洲的一些地方佈道、培訓、短宣,實際上都是在服事全球各地的散居華人教會,同時也促進華人教會與非華人的機構合作,算是做“文化橋樑”的工作。 《全球散居華人》季刊的內容,促使我思考:散居華人教會應該如何把握時機、迎接挑戰、投入今日全球範圍內的散居宣教? 以下我就從一名華人散居宣教工作者的角度,分享幾點個人的感想。 ×第一,慢半拍,需推動 以我個人的經歷而言,我感覺海外華人教會對散居宣教的反應,似乎仍然慢半拍,或者說比較冷淡。究其緣由,可能不僅是因為華人教會普遍不夠重視宣教,少有關注世界時局對宣教的影響,還跟華人教會對散居宣教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認識不足有關。 華人教會中的宣教推動,比較強調跨文化宣教,即從西方發達國家到“未得之民”更多的偏遠地區傳福音。然而這樣做的同時,卻可能忽視、輕視本地的散居宣教。 很多華人教會較少關心自己的社區,或者感覺向本地的異文化散居群體傳福音很難,不知從哪裡做起。我個人認為,宣教機構和基督教媒體,仍然需要在海外華人教會中,更加努力地推廣散居宣教,幫助華人教會明白上帝對散居宣教的心意(註2),更加“通達時務”,對全球各地散居宣教的需要,更敏感,也更願意突破固有的局限,更多地投入散居宣教中。 ×第二,“平信徒”的機會 新時期的散居宣教,跟“傳統”的跨文化宣教相比,更能為“平信徒”的參與,提供機會,也更能鼓勵弟兄姐妹跨出非全職宣教的第一步。 本地跨文化宣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上帝把不同文化背景的族群,例如來自中東、中亞的穆斯林難民,或者來自印度的印度教移民,帶到我們華人基督徒的客居之地。我們不必像傳統的跨文化宣教士那樣,得花昂貴的旅費到遠方、克服巨大的語言和文化的障礙,甚至遭受逼迫等,就能向當地來自最大的“未得之民”地區(印度)、危險重重的“創啟地區”(中東、中亞等)的散居群體傳福音。 過去幾十年,海外華人教會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向中國宣教,也向來自中國的學生、學者傳福音。隨著中國對宣教的限制日益嚴峻,以及赴美中國留學生的減少、即使出國也越來越難以接觸,教會既有的宣教資源,可能會“英雄無用武之地”。 而華人教會中,很多對宣教有負擔的弟兄姐妹,有很好的英文能力,可以順利地把宣教資源轉而投入本地跨文化的(非華人)留學生和新移民事工上。這是何等寶貴的“天賜良機”! 華人教會的“平信徒”理當抓住時機,不要停留在“坐而論道”,更不要讓教會中,只有牧長、宣教委員會等同工領袖關注宣教,而是要起而行之,積極投入,善用“王后的位分”,把握“現今的機會”(參《帖》4:14)。 ×第三,進行更多的合作 在散居宣教方面,華人教會應當跟本地非華人教會,及“西方”(國際)宣教機構,進行更多的合作。 《洛桑福音運動開普敦承諾》(註3)在論及散居宣教的時候呼籲:“我們懇請移民教會和本地教會,互相學習、彼此聆聽,並啟動合作事工”。 向海外散居華人宣教,對於華人教會來說,還算是向“同文化”的人傳福音,但對於非華人的機構和教會來說,則是跨文化的宣教。如果彼此合作,華人基督徒可以成為跨文化的橋樑。同時,也可以在合作中彼此學習。 我感覺,海外華人教會和福音機構,跟本地非華人教會和本地宣教機構之間的合作,仍然太少。而且,即使有合作(例如美國華人教會的弟兄姐妹到歐洲、非洲短宣,幫助當地資源相對缺乏的華人教會),也常常遇到“山頭主義”的問題。同文化的合作都如此,更不用說跟西方機構、教會的跨文化合作了。 海外華人教會和福音機構需要禱告,求主賜給更寬廣的國度胸懷和更高瞻的屬靈眼光,打破人為的高牆,放下成見和小信,為了大使命,願意全力與非華人機構和教會攜手合作。 中國海歸基督徒事工 散居宣教上的合作,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中國海歸基督徒事工。 有很多非華人的教會、機構,在世界各地做華人的宣教事工,服事對象主要是來自中國的留學生、訪問學者、職青,及其前來探訪的父母。除了少數人能夠幸運地辦到移民身份,其餘的絕大多數人,都會回中國。 在每年數以十萬計的海歸學生、學者中,即使保守估計,也有5%的人在海外信主(這方面的統計數據非常缺乏)。令人痛心的是,由於信主時間短、信仰根基淺,再加上現今國內的環境對基督教更加不友善,據估計有75%,甚至更高比例的海歸基督徒,回國後不再讀經、禱告、去教會,最終信仰生活完全流失(註4)。這成為散居宣教中顯著的缺失和痛點。 因此,亟需帶領海歸基督徒信主的教會、機構,在他們回國前做一些培訓和建立屬靈導伴(mentoring),堅固他們的信心,加強他們回國後繼續跟隨耶穌的心志,和參加教會事奉的基本技能,好幫助他們帶著大使命的呼召回國,成為中國福音的種子…… 這在海外學生、學者的宣教事工中,至關重要,迫在眉睫。然而,根據筆者個人的觀感,雖然很多華人教會都意識到這一點,卻缺乏動力和資源,進行系統性的海歸門訓工作。 其實,已經有一些非華人的宣教機構,在這方面投入了工人和資源,並且有切實可行、能大幅度降低海歸基督徒“流失率“的“歸前門訓”方法。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些事工卻極少有華人教會願意支持和參與。 華人教會通常與中國國內的教會有更多、更緊密的聯繫,在海歸基督徒回國後,可以幫助引介給非華人的宣教機構。因此,華人教會跟非華人宣教機構合作,顯然是海歸事工一個必要和“雙贏”的策略。 ChinaSource在2016年9月的網路季刊(註4)中,刊登海歸事工專輯,呼籲世界各地教會和福音機構,結成夥伴,致力於中國海歸事工,值得有心的同工參考。 過去幾年,中國和海外的形勢都有很多變化。筆者希望ChinaSource能在不遠的將來,再出一期以海歸事工為主題的網路季刊,幫助更多的海外華人教會和機構瞭解這方面的需要、參與這樣的合作。 網路和新媒體宣教 華人和非華人教會、機構,可以而且應該合作的另一個事工,是網路和新媒體宣教。筆者曾多年在華人教會中,推動善用網路和新媒體傳福音的宣教事工(註6),也看到華人教會在這方面取得一些進步。 經過幾年的全球疫情,華人教會跟普世教會一樣,已經更廣泛、更積極地使用網路和新媒體開展事工,包括散居宣教相關的事工,特別是校園、職青和海歸事工。在這方面也逐漸積累起一些內容、品質較高的中文網路資源。… 阅读全文

  • 隴南行中的“使徒行傳”(佳明)2024.07.27

    隴南行中的“使徒行傳”(佳明)2024.07.27

    因此,當我走山路覺得疲憊的時候,回首自己所走過的恩典之路,便能繼續風雨兼程!因為我相信,在山的那一邊,有一番別致的風景等待著我。 阅读全文

  • 逆水行舟,握穩筆桿(傲潔)2024.07.20

    逆水行舟,握穩筆桿(傲潔)2024.07.20

    目睹家鄉社會環境變遷,寫作自由度受到限制,基督徒文友都有無力感。 阅读全文

  • 對植堂者誠實的建議——訪南卡美南浸信聯會前主席艾倫(老鐵)2024.07.17

    對植堂者誠實的建議——訪南卡美南浸信聯會前主席艾倫(老鐵)2024.07.17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4.07.17 老鐵 艾倫牧師(Pastor Albert Allen) ,於2022-2023年任美國南卡州浸信會聯會主席。2023年,作為新晉植堂者,我採訪了艾倫牧師,希望學習他的牧會及宣教經驗。現分享給牧者及弟兄姐妹。 一、作為南卡羅來納州浸信會的主席,兼本地教會主任牧師,您如何分配每週的時間,來處理教會、家庭、聯會以及其他突發事務?  答: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我平均每週工作約 55 小時。在大多數時間裡,聯會的責任不太多。我每週大約花兩個小時用於聯會的工作。有時也會為會議額外花幾個小時。其餘時間,則用於服事我的教堂(First Baptist Church of New Berry)。 我有4個孩子,但他們都已經成年,所以我主要的家庭責任,是照顧我的妻子,和管理家裡的事務。值得慶幸感恩的是,我的妻子非常積極主動,處理了許多維持家庭功能必要之事。  如果有突發事件,我會及時處理,並重新調整其他事務,確保一切順利進行。 二、你們每年、每月、每週的講道計劃是什麼?您如何準備每週主日講道? 作為教會的創建者,您對我有什麼建議嗎? 當我開始植堂時,只有幾個人來。 3年內,可能增長到50-80人。什麼樣的聖經主題/書籍,適合不斷增長的會眾? 答:我喜歡通過聖經書籍或特定章節,做系列性講道。 我喜歡講聖經傑出人物的傳記系列。 由於我在教會中有大量的行政職責,以及額外的美南州聯會職責,我無法每天花幾個小時準備講道。我通常在週五和週六,抽出半天或整天的時間,進行準備。  如果你帶領的教會,能在幾年時間內,從幾個人變成80人,那就真是太棒了! 尤其你們是少數族裔教會,這樣的成長值得讚賞!  特別是,如果你的大多數會眾都是新信徒,那麼我建議,講一到多本福音書。在舊約中,可以選擇《創世記》。 如果大多數會眾是較成熟的信徒,你可以超越基本原理和基礎,講得更深入。  我的教會已經有 192年的歷史,因不斷有新人加入,許多人並未學習過聖經,所以我仍然定期重講聖經基礎資訊。對於你所牧養的新教會,我建議混合舊約和新約,如福音書、《約翰一書》、《以弗所書》和《歌羅西書》,進行基礎知識的講解。若要發展教會和宣教,最好的經卷莫過於《使徒行傳》。我幾乎每年都講。 三、如果您創辦一個新教會,您會推薦什麼樣的材料/課程,用於福音培訓、受洗預備、會員培訓、門徒培訓、領袖培訓?  答:我會使用一些簡單的課程材料,以幫助新信徒從得救、洗禮、成為認真追求的會員——靈命成長和傳福音。課程材料越簡單越好。 我發現,“自製”材料,最適合會眾的獨特需求和個性。您可以制定一個“後續步驟”流程,規劃出新信徒在成熟之路上,應採取的步驟。美南浸信會大會出版的《浸信會信條》(2000 年),即為核心教義教學/培訓,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框架。 傳福音的培訓是必須的,因為每個信徒都應該得到裝備去傳福音。 我推薦使用一個基本的傳福音計劃,例如“羅馬之路”或“與上帝和好之路”,作為個人傳福音的框架。培訓領導力最好的辦法,是培訓者能夠目睹你是如何領導的,從中學習。 四、人們對牧師的妻子有很多期望。 您如何向會員介紹您妻子的角色? 您如何與您的妻子一起明確這些角色? 您的妻子是如何幫助您的?  答:聖經沒有提到牧師的妻子在教會中有何特定的角色。 許多教會認為,牧師的妻子是教會領導團隊的非正式成員,對其抱有不合理的期望。如果你的妻子感受到與你一起服事的呼召,那就太好了,但這既不是聖經的規定,也不是必須的。 我向我服事的每個教會,都明確表示,我的妻子是教會的“普通”成員,而不是我團隊的一部分,不應期望她的服事超出其他人。 並不是每個人都同意我這種做法,但我保護了我的妻子免於不合理的期望。我的妻子為我們教會服務的最好方式,就是成為我的好妻子。 五、當教會中發生衝突/不同意見時,例如總統選舉或BLM,你會如何處理這些問題、引導基督徒在上帝面前合一?  答:我就政策和道德問題曾公開表態,但在政治問題上則選擇不表態。 很多人混淆了這兩者。 我有個人政黨歸屬,但我不會公開宣傳任何政黨或候選人。我敦促我的教會成員,根據聖經價值觀投票。 六、越來越多的浸信會教會,在執事之外引入長老制度。對此,您有何看法?您對教會治理的理解是什麼?您在教會裡如何做決策? 答:我認為長老就是牧師,而不是一種獨立的“長老”職位。我相信聖經中提到的職分是牧師(牧者、主教、長老)和執事。  教會的決策,通常取決於教會的規模。較小的教會,會眾往往擁有更多的決定權,牧師的職權較少。較大的教會,出於便利,傾向於將更多的決策權委託給牧師。 美南浸信會教會應該這樣運作:在聖靈的領導下,會眾對一切事情有最終決定權,但應將行政和牧養權委託給牧師,並由一些平信徒在行政、財務和人事委員會中任職。執事不應擔任行政職務。教會應該有章程,來闡明決策制定的流程。 七、您如何建立/找到可靠的朋友,幫助你、與你一起祈禱、給你建議,甚至在靈性生活上提醒、警告你?  答:問責夥伴很重要,但許多牧師沒有。你最好有一兩個不在教會事奉中的朋友/夥伴,以及一兩個在教會中服事的,定期交通,與他們討論你的挑戰和需求,一起為此祈禱……這是很好的。 我發現,這些關係不是人為製造的,不是精心設計的,而是自然發展出的。問問自己,上帝在你的生命中放了誰來鼓勵你,你可以鼓勵誰。然後,定期與他們共度時光,即使不是很頻繁。 八、您如何帶領您家庭的敬拜時間/聖經學習?您的家庭有哪些活動,例如家庭旅行、周年紀念日?  答:家庭崇拜/靈修,從來都不是我的強項。如果能回到過去,我會在這方面努力改進。 孩子們小時候,我幾乎每晚都和他們一起祈禱。我盡力每年和家人一起旅行/度假。多年來,我一直努力與家人共度美好的團契時光。現在空巢了,我和妻子會每隔幾週,邀請孩子來家裡,或一起出去吃飯。 九、如何看出,某個地方教會是否健康? 請列出最要緊的5點。  答:我認為,以下幾點反映出教會的健康狀況:敬拜參與情況、新信徒人數、聖經學習的參與度、財務奉獻情況,以及是否有充滿愛的團契。健康的教會,是不斷成長的教會。 十、當您不得不離開服務多年、充滿愛心和熱情的教會時,您有什麼樣的情緒、感受? 你會如何與那些老朋友、兄弟姐妹,保持親密的關係?  答:離開一群羊去牧養另一群羊,總讓我心潮起伏。我每次都落淚。我從4個教會辭職過,總是很痛苦。前往上帝呼召你去的地方是令人興奮的,但離開你所愛的、也愛你的教會,卻令人心痛。 我和牧養過的每一個教會,都保持著良好的關係,以及個人聯繫,不過,關係並不密切——前任牧師最好和離職的教會保持一定距離,以免新上任的牧師要不斷克服前任持續的影響力。 十一、作為傳教士,您和家人經歷過的最大挑戰是什麼?您建議其他傳教士在出發前,要做哪些準備?  答:我們在宣教場上遇到的最大挑戰,是孤立和孤獨。對此,我的妻子比我感受更深,因為當我在外面學習語言、與人見面和分享,她要在家裡撫養和教育我們的4個孩子。身為傳教士的丈夫,應當照顧可能在異鄉受苦的妻子。這一點非常重要。  傳教士要準備迎接彈性工作方式,及不時的分別。傳教士的生活充滿收穫和喜悅,同時也伴隨著漫長的枯燥與無聊。很多時候,你把精力傾注在別人身上,自己卻快要倒下了,而且沒有人相信!… 阅读全文

  • 牧者的“心理”,如何健康?(郭鴻傑、劉心儀)2024.07.13

    牧者的“心理”,如何健康?(郭鴻傑、劉心儀)2024.07.13

    他們所承受的,不僅是身體上的痛苦,更是內心深處,因誤解、羞辱、背叛、不被理解,且缺乏他人的支持所感受到的孤寂。 阅读全文

  • 鴻溝的彼岸——與第二代青少年的文化差異(尹偉力)2024.07.01

    鴻溝的彼岸——與第二代青少年的文化差異(尹偉力)2024.07.01

    其實青少年教育的困境,並不僅存於華人教會和家庭。美國本土的青少年,在尋找自我身份的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經歷挑戰 。 阅读全文

  • 明日到期7/31/2024,最後一天!

    明日到期7/31/2024,最後一天!

    親愛的 《舉目》好友, 收信平安。在炎炎夏日中,非常謝謝您過去對《舉目》的關注與支持。 如今世界的發展風譎雲詭、超乎想像。作為一個媒體,為了更有效地服事眾教會、眾聖徒,我們需要不斷地自我調整、與時俱進:舉目望天,舉目望田;在似乎焦躁失序的時代中,支取安息並迎向挑戰——或持守初心,或領受異象,或更新盼望……在真道上持續長進。 因此,《舉目》非常需要您花4-5分鐘,來填寫一份簡單的讀者回饋,好讓我們“鬥拳不是打空氣”。 此讀者回饋表的填寫,將截止於7/31/2024(美國時間夜裡到期)。 請點鏈接https://forms.office.com/r/857EA2M8AU 或掃圖片上二維碼 阅读全文

  • 華人教會需要春晚麼? (老鐵)2024.06.22

    華人教會需要春晚麼? (老鐵)2024.06.22

    今年,我與幾個核心同工聊了兩次。他們一致認為,春晚還是要辦的,畢竟這是接觸華人社群的好機會。 阅读全文

  • 一次輕生帶來的教訓(陳恩加)2024.06.17

    一次輕生帶來的教訓(陳恩加)2024.06.17

    每個人都會有負面的回憶,其影響可大可小,所以有人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