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奉篇

  • 感謝教會,饒恕教會——與如音姐妹談心

    本文原刊於《舉目》53期 范學德 如音姐妹:        我讀了您在《舉目》50期上的《對教會的八個困惑》。        我曾問過同樣的問題,我也失望過,我還在尋找的過程中,但上帝恩待了我。         大概都一樣吧,我們內心深處都有一個深深的渴望,渴望那完美無缺的天堂。正因為我們有這樣的渴望,所以,我們才追求;也所以,我們才失望,甚至絕望,因為,我們在人間看不到天堂。 我絕不再流浪         我是1991年秋,第一次接觸教會。那時我到美國不久。         在教會中有那麼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唱讚美詩,第一次聽講道,第一次查經,第一次被稱為慕道友,第一次聽牧師說:“讓我們低頭禱告!”我低頭了,但沒有禱 告。還有,在聚會結束後,第一次有那麼多的人來向我問好……我真的以為找到家了,疲憊的心從此可以安息,懷疑為信仰所代替,愛的洪流沖走仇恨和一切污垢。         但是,沒有多久,我就失望了。我在教會中看到了黑暗,並且,不止只一處,不是一時。         那時,我甚至為我在教會中發現的黑暗而自豪,認為自己目光銳利,正直,不虛偽,認為你們基督徒信了主也和我沒什麼大差別,半斤對八兩,五十步笑一百步,彼此,彼此。         過了很久以後,我信了主之後,我才問自己,我到教會來要找什麼?看什麼?得到什麼?上帝把我帶進教會的目的何在?         不錯,教會是有毛病,哪一間教會都有毛病。這些年間我去過許多華人教會,迄今為止,完美無缺的教會,我還沒有發現一個,一個也沒有。但我問自己,我到教會來,就是為了找毛病的嗎?如果我的眼睛只看得到垃圾,看不到別的,那麼,是我自己出毛病了,我把自己變成了垃圾筐。         天父要我看到什麼,聖子耶穌基督要我看到什麼?當聖靈感動我時,我在教會中看到的是什麼?我問自己。         慢慢我看到了,教會是“神的家”,是上帝賜我的家。生活在這塊大地上,神只給了我這一個屬靈的家園。         我本來也屬於無家可歸的族群,衣衫襤褸,心靈破碎,罪孽深重。然而上帝沒有嫌棄我,他祂把我從那群人中呼召出來。他祂說,孩子,回家吧!         如因姐妹,你知道嗎?當我在禱告中用兒語輕聲呼喚“爸”時,我淚流滿面。“爸,我找這個家找得好苦!”         從此立志,無論教會如何不完美,我絕不再流浪。         是主耶穌為我們在地上設立了教會。為了我們不再流浪,祂從天上流浪到人間;為了我們與上帝聯合在一起,祂在十字架上甘願自己與天父分離;為了我們的生,祂去死;為了我們純潔無瑕,祂自己承擔了我們的全部罪孽和污垢。         愛耶穌,不可能不愛教會,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基督是教會的頭。 “身體只有一個。”         耶穌基督“是身體的頭,這身體就是教會。”(參《歌西》1:18 《新譯本》)         這話重得我不敢相信,我何德何能,居然成為基督身體的一部分?我空空如也,錢財、權位,與我無緣;青春、朝氣,早已隨風而逝。然而,我竟然是基督身體的一部分,可以與祂同受苦難、同享尊榮!這一切,不是我可以想像象的,也不是我配得到的,是主賜給我的恩典。         當年,聖奧古斯丁想到這一點時說:“讓我們歡樂吧!讓我們感謝上帝!因為祂不但使我們成為基督徒,也使我們成為基督自己。弟兄們,你們曾否留意,上帝給了基 督作為我們的元首,是賜給我們多大的恩典?你們踴躍喜樂吧!我們已經成了基督。既然祂是頭,我們是肢體,祂和我們就成了完整的人。”         如音姐妹,相信吧,我們是上帝的兒女,我們是基督身體的一部分!憑著信心相信這一點,憑著上帝的應許相信這一點!除此之外,人間也沒有什麼值得我們用整個生命來相信的了。        … 阅读全文

  • 舒展開來的馨香

    本文原刊於《舉目》53期 沈琅        18 歲到美國讀書時,一進教會,便喜歡上了教會的氛圍,喜歡和一班基督徒朋友膩在一起。喜歡他們的友愛與和善、智慧及涵養,喜歡和他們一起玩,一起聊,被他們 的生命深深吸引。但我記得,也有對他們心生抗拒的時候,那是偶爾從言語、態度中,感覺到一些人自命清高、自以為是,有了信仰便高人一等。 我也變成這樣了        後來,我信主了,終於找到生命的意義,有了平安、喜樂及依靠。然而,慢慢地,我身上也滋長了我曾那麼討厭的、憑著信仰就自以為是的驕傲與固步自封。我開始覺得,和一些不信主的朋友談話不夠味了,他們怎麼就聽不懂我說的?怎麼就不能領悟我所經歷的呢? 於是,我下意識地往基督徒的圈子裡鑽,因為有共同的話題,能感同身受地交流;因為不需要面對溝通中那麼多的衝撞、掙扎和沮喪。         我也把信仰當作自己高人一等的基石了,有了要把“絕對真理”帶給人的心態。不知從何時起,我的目光就只放在“真理”上,輕視其他一切的價值與意義──除了基督信仰,其他東西沒有永恆的價值,不值得我去留意,不是嗎?         於是,我的路越走越窄。我很困惑,為什麼信了主,反似覺得生命裡丟了點東西呢?而且,到底丟了什麼呢?        慢慢地,我才意識到,我丟的,是對他人的尊重、欣賞和體貼;我所缺的,正是主耶穌切切教導我們的:對他人的愛。         如果愛,便不會將對方當成僅僅是傳福音的目標,而是首先將對方作為“個人”去尊重、欣賞和體貼。         記得初信主時,我參加過一個校園事工研討會。一位姐妹在會上分享事工策略:第一,機場接機,認識新同學。第二,建立關係,包括開車帶新同學去超市買菜等。第三,根據新同學的反應,進行下一步──如果對方對基督信仰有積極反應,便跟進關懷;對基督信仰比較排斥,便捨棄不管。         我當時雖不成熟,但那“起初的愛心”還在,義憤填膺地反駁:這太功利了,沒有真正地愛學生 !人是敏感的。究竟是表面對他好,還是真正關愛他,他心裡是知道的。 後來,隨著信主的年月增加,傳福音成了自然,成了習慣,有時候就會把人抽象成傳福音的對象,卻忘了看重並關愛這個人。         我痛苦地意識到自己的狀況,禱告求主幫助我:不要因為希望別人信主,就做表面文章,卻忘了裡面最重要的是愛。 嗅到生命的馨香         有一次,讀到富勒神學院院長理查德.毛(Richard Mouw)的文章《見證,學習,合作》。他在文中提到他與穆斯林朋友的友誼──雖然他們雙方對“耶穌是誰”這個問題,觀點不一致,但仍然建立了友誼。        理查德說,2001年9月11日,當他從電視上看到飛機撞向紐約世貿中心時,立刻想到他的穆斯林朋友們。隨即,他接到富勒神學院行政人員的電話,問他學校對 此當如何表態。理查德立即請行政人員打電話到當地穆斯林機構的總部,告訴對方,富勒神學院在為他們禱告;如果有人對當地穆斯林信徒發洩怒氣、進行破壞,富 勒會站在穆斯林朋友這邊,支持他們(據媒體報導,恐怖襲擊之後的10天內,美國發生了近600起襲擊阿拉伯人及穆斯林的事件)。         讀到這段 故事時,我很驚訝,因為理查德的做法,是與眾不同的。“9. 11”之後,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將穆斯林和恐怖主義聯繫在了一起,在心裡和他們劃清了界限。然而理查德卻沒有因為穆斯林朋友不信主,就對他們的遭遇幸災 樂禍,也沒有高高掛起、事不關己。我很欽佩他,因為我看到了他對穆斯林朋友真誠的尊重和體諒。我嗅到生命的馨香,感受到了愛。        之前,我總是以封閉陣營的模式看自己、看人。我將每個陣營貼上標籤:基督徒、穆斯林、猶太教……而今,當我突破自己的封閉,跨出去瞭解和我不一樣的人時,我學會了另 一種模式:流動模式──主耶穌是中心點,每個人都在靠近,或遠離。也就是說,每個人都走在認識上帝的道路上,有的走得近了一點,有的還在遠處。當這樣看 人、看自己的時候,我便意識到,我沒有什麼可驕傲的。但我可以陪伴別人走上認識上帝之旅。 一腳外,一腳內        我開始從自己的舒適圈中跨出來,更開放地和未信主的朋友對話。當然,我也遇到問題和困惑,但我發現,這幫助我對信仰有更深入的理解,也讓我更加認識我所信靠的耶穌。         在“信仰間對話”的課上,教授邀請一位猶太教的拉比,跟我們分享信仰。一位和這位拉比很熟悉的同學,告訴我們一個小故事:有一次,他偶然請這位拉比為一個朋友禱告。拉比答應了,說每天都會為他禱告。        … 阅读全文

  • 第五屆網絡宣教論壇

    阅读全文

  • 工人能考慮報酬嗎?(王林)

    很多基督徒認為,穆勒是“唯獨依靠信心”的典範。有些人更認為,這是唯一合乎聖經的金錢態度——任何工人在選擇事工時,考慮工作報酬,就是缺乏信心,如果主動詢問報酬,就更不屬靈!教會沒有責任說明,或確保工人的報酬, 工人應當學習單單仰望上帝。 阅读全文

  • 好男人也會中招(吳蔓玲)

    《領導雜誌》(Leadership Journal)早在2005年3月號上,就發表過“基督徒與性”的研究。該研究對680名牧師進行了問卷調查,有57%的牧師認為:會友對色情影片和書刊上癮,是當前教會牧養中,最具破壞性的問題。 阅读全文

  • 獻得恰到好處──讀《朱門酒肉》有感(姜洋)

    基督徒,特別是非常敬虔的基督徒,超負荷服事並不新鮮。在我們周圍,常常可以看見某基督徒非常熱心服事他人,自己卻陷入危機中(例如:經濟,情感,家庭,工作,人際關係等),反要別人來幫助他,不僅讓別人的期待落了空,自己的自尊心也受損,服事熱情亦受打擊。 阅读全文

  • 小海龜的宣教夢(家謙)

    當我重新審視這條宣教之路時,我越來越明白,宣教不僅僅是差傳策略,也不單是一套神學理念,宣教是一種生命態度。宣教的人生,是在各種不確定性中,甘心被上帝塑造的人生。 阅读全文

  • 當青春無敵遇上老謀深算 ──90後事工的陣痛(王星然)

    “譚長老,我們想在教會裡成立一個專門作90後事工的學生團契。” 一群年輕同工,剛剛參加完美國華福主辦的校園創意聚會充電講座”,果然是電力飽滿、火力充沛,滿腦創意和點子,迫不及待想學以致用,“我們想……” 阅读全文

  • 陰霾過後──教會中自殺的反思(逢生)

    一個陰沉的2月下午,有人跑來教會告訴王牧師,張弟兄在家中自殺了﹗ 這個突如其來的噩耗,使王牧師十分震驚。前兩天在主日崇拜,才見到張弟兄坐在往常的位置。散會時,王牧師握手問候他,張弟兄臉上還掛著微笑回答:“還好,老樣子﹗” 他怎麼會自殺了呢?王牧師心裡又悲痛又沉重。 阅读全文

  • 走出抑鬱的低谷(秦文娟  徐理強)

      基督徒相信,人生中的難題是上帝容許臨到我們身上的,目的是教導我們。這些難題帶來的痛苦,有些甚至是我們似乎無法承受的,讓我們跌入了抑鬱的低谷。如何走出抑鬱的低谷,最終看到上帝的祝福呢?憂鬱症真只是疾病嗎? 阅读全文

  • 聖靈乎?人為乎?(饒孝柏)

    靈恩問題一直困惑著不少信徒,尤其有心追求的。 我們都渴慕被聖靈充滿、服事滿有聖靈的能力。不過在追求時,當分辨,那是在“追求真理”,還是“渴慕現象”? 阅读全文

  • E時代的靈修實踐(新民)

    基督徒的個人靈修,在很大程度上傳承了先賢們的美好傳統。讀經,默想,禱告,讚美,成為靈修的必備內容。有些認真的基督徒還特別學習古人早起的習慣,在天亮之前就起床靈修。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