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Picture
成長篇

神聖話語的學習

本文原刊於《舉目》66期 王志希 為何要制定讀經計劃          每年,“渴慕神”(Desiring God)、“福音派聯盟”(The Gospel Coalition)等美國福音派的重要網站,都推出各式各樣的“讀經計劃”,供信徒選擇。例如,影響鍾馬田(Martyn Lloyd-Jones)、斯托德(John Stott)等甚深、19世紀英格蘭牧師麥琴(Robert Murray M'Chenyne)所制定的麥琴讀經計劃(M'Cheyne Reading Plan)就很不錯。卡森博士(D. A. Carson)就此所做的2年期修訂版,即成為我去年和今年讀經的依憑。         制定讀經計劃,為的是讓我們更有目標和動力、更平衡地閱讀聖經。聖經實在是信仰生活的關鍵,我們需要藉著從上帝而來的智慧,從聖經中更深刻地認識上帝,並渴慕祂,以祂為至終的福樂泉源。所以,我們應當找一個適合的讀經計劃,然後持守。 閱讀屬靈前輩的著作           除了有適合自己的讀經計劃之外,我們也有必要閱讀屬靈前輩的著作。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基督教貴族公開信》(Open Letter to the Christian Nobility of the German Nation)中提醒我們,之所以要閱讀屬靈前輩的著作,是因為這些著作像是“路標”或“地圖”,讓我們認清前面的路。否則,我們或者會迷路,或者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找到正確的路。“我們閱讀屬靈前輩的著作,是要透過他們的著述明白上帝神聖的話語。”(約翰‧派博,《至高喜樂的傳承——在恩典中得勝的人》,p. 27。以下引用皆出自該書。)         在讀書的時候,不要只追求數量和廣泛程度。因為“太過廣泛的閱讀,反而會令人困惑,而且不能使人受益。它會使學生的思想四處飄蕩,因此,也就沒有重點”,而“一個學生要是不想浪費勞力,那麼就必須反復閱讀一些優秀作家的作品,直到將作品中的精髓完全吸收過來”(p. 93-94頁)。          […]

No Picture
事奉篇

“樂”讀聖經——文學性讀經法

本文原刊於《舉目》66期 施瑋         一個基督徒要讓自己的屬靈生命活著,並活得越來越豐盛,越來越滋潤,當然離不開吃“靈糧”——讀上帝的話,讀聖經。但如何能“樂”讀聖經,而不是“苦”讀聖經呢?每個基督徒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生活、生命狀態中,以及按著個人不同的性格,都能夠找到各種不同的讀經方法。          文學性讀經法能幫助具有文學閱讀經驗和習慣的人,在理性邏輯上更明白經文,在感性認知上也更好地體會天父的心意。不論是個人讀經,還是準備帶領查經、分享等,這種讀經法都能提供幫助,讓我們享受“靈糧”的美味。 中國人讀經現狀          從唐朝景教到1919年出版的《國語和合譯本》,再到今天由中國人翻譯出版的各種漢語聖經譯本,這中間包括了語言處境化和詮釋處境化的不同。其中馬禮遜翻譯出版的聖經全書《神天聖書》,是目前能看到的第一部新舊約全書譯本,所使用的文字語言具有古漢語特徵,其中的敘事體具有中國傳統章回小說的敘述風格。以此為例,我們可以看到先賢們在聖經的語言和釋讀上,所做的漢語處境化的努力,以求讓中國人能讀懂聖經、並樂讀聖經。          經過漫長的年月之後,母語為漢語的基督徒已逾一億,而以漢語閱讀聖經的人更是數倍於此。表面上看讀聖經已經完全沒有問題,然而在漢語語境中的人對聖經的閱讀,似乎仍與我們在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學中的閱讀記憶,難以對話、相通、共鳴。          我在北美華人教會的服事中,特別是在中國大陸宣教和教導中發現:聖經對於教會內弟兄姊妹來說,偏重於當作“經文”來讀和背;急難之時翻經文、抓應許、求安慰;平時更多是因為基督徒的責任、甚至只是為了完成教會讀經任務來讀經;大多數基督徒依賴聽道來瞭解上帝的話,自己較難讀懂、讀出滋味來。          “釋經學”原是為幫助人讀懂聖經的,但卻被歸於神學範疇的“高深”專業學問,忽略了釋經學的基礎部分,是閱讀和分析文章的基礎語文常識。更堪憂的是,因為只將聖經當作“經文”讀、背、聽,以至常易形成斷章取義,教條式的應用與爭論。          聖經對於一般中國民眾來說,是“天書”,是宗教的書。雖然大部分人認為它是一本教導人做好人的書,但不太會以欣賞文本的心態打開閱讀,因為心理暗示就是“天書”,是看不懂的。          更重要的是,一般中國社會大眾認為聖經與中國人的傳統文化沒有共通性,與中國人的審美,也沒有共通性,是一本西方教會的經書。而我們傳福音者除了講見證,也大多只會按照西方語言體系的神學邏輯,來講解基督信仰,這就很難引發中國讀者在文化記憶中的共鳴。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仿佛只能徹底否認、拋棄中國傳統文化,才能成為一個基督徒;讀聖經與過去的閱讀習慣、閱讀記憶和文學審美完全隔斷,這難免讓人有“多一個基督徒就少一個中國人”的隱憂! 文學讀經的合理性         聖經不是神秘難懂的“天書”,而是上帝選用祂忠心的僕人,以他們所熟悉的語文,把聖靈的啟示忠實地記錄下來,成了一部用人類的文字,向人類啟示上帝的書。          從較寬泛的意義上說,文學是一切口頭或書面語言行為和作品的統稱。狹義則定義“文學是指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與現實的藝術,包括戲劇、詩歌、小說、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稱作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 (維基百科)。          無論從廣義還是狹義的文學定義看,聖經不但為歷史、神學,更是一部文學典籍。因此,以文學閱讀的方式來讀聖經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不需要有“聖俗之分”的緊張。         讀聖經首先必須依靠聖靈的帶引,要有基督教教義與傳統的光照,要有聽道而行道的信仰體驗,還必然要使用並遵循語言文學的規律和元素。只需我們粗略瞭解釋經學的發展和原則,就可以看到聖經在其詮釋、翻譯、評鑒中涉及到大量文學研究的元素。         一方面,全書的形成、結構、文學體裁;全文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句子的語法分析和字意;上下文關係;創作語境(語言和文化的環境,如地理、服飾等);作者和作者心目中的寫作對象等,這些現代語言文學研究中基本關注的元素,也是讀經者所不能忽略的閱讀基本規律。否則,就有可能“樂”讀的不是聖經本身,而是自己的思想在隻言片語的“經句”上的投射。         另一方面,在對作者原意的理解中,不可能排除閱讀者的再創性,共鳴以及應用。這更是閱讀聖經的意義。閱讀、查經的目的不是對古文獻的考古,所謂讀經、研經,都是為了更明白上帝的心意,好讓上帝活潑長存的話來指導、並改變讀者的生活和思想,建造上帝的教會。         當我們意識到聖經的閱讀也是一種語言文學性閱讀時,我們會警醒自己的理解和教義都不能代替聖經文本,都無法避免片面性和時空性;同時我們也能夠更主動、更放鬆地對聖經中的人物與事件,進行情感投入,從而產生共鳴與應用。 […]

No Picture
事奉篇

你怎麼看電子讀經?(談妮)

美國網絡聖經Bible Gateway(1993年Nick Hengeveld 在Calvin College 設立。2008年為出版NIV聖經的Zondervan收購)的總經理Rachel Barach ,於2013年11月在倫敦舉行的基督徒新媒體會議(Christian New Media Conference)中提到,2012年,人們花了4億小時讀電子聖經;2013年,約有41%的美國人用網絡讀經。 […]

No Picture
成長篇

讀經基本功

上帝讓我有福生在第三代的基督徒家族,可以體驗觀察到這些中西教會歷史的傳承,如何在台灣那段特殊的時空中凝聚會通。當我有機會與同時期的弟兄姐妹回顧當年所領受的教導時,我們都發現有一個很重要的操練,是當時這些中西屬靈前輩不斷耳提面命的,就是讀經基本功。 […]

No Picture
編者的話

BH66期—編者的話

       大衛曾讚歎,上帝的話不但能甦醒人心,使我們心思清明、洞徹濁污、脫離愚昧、成為智慧,而且還能讓我們感受到快樂、豐富,甜蜜,勝過蜂房滴下的蜜 (參《詩》19:7-10)。         怎樣才能享受到類似大衛的讀經樂呢?除了要追求、認識上帝之外,還要避免讀經的陋習(許宏度),並正面地參考、仔細觀察屬靈前輩的經驗與見證,積極培養讀經的基本功(蘇文峰);除了在理性、邏輯上明白經文,也透過感性認知來體會上帝的話語(施瑋)。在21世紀,更可善用電子媒體,隨時隨處都觸及上帝的話(談妮)。         聖經,是我們清除內心垃圾後,潔淨靈魂的糧食(溪水鹿);有人因此改變暴躁脾氣,靠在心中淌流的經句,遇事轉怒為喜(許尚利);聖經,甚至使無神論者魯益師,成為一生無悔的護教大師(臨風)。        在這個信息海量、思想多元、而精英輩出的時代中,不變的聖經,經歷了啟蒙時代以來,不同宇宙觀的挑戰、教會與個人的明證,加上聖經所記載基督復活事件本身的公共性和透明度,都證明了歷史中的耶穌是基督,而不僅是聖人賢哲,也使基督信仰不致淪於道德說教(呂居)。           難怪,有人反覆讀經,有滋有味,且樂於記誦,不是因為懼怕刑罰,乃是因為喜愛上帝的律法(參《詩》119:16)。

No Picture
生活與信仰

你的垃圾倒給誰?

本文原刊於《舉目》66期 溪水鹿        坐經理的車去辦事,看到路邊的垃圾桶,我問經理:“在家裡,你老婆跟不跟你發怨言?”他含糊其辭,不太願意正面回答我。        我開誠佈公地對他說,我妻子經常向我發怨言,動不動就拿我“開刀”。我說,應該讓女人發發怨言,讓她在你面前抱怨抱怨。   男人是垃圾桶          他問為什麼,我說:“你發現沒有,你家每天至少產生一袋垃圾。你每天早晨都要把垃圾拎到樓下,扔到垃圾箱內。家裡沒有了垃圾,乾乾淨淨,‘家庭系統’才能正常運行。如果這袋垃圾不丟掉,日積月累,家就會被搞得一團糟。”         經理點頭。我接著說:“同樣,如果把你的妻子也看作是一個‘系統’,那麼,她每天也會產生很多‘垃圾’。比如,她在工作中受氣,被領導罵,和同事搞不好關係。這些都可能使她產生負面情緒。所以,她回家後和你吵,甚至摔東西,都可以看作是她在倒她裡面的‘垃圾’。只不過,你是她的‘垃圾桶’。        “如果在這個時候,你不接受她向你倒垃圾,反而和她爭吵,向她倒你裡面的‘垃圾’,甚至夫妻倆動手,拿家裡的東西對摔,那麼,她的垃圾就沒倒出去。”         經理連說:“對,對,有道理!”         我問他:“你看到路邊的垃圾桶沒有?路人向它扔東西,它有沒有把垃圾彈回路人的身上呢?沒有!所以,聰明的老公,要向路邊的垃圾桶學習,作一個一聲不吭、老婆有多少垃圾就接受多少的‘大肚子垃圾桶’。你妻子發洩完了,她的系統減壓了,她又更新了,她才會帶著好心情,迎接第二天工作和生活上的挑戰。”        經理連連稱讚:“你這個垃圾桶的比喻非常好,對我很有幫助。是的,女人需要倒垃圾,男人應該學會當垃圾桶。家才能維持下去!”        忽然,經理反問我:“你老婆把垃圾倒給你,你的‘垃圾’又倒給誰?”我說:“倒給耶穌!當我有壓力、痛苦、難過、怨言、委屈,當我心情不好的時候,我會跪在耶穌面前,向耶穌傾訴。”        經理看到我們的談話像往常一樣,又談到了信仰上,就敏感地不吭聲了。   丟棄“邊角廢料”              我的工作,是對現場實際上報的資料進行整理,對實際資料進行統計、修正、取捨,再組織文字,整理出一份報告,提供給業主。在此過程中,還要通過審核、審定兩位技術領導的修改,再列印出完整的報告資料。         為了節約紙張,我們儘量在電腦裡仔細整理和修改。然而一份完美資料的誕生,仍不可避免會產生很多廢紙。有一天,我看著積累下來的厚厚一抽屜的廢紙,忽然想到:原來我那一份份精美的“成品”,都是從這一堆堆“廢品”裡誕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