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選擇與別無選擇 ──解讀《排斥與擁抱》
天靈 台灣校園出版社翻譯出版的沃弗教授(Miroslav Volf)著名專著《擁抱神學──有關身分認同、異己性與和解的神學探討》,如果按原文翻譯,書名應該是《排斥與擁抱──有關身分認同、異己性與和解的神學探討》。 我猜想,譯本之所以對題目做了修改,是為了突出該書的神學指向是“擁抱”。但是,去掉了“排斥”,其實也就是忽視了作者對現實的關照,忽視了作者從排斥現象出發、指向擁抱的願景。 並且,“擁抱神學”這一書名,不僅與副標題有重覆之處,也把“擁抱”限定在一個範圍內,因而忽視了更廣的,例如全人類對於擁抱的憧憬。 根據個人的理解,原書名應該包含了幾重含義:首先,“排斥”一詞,揭示了當今世界普遍存在的不接納與衝突現象。其次,身分認同和異己性,點出了導致這種現象 的原因,就是人為了確定自己身分,而對他者或威脅到自己的異己性,採取了拒斥與清除策略。最後,作者從神學視角,指明出路在於擁抱。 本書結構及思路 從邏輯上講,本書所要處理的問題是排斥,所要達成的目標是擁抱,這兩部分內容主要在第二章和第三章,體現從現實出發、向目標努力的寓意。 而距離與歸屬,既可以作為從排斥走向擁抱的過程,也可以作為視角,更清楚地審視個人及文化內包含的排斥異己之基因。作者把這內容,安排在第一章。 性別身分,作為人類身分的一種,以案例的方式,成為第四章的內容。 最後,作者用3章的篇幅,闡釋代表排斥的欺壓、欺騙與暴力,和代表擁抱的正義、真理與和平。這就是本書的整體思路與結構安排。 在這個大的框架之下,每一章,作者都採用了雙重視野:基督信仰者與不信者、學術界的局內人與局外人、人與神、正反向思維、學術問題與人生問題、現實問題和目標問題,以及現象與本質,對議題進行了縝密、細緻和全面的論證。 研究該問題的必要性 筆者認為,對排斥問題的探討,是極其必要的。 首先,排斥現象十分普遍。年齡、性別、容貌、職業、民族、地域、地位、教育程度、經濟能力等,都會引發歧視與排擠。可見,“排斥”是和我們每個人切身相關的問題。 其次,排斥現象由來已久。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人類的歷史塗滿了排斥的痕跡。 再次,沃弗教授以該隱弒兄為例,向我們說明,不僅排斥本身導致殺戮,而且以排斥對抗排斥所形成的排斥機制,會造成惡性循環,導致“無秩序深淵”和“空虛與混沌”,並終將導致人類的相互殘殺和同歸於盡的結局。 最後,不僅排斥導致混亂,各路學者、思想家,對排斥的思考與解決方案也五花八門,讓人六神無主。許多方法非但不能解決問題,甚至適得其反。因為各種流派無不 來自於有限時空下人的思想,屬於地上的“小學”(《西》2:20-21),但不明白神的全知與全能的人,卻視之為真理,奉之為圭臬。這必然導致“混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