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興政
本文原刊於《舉目》79期和官網2016.11.16
【編按】本文整合自下列文章:
1. 文化智商與基督特質
3. 呼喚高文化智商
4. 華人教會的文化智商
近年除了IQ、EQ之外,文化智商(Culture Intelligence,簡稱CQ)被視為全球化時代的必備能力。文化智商強調對於不同文化的“理解力”與“適應力”。
文化智商為什麼這麼重要呢?基督徒需要瞭解文化智商嗎?基督徒領袖可以從文化智商來思考,如何調整傳福音的策略嗎?本文希望就此做一些初步的探討。
維基百科對文化智商有以下的介紹:
“文化智商(簡稱CQ)被用於商業、教育、政府和學術研究。文化智商可以被定義為一種對跨文化的理解和有效的工作能力。”(註1)
“跨文化”與美國大學
“跨文化”是文化智商中很重要的觀念。“跨文化”也是現在很流行的詞。
舉例來說,現今美國大學教育很強調“跨文化”的元素。我家有3個孩子,在2010年到2015年之間申請大學。這段期間,許多大學寄來精美簡介,幾乎每所大學都強調其學生具種族多元性、國際學生的比例適中,以及課程設計裡有國際交換學習等。
另一方面,申請大學的學生,包括我家的孩子,也得“跟上潮流”。申請履歷和論文中,總要強調自己擁有國際視野和寬廣的世界觀,最好再附上出國當過志工的經歷。
“跨文化”與職場工作
“跨文化”的觀念,不只影響美國的大學教育,也影響了職場。
“跨文化”能力,近年成了美國公司中,員工是否可以升任主管的重要條件,特別是擁有國際市場的公司。
公司考慮是否要升任某人成為主管時,很自然會考慮他(她)能不能和公司中不同國籍、不同種族、不同文化的客戶、同事相處,能否精確理解他人所要表達的,並能適切地回應,做出正確的決策。
印度裔出任世界級的執行長
2014年2月,微軟的執行長一職,由印度裔的納德拉(Satya Nadella, 1967-)擔任,引起科技業注目。許多華人納悶,為什麼美國公司裡印度人主管的比例,要高過我們華人許多(註2)?
確實,在跨國公司,印度裔擔任高階主管的比例相當高(註3)。對此,2014年2月美國《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有專題討論,題目是《為何中國無法對外輸出世界級的執行長?》(Why China Doesn’t Export World-Class CEOs?) (註4)。
文中指出,不僅是微軟(Microsoft)的執行長,而且百事可樂(PepsiCo Inc.)總裁、萬事達信用卡(MasterCard Inc.)總裁,和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 AG)總裁,都是印度裔出任。
為了研究這個問題,我做了一個簡單的問卷調查。我找了一些美國朋友,他們是從事科技、醫生和牧師等行業的。
我有些訝異:他們不約而同地說出和《華爾街日報》相同的結論,即:印度裔在英文和熟悉西方主流文化這兩方面,遠勝過華裔的菁英。換句話說,印度裔菁英的文化智商,較我們華裔的文化智商要高出許多。
良好的英文聽說讀寫能力很重要,但擁有良好的英文能力不代表擁有“跨文化”的能力。進一步,“跨文化”的能力很重要,但是單單有“跨文化”的能力,並不代表文化智商高。有趣的是,從另外一方面來看,文化智商高的人,通常擁有較高的“跨文化”能力,同時也具有良好的英文能力。
什麼是高文化智商?
倫敦非營利機構Common Purpose的創辦人,也是《文化智商》一書的作者之一米德爾頓(Julia Middleton),說:
“文化智商是指跨越界線,並且在不同文化中茁壯發展的能力。這是從我爸爸的經驗中獲得的想法。
“他因工作常常飛國外,他發現飛機上載滿領導人,其中大多數人,因為到過許多地方,就自認很有國際觀。我爸爸把他們叫做‘飛屍’(flying dead),也就是說他們根本不瞭解自己所到的地方,只會用飛行里程數,來量化文化智商。”
那麼誰擁有較高的文化智商呢?一項有趣的發現是:學歷高、經歷好、教會服事多,並不表示人的文化智商一定高。
立維摩(David Livermore)是文化智商專家,曾任教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他提出從以下4個層面來提升文化智商:文化智商驅使力(CQ Drive)、文化智商知識(CQ Knowledge)、文化智商策略(CQ Strategy)和文化智商行動(CQ Action)。
他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基督徒增加傳福音的能力。
‧文化智商驅使力,是適應跨文化的濃厚興趣和動力。
‧文化智商知識,是對文化相似性與差異性的知識和理解能力。
‧文化智商策略,是在瞭解文化的基礎上,有意識的規劃能力。
‧文化智商行動,是在面對不同文化時,何時採納或不採納該文化的行動能力。
更多放棄原有的文化?
較高的文化智商,是否表示要更多放棄自己原有的文化?
很多人注意到,印度裔並非完全西化、不保留印度文化。我們可以從他們的宗教、語言、衣著、飲食和家庭生活等等,清楚看見印度裔保留了許多自己的文化。
可見,較高的文化智商,並不意味要完全放棄自己的文化。相反的,保留自己文化中的核心部分,對非核心部分保持彈性,乃是較高的文化智商的特點。
核心與非核心的文化部分
米德爾頓給出了“核心文化部分”(Core)和“非核心文化部分”(Flex)的定義。核心文化部分,是指不能改變,或是不易改變的文化特質(見圖)。這可能是人衣食住行的生活中,根深蒂固的部分。
至於非核心文化部分,則是可以改變,或是人願意選擇去改變的。
值得信任與深具彈性
米德爾頓提出兩種極端不同文化智商的人格特質(見圖)。
一端是核心文化部分非常大,非核心文化部分極少,甚而幾乎沒有的人。
米德爾頓舉例她的祖父母親,就屬於這類型。他們住在英國鄉村,習慣於自己的生活模式。飲食、起居和思想都是固定的型態,鮮少能接受新的文化事物。
相對的,另一端,是核心文化部分非常小、非核心文化部分非常大的人。他們可以任意接受,或隨時加入外來的文化。
米德爾頓說,許多推銷人員就是這樣的人。充滿了彈性,幾乎沒有底線地接受新的事物。因為他們太有彈性,以至於無法令人信任;他們今天接受的事情,到了明天就可能改變。不能算是高文化智商。
身為華人基督徒,如果要向其他族裔、文化宣教,需要有高文化智商,即同時兼顧“值得信任”(Trustworthy))和“深具彈性”(Flexibility)這兩種特質。
我們要學習如何增加我們的非核心文化部分,設法接納宣教對象的核心文化部分。如此,我們和對方深入探討福音本質時,不會因為無法互相信任,而產生太大的障礙。
從瞭解自己特質開始
如果問華人教會普遍的文化智商如何?一般的觀察,華人教會的值得信任程度較高,但是彈性特質較低;核心文化部分很高,非核心文化部分較低。
舉例來說,華人教會以華語為主要語言,不習慣使用其他語言;習慣吃中國食物,對其他食物接受度較低;華人信徒歡迎其他種族文化的人加入華人教會,但自己搬到新的環境時,仍不習慣參加其他文化的教會。
首先注重傳福音給華人
這樣的特質,有什麼優、缺點?華人教會應該怎麼發揮特質中的優點?
華人教會的值得信任程度較高,即是會用心保守核心文化,核心價值觀不會隨意改變。換句話說,華人不容易信耶穌,但是信主之後,比較能持守信仰。
華人基督徒不太主動接觸其他種族文化的未信主之人,但是很樂意去接觸未信主的華人。這是一個有趣的特點,卻也符合傳福音要傳遍地極的大使命。因為華人佔世界人口的1/4,說華語族群是世界最大的種族文化群體。
傳福音給華人深具重要性。
文化智商驅使力幫我們跨出第一步
如何才能向“非華人”傳福音呢?我們不習慣,也不知道怎麼開始。大部分的華人基督徒都不會說:“我們不想傳福音給其他種族文化的人。”然而要跨出第一步,似乎太困難。
這表示,我們華人向其他種族文化的人傳福音的文化智商驅動力較低。文化智商驅使力就是適應跨文化的興趣和動力。換句話說,我們華人對跨文化沒有很高的興趣和原發性的動力。
這是一種天生比較被動的特質。不過,有這樣的特質,我們也不必太悲觀。從正面的角度想,這表示我們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特別是在非核心文化部分,我們華人教會可以進行一些嘗試。
怎麼做呢?我們可以這麼調整福音策略:
1. 增進容易提高的文化智商知識(CQ Knowledge)。
2. 給予自己小小的文化智商驅使力(CQ Drive)。
3. 擬出簡易的文化智商策略(CQ Strategy)。
4. 執行可行的、具體的文化智商行動(CQ Action)。
先從跨出一小步開始,舉例來說,若是海外的華人教會想跟柬埔寨人傳福音,可以這樣開始:
去柬埔寨餐館吃飯;到柬埔寨人開的理髮店剪髮;去柬埔寨超市買東西;上網看與柬埔寨相關的影片、學3-5句柬埔寨問候語,和10個柬埔寨單字發音等。
在文化智商驅使力和文化智商知識方面做出努力之後,我們可以繼而有文化智商策略和文化智商行動。例如:
‧和柬埔寨的高中生、大學生接觸,建立關係,然後向他們及其家人傳福音(策略);邀請柬埔寨的高中生和大學生,參加我們孩子主辦的派對(行動)。
‧在派對中,告訴前來的柬埔寨的學生,我們對柬埔寨的文化有興趣,並講述我們去餐廳、理髮店和超市的經歷(行動)。
‧邀請他們到教會,參加我們的新朋友聚會。在聚會的房間,佈置柬埔寨的國旗、柬埔寨的地圖海報,和柬埔寨語的“歡迎你”大字報(策略+行動)。
‧學習柬埔寨語的“你好嗎?”,真心問候他們(行動)。
‧去柬埔寨的超市買柬埔寨的點心,或請會做柬埔寨點心的弟兄姊妹幫忙做(行動)。
邀請他們下一次再來參加團契活動(策略+行動)。
看見每個腳步留下痕跡
瞭解我們華人教會的文化智商,對於華人教會傳福音是非常重要的,正如定期的身體檢查,之於人的身體健康:
當身體健康檢查報告出來時,醫生可以對病人做出最好,也最貼切的建議——不論是食物的攝取、營養的補充,或是運動量。
同樣的,有了對華人教會的文化智商的基本瞭解,我們可以擬出最好的文化智商策略,然後調整我們的行為,把資源和時間,運用到最好、最需要,也最貼切的福音行動上。
換句話說,瞭解我們華人教會的文化智商,可以近一步幫助我們華人教會三方面的工作:瞭解自己傳福音的特質,發揮自己傳福音的優點,尋求傳福音的進步空間。
擬定傳福音策略和行動之前,需要先調整我們的文化智商驅使力和文化智商知識。改變文化智商的原則,是小而美。
文化智商的進步不可能一步登天。文化的養成需經年累月,同樣的,文化智商的進步也要慢慢進行。我們只要跨出改變文化智商的一小步,在傳福音的事工上,就可以有很大的突破。一次一小步,即可以看見每一個腳步所留下的痕跡。
註: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Cultural_intelligence 2015/6/17.
2.《印度人已統治矽谷:三分之一公司由印度裔領導》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012664-1.shtml。
3. “Why Microsoft and Everyone Else Loves Indians CEOs”,
https://www.bloomberg.com/view/articles/2014-02-05/why-microsoft-and-everyone-else-loves-indian-ceos.
4. “Why China Doesn’t Export World-Class CEOs?”
http://www.wsj.com/articles/SB10001424052702303532704579478541556310068
作者現任麻州羅威爾華人聖經教會華語堂牧師。
回應:與同工一起選擇福音群體,商量如何有效提高文化智商驅使力和文化智商知識,再具體計劃一個短期的文化智商策略和文化智商行動。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