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好書選介
-
《恩典多奇異》是一本全然真誠的書。這本書的完成,源自於楊腓力本人對恩典的迫切渴望:他想對恩典認識更多、瞭解更多、經歷更多。當他想到自己波折不斷的心路歷程,驀然回首,才明白,原來是尋求恩典的心,讓他一直走下去。
-
基督徒所嚮往的簡樸的根據是神的話。在聖經中,上帝告訴我們,簡樸之根就在于完全徹底地依賴信靠上帝、順服上帝。一切簡樸中的簡樸就是對生命的中心--上帝--持守著聖潔的順服。禁止貪婪是第十誡,貪婪的核心就是貪得無饜的欲望,毫不節制的渴求。
-
《福音派的真理》(《Evangelical Truth》)是司徒德(John Stott)寫的一本簡明神學書籍。書的副標題是“對合一、節操及忠實的個人懇求”(A Personal Plea for Unity, Integrity & Faithfulness)。這本由Inter Varsity Press出版的書被《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雜誌,在2000年四月24日那一期,評為1999年出版的好書,得到優等獎(Awards of Merit)。
-
《呼召》(The Call)是金尼士博士(Dr. Os Guinness)寫的一本靈修書籍,1998年由Word Publishing出版社出版。《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雜誌,在1999年4月26日那一期,選出了1999年的好書中,這本書在前十名內。
-
從前許多作者把人生比喻成一場夢,一台戲,一場戰爭等等,但是《Half Time–Changing Your Game Plan from Success to Significance》這本書的作者Bob Buford,卻別出新裁地把人生比喻成一場球賽,分上半場和下半場。
-
十九、二十世紀之交,老大的中國正痛苦地要擺脫沉重的歷史包袱,進入一個新的時代,竟發生了令舉世震驚的庚子年“義和團”事件。
-
蔡選青 本文原刊於《進深特刊》第7期 名不見經傳 我很喜歡閱讀古今中外一些屬靈偉人的傳記。有時甚至覺得,他(她)們的傳記比他(她)們的道理更能幫助我。但我很少像讀《沒藥山-胡振慶傳》那樣被深深地感動、震撼。當我閱讀那本書時,我覺得我手中捧著的不是一本書,而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在這樣的生命見証面前,我的基督教信仰,我的基督教的神學知識,顯得多麼的膚淺、蒼白,甚至虛偽! 當我正在為“因信稱義”,“聖靈充滿”,“恩賜與事奉”,“十字架道路”,“教會模式”等理論搞得暈頭轉向的時候,這本書如一股清流,悄悄地將這些道理所要催生的那個生命本質,通過中國一位農村傳道人的生命見証,清晰地展現在我面前。讓我不得不開始思考:我們信的是同一位神,蒙的是同一個恩,帶領我們天路歷程的是同一位聖靈,今後在天上要見的是同一位主,為什麼我們生命的內涵和外現竟如此的天差地別?…… 古今中外,神曾興起許多神學家,教會領袖和傳道人。胡振慶可謂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無名傳道人。正如該書序言所述:“在大陸的主僕中,胡振慶弟兄是一位鮮為人知的傳道人。他既沒有什麼學位,更沒有驚人的著作。然而,感謝主,由於神的揀選和奇妙宏恩,他的見証卻極為美好,真可以說是一位在患難、逼迫中彰顯出基督復活生命的見証人。”(序言) 胡振慶弟兄在1935年十七歲那年,清楚蒙恩得救。次年被主呼召傳道。從1955年至1980年,因信仰先後三次被關進監獄和勞改農場,共囚20年又3個月。愛妻在他被關押期間因病去世。1980年出勞改農場後,繼續為主盡傳道職份,於1995年息下勞苦,安息主懷,享年77歲。胡老弟兄出獄後對神量給他的20年又3個月的囚徒生涯,反而格外感恩,同時,也絲毫沒有流露出對迫害他的人的不滿和引為自義。“神給我一兩黃蓮,卻給我十斤白糖,是神特別抬舉我”。(《沒藥山》P.2) 文化大革命後期約在1978年左右,神在中國特別是農村,寫下了二十世紀的“聖靈行傳”。在沒有宗派,沒有教堂,沒有牧師和傳道人,甚至沒有聖經的空白土地上,神向末世的普世教會,展示了類似使徒行傳的聖靈清流,提醒二千年後的普世教會:神是昔在、今在、永在的活神!這段歷史實在值得我們這些從中國出來在北美信主的弟兄姊妹們的重視。 六大特點 我在讀《沒藥山》時,從這冰山的一角似乎感悟到一些神在末世對普世教會的心意,提出來一起分享和討論。 一、無人之工。在教會歷史上,神在很多重要的屬靈大復興上是藉用器皿。如英國的大復興中的約翰.衛斯理,美國的大復興中的愛德華滋。但中國的這次復興,從廣度和深度都遠超過前兩者。令人奇怪的是,都沒有出現一位引人注目的屬靈領袖。相反,神卻興起了無數像胡振慶這樣的農村傳道人,和沒藥姊妹、羅大姊妹(《沒》P.55)等平信徒,為主帶領了基督教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復興。 二、聖靈親自直接引領。聖靈在信徒個人和教會的引領上,自始至終起著絕對主導的地位。因為當時缺乏傳道人、教會領袖和屬靈書籍,又有政治高壓,所以信徒只能事事、時時求問主。結果信徒反而因禍得福,經歷了恩膏(聖靈)在人心裡的帶領,使信徒的屬靈生活和事奉道路格外清楚明亮。 例如胡振慶弟兄在勞改農場時,聖靈告訴他,第二年他將被釋放。“九月,我在挑豬泥,我坐在地裡唱詩歌。神啟示我:詩歌可以不要唱了(意為他將要出獄)。我就把眼淚擦乾。第二年三月,中央命令六十歲以上的老弱病殘都回去。”(《沒》P.226)再如,現在正在大陸教會流行的《迦南詩選》,也是聖靈直接的工作。 三、清楚得救。相對於北美信徒的得救過程,在中國的這次復興中,信徒重生得救清楚,在悔改中經歷了“赦罪的恩”(《徒》5:31)。生命改變明顯,成長迅速。而且很多姊妹興起,“主發命令,傳好信息的婦女成了大群。”(《詩》68:11)寫下了教會史上的奇觀。正如該書第九章所記述的沒藥姊妹和羅大姊妹,婦女成為各家庭教會的中堅人物。許多親臨這次復興的弟兄姊妹,都是這一事實的見証人。 四、教會自然形成。在北美,教會的問題,無論在神學理論上,還是在具体實行上,都是北美信徒和傳道人碰到的最複雜的問題。但大陸的家庭教會的形成,在那些年卻是那樣的自然,有人比喻就像田野中自己“長”出來似的。雖然沒有傳統教會的形式,如教堂建築和駐堂牧師,但教會的實際功能,如信徒交流,生命建造,宣教差傳等,反而令北美“有形有体”的教會望塵莫及。這真是見証了“教會”這一名詞的原意--一群從世界中被分別出來的人。 “家庭教會”這一名稱和實際,超越了一般神學的範疇,首次在基督教歷史上被普遍和正式地接受。這一現象已引起許多西方信徒的注意,令他們開始反思。 五、無宗派界限。那些年間,平信徒傳道人隨走隨傳,家庭教會的增長速度,無論在質和量上,都是教會歷史上罕見的。信徒只知主耶穌,不知什麼宗派,沒有界限,一心為主傳福音作見証。基督教等所有的宗教,在共產黨的無神論統治下,早已被全盤取締,基督教之間宗派的界限自然就消失。 許多不同宗派背景的基督徒(包括有些天主教徒),在監獄或勞改農場相遇時,主的生命讓他們彼此吸引。在那種艱難而又真實的環境下,先前所執著的認識上的不同,顯得多麼渺小,甚至滑稽!但是,約在1985年後,情況有些改變,大陸教會因外來的宣教士和傳道人的不同宗派背景,開始複雜化。異端也開始出現(是基督教歷史上的大復興,就免不了有異端支流的出現)。 六、生命強於恩賜。在那些年間,神用神蹟奇事將恩道顯明。“門徒出去,到處宣傳福音,主和他們同工,用神蹟隨著,証實所傳的道。”(《可》16:20)例如河中的大魚自己游上來,讓飢餓貧窮的傳道人吃(《沒》P.133)。又如一位姊妹被民兵拖到橋上,夜間勒令她跪在一條長凳上淋雨,民兵則在屋裡看守,淋了一晚,見她若無其事,就去摸她衣服,誰知內衣絲毫未溼(《沒》P.133)。但大部份信徒並不一味宣揚神蹟奇事和恩賜。胡老弟兄雖有恩賜,也經歷許多神蹟奇事,但他說:“恩典比恩賜更要緊。”(《沒》P.226) 《沒藥山》令人感動的不是胡老弟兄的能力、恩賜、或他所經歷的神蹟奇事,而是他愛主愛人的生命見証。正如他的後代回憶說,“爺爺不會洋洋灑灑地講一篇大道理,不會義正辭嚴地用大將氣魄教訓弟兄姊妹……他的一生是忠心為主受苦的一生,也是全身內外充滿主耶穌愛的一生。 他不是用言語去征服人,挽回弟兄姊妹的心,而是以身作則。他用愛的淚眼感動了多少浪子歸家,激勵了多少工人奉獻,喚起了多少弟兄姊妹愛主的熱心!他每次講道,每次禱告,從來沒有不流淚的。每次聚會回來,總是有一疊溼手帕要洗:其中包含了他為罪人靈魂憂傷的眼淚,對教會中的罪惡痛心疾首的眼淚,為神的家依然荒涼而焦急的眼淚,期望青年弟兄姊妹熱心事奉主的眼淚,更有為主的愛眷顧他一生的感恩之淚…… 爺爺那充滿愛的豐盛生命是弟兄姊妹效法的榜樣,是下代兒孫跟隨主的典範……”(《沒》P.217-218) 不要停留在橋上 “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3:16)神賜給我們的是一個人(生命),而不是一套理(書本知識)。正如律法是引導我們進入恩典,純正的神學道理和知識可引導我們進入生命。但如果我們的信仰只是停留在一套神學知識和宗教活動上,而沒有從這些道理進入主耶穌的生命,那麼我們有可能只碰到了永生的道理,而不是永生本身。過河必須上橋,但如果一直停留在橋上,就失去了上橋過河的目的,且有可能擋住其他要過河的人! 胡老弟兄在離世見主前,作為一位普通的農村傳道人,留下他“過河”以後的一些勸勉給我們這些正在過河的信徒: “敬畏神,作你立身之處。” “你若謙卑,神必與你親近。” “主的工人啊,多親近神,少親近人。” “永生什麼代價都值得付。” 作者來自上海,從事醫學研究,現住美國西雅圖。 註:《沒藥山-胡振慶傳》1998年12月版(未公開發行)可向“中國聖徒見証事工部”索取,工本費美金5元。CCTM,…
-
“一個被神的靈所重生的人有什麼樣的特徵呢?……基督徒的靈命絕不在於一次驚心動魄的歸主經歷,或震耳欲聾的禱告讚美,或強而有力的講道;也不在於長時間的禱告,或被福音佈道感動得痛哭流涕……一個人很可能具有以上所有的經歷而卻仍未重生得救。”
-
歷史上,每當教會高度組織化、形式化,或過份強調神學理論而忽略靈性經驗與生活實踐時,神總要揀選並興起一些愛祂的人,追求一種裡面的、個人與神相交的經歷。
-
魯益師﹙C.S.Lewis,1889-1964﹚生於北愛爾蘭,牛津及劍橋大學英國文學講座教授。他所寫的神學、童話及文學作品均膾炙人口,卅多年來,以他的生平和作品為題材的書及電影,早已多過他自己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