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時代廣場
-
福音派是一個廿世紀的現象。白冰滕(David Bebbington)用提綱法(essentialist)定義它為:一種正統的新教運動,它強調悔改(conversion),聖經,十字架,和社會改革(activism)。
-
福音派運動重點並非是一個社會運動,乃是一高舉“福音”的復興運動(Revival Movement)。因此福音派教會以廣傳福音為首要目標,教會皆有穩定增長;並且福音派運動是一以“同心合意興旺福音”的超宗派合作性運動,超越各宗派 機構墻垣,凝聚國度性異象(Kingdom Vision),促進基督身體(肢體)的合一見證。
-
福音派和嬰兒潮都將進入“退休”年齡,福音派還要繼續面對新生的一代, 兩代,三代……福音的信息不能更改,傳遞的方式則需要不斷的更新。瞭解新一代的需要和文化,並且能提供解決的辦法,是今天教會的當務之急,轉眼一代就將失 落。
-
甸布斯基原本以為,研究設計論的中心,在美南浸信會背景的貝勒大學,該有最大的成功機會。但想不到為了擺脫極端基要派“創造論者”的勢力,貝勒的教授竟會走上另一極端。
-
《舉目》雜誌將藉著這個“思潮交鋒”的系列,從社會制度、教育、法律、對生命的態度、科學主義、心理學、政治學、福音派的心理轉換等角度,分析和檢討這些主要 思潮的歷史軌跡,其世界觀的交鋒,和對社會的沖擊。我們希望,第一,能夠洞察歷史的教訓,第二,能改變我們的態度,並能影響我們所處的社會文化。這或許也是所有討論“文化救國”的人不可忽視的課題。
-
“宗教信仰的自由”和“表達的自由”,是美國立國以來賦予人民的基本權利。可是在美國歷史上,對這兩個自由的解釋與應用卻充滿了矛盾。
-
1998年5月26日,澳洲各地許多主張白人與土著和睦共處的民間團体,發起舉辦一年一度的“National Sorry Day”活動,為過去澳洲政府強制拆散土著家庭,把成千上萬土著兒童從他們父母身邊帶走一事,向土著同胞公開誠懇致歉,並希望藉此能減輕土著民族在心靈上受到的創傷,以促成民族和解。
-
文豪托爾斯泰曾經提到一個很有野心的農夫,名叫帕洪。他到處收購土地,後來他聽說遠方有一個村落,以極優惠的價格出售土地,就長途跋涉到這個邊遠的村落。他跟村長議價,這村長看來像個傻瓜。
-
1996年美國總統克林頓簽署了一項超越政黨的聯邦婚姻保障法案,讓各州自行決定婚姻的合法性。 是否基督徒不尊重同性戀者的信念和生活方式呢?
-
拿起1999年元月1日的報紙,上面報導了1998年年底的一個民意調查結果。克林頓總統當選為美國人心目中最受敬佩(most admired)的人物。教皇保祿名列第二,著名佈道家葛培理牧師排名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