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牧者恩言專欄2024.01.31
傲潔
公公於2023年11月返回天家。
追思會上,教會牧師帶領弟兄姐妹,穿著整齊的詩班袍,獻唱聖詩。悲傷的婆婆深受安慰,畢恭畢敬地向他們連聲道謝:“謝謝!謝謝!”
瞻仰遺容時,目睹安躺棺木裡的公公形銷骨立,臉頰凹陷得很,一陣酸楚漫過親屬心坎,令我們淚水潰堤。
車禍重傷後,年邁的公公成了植物人。他魁梧的身軀日漸枯萎,最後只剩皮包骨,下背與臀部受盡褥瘡潰爛的折磨,真苦!至公公感染肺炎,婆家全體簽下“不急救同意書”,忍痛放手讓他走。
死亡給出什麼啟迪?
死亡是肉身停擺,一點都不神秘。多次體驗親友離世之痛,我在不捨間學習節哀,思考自己如何在短暫人生活得更有意義。
最近捧讀《相約星期二》(英文原名“Tuesdays with Morrie”)。此書是美國體育記者兼小說家米奇‧阿爾邦(Mitch Albom)的回憶錄。
作者米奇得知自己的大學恩師墨端‧史瓦茲(Morrie Schwartz)罹患“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俗稱“漸凍人症”)後,每週二拜訪恩師,上了14堂關乎生死學的課。身患絕症的墨端把握時機,傳授愛徒人生智慧,讓浮沉職場的米奇世故而僵硬的心漸漸解凍,以新的態度看待生活。
“學會死亡,你就學會活著……”墨端在第4堂課,告訴自己的學生。這句出自垂死智者之口的話,充滿力量,令我思考:“我是否預備好面對死亡?若死亡在即、回顧人生,我該否調整生活的先後次序呢?”
死亡使人學會謙卑,教我們放下不切實際的虛想,不再汲汲營營求取名利成就,可以緩下腳步,深思與自己、與他人及與創造主的關係。我們能建立人際關係,也會搞砸關係。有些關係只擦肩而過,“砸了”就算,有些關係卻緊密相連,不能“砸了”就算,必須修補。
修補可能是漫長的過程,但值得我們盡最大努力,將破損的關係之網,一針一針地縫補好。不少家庭,經過堅定又有誠意的修修補補,最終破鏡重圓,做了美好的見證!
慢活安憩主前
參加完公公的喪禮,從氣候暖和的台灣,返回了冰天雪地的英國。時差與體溫,短時間難以調適。連日來手腳僵凍,精神恍惚,記憶力衰退,動作慢吞吞,似個“慢活人”。待身體逐漸解凍、時差調好,我的作息回歸原有節奏,心靈卻仍處慢板中,體驗了清爽的靈性境界。
返鄉期間家務責任重,我成了馬大,終日忙進忙出,無法固定晨更靈修。今重抵北英格蘭寧謐的家,我分外珍惜馬利亞般端坐主前的時光。晨間醒起,披著溫暖睡袍,即跪在客廳中央,與我的密友耶穌促膝長談。
精神鬆弛的慢活心境使然,我的禱告不再是長串清單,跟天父逐一交代所需所求,而是傾心吐意,細說我對主的思念與愛慕之情,甚至靜靜默想、不著一語,讓深處的靈泉溢過身心,化作感恩的淚河流淌臉頰。
英國鄉鎮恬靜祥和,孕育出英民溫厚樸實的氣質。我入鄉隨俗,改掉香港人急匆匆的習性,披上慢活的英式基調。
美國浪漫喜劇歌舞片《芭比》(Barbie)上映之後,我的左鄰右舍喜用“芭比粉紅”(Barbie Pink)形容夕陽美景。某個傍晚,我獨倚窗前,仰頭觀看,親睹彩霞滿天的“芭比粉紅”奇景,感覺很舒服。
往後,我經常倚窗而立,與天地的造物主安靜獨處,想像祂向我遞上名片,而祂的名字是“安息”!
簡約的飲食文化
中英文化差異,盡在飲食間。
中國菜功夫多,我給婆婆幫忙,每頓飯大費周章,洗、煎、炒、煮,菜餚擺滿一桌。飯後,兒子洗個“碟碟不休”。與親友敘舊,也不離吃:韓式、日式、西式、中式……吃吃喝喝不停。
剛從食物單調的英國返回台灣時,我頗享受久違的美食佳餚。日子久了,想起耶穌說,“不要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約》6:27),不禁懊惱自己耗在吃喝上的時間太多!
返英不久,英國好友邀我和兒子去他們的新家。好久沒見,大家歡談。因為珍惜相聚時間,不想耗時在廚事上,好友直接叫了外賣。我們在溫馨的客廳,慢悠悠地享用烤魚、薯條,這一“英國國民餐”。邊吃邊用心聆聽對方的分享,非常愉快!
好友夫妻去年退休,搬了新屋,歡喜跟附近一帶居民交朋友,偶會邀約鄰居到家裡來喝茶聊天。先生有個狹長的書房,書櫃裡盡是研經神學叢書。他專注讀經,預備成為福音使者,隨時告訴人自己心中盼望的緣由。
跟他們相處了一個下午,我倍感閒適放鬆,精神舒爽。不為飲食而忙,是因為看重更有價值、存到永生的事。
我想起事多忙亂的馬大,懊悔自己為“必壞的食物”勞力過度。而馬利亞選擇上好的福分,為“存到永生的食物”坐在耶穌腳前聽祂的道,被主肯定,也使我用嶄新眼光欣賞簡約的英式飲食文化,自我提醒:“今後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努力!”
兒子坦言內心感受
近日,有身心障礙的兒子與我深談信仰,認為基督教會跟台灣的民間廟宇都在搞宗教活動,令他反感。因此他乾脆遠離所有宗教,做個“無神論者”。
我欣慰他對我坦言內心感受。我體會到,年輕一代在這詭譎莫測的現世,有多難適應!我對他承諾:“媽媽不勸你‘信教’,只為你禱告,求耶穌親自讓你經歷祂對你的愛護。你會慢慢體驗祂是‘如假包換’的真神。”
兒子聳聳肩。我對耶穌充滿信心,不急。
兒子提到教會搞許多宗教活動。我也感覺到,教會絡繹不絕的特會與活動,令人應接不暇。大家匆匆而來,匆匆而去,有人彷彿依靠參加教會活動維持個人靈命成長。
每個年初,不少教會設定“新年新目標”,期待來年開拓哪些事工、增收多少奉獻、帶領多少人受洗歸主云云。教會同工和會友往“新目標”前進,積極傳福音參與事奉,卻也滋生出人際關係不和或家庭糾紛等問題……
我向兒子解釋:“基督信仰並非‘宗教’,而是我們與上帝情同父子的親密關係。教會通過活動,吸引人前來認識和經歷天上的父親。但唯有耶穌能走進你的生命,真實地愛你、堅定你對上帝的信心。”
我努力擦亮他被“宗教活動”蒙蔽的心眼,循循善誘,引導他回到兒時對耶穌單純的相信。猶記得小學階段,我家3個孩子年年參演耶穌誕生劇。他們興高采烈地扮演天使、牧羊人、東方三博士,而且爭抱馬利亞懷中的洋娃娃耶穌,天真地說:“耶穌,謝謝你來!”
從懷疑開始陪伴
“認識真神”是一列慢行列車,走走停停,有時倒回,有時停住不動。在上帝眼裡,從起點站到終點站的路程並不耗時。祂喜愛陪我們慢步在信仰途中,欣賞沿路的花草樹木,偶爾駐足聆聽鳥聲蟲鳴,呼吸新鮮空氣。
當烏雲遮天、我們迷失方向時,天父會抱我們回到起點站,靜坐候車室內,耐心等待我們作好準備、重新出發。他會陪我們再從起點上車,慢慢引領我們,前行到下一站。
靈命成長無法衝鋒陷陣、一夜達成。教會活動也不能拔苗助長。天父在人身上既動了善工,必親自澆灌、照料,不離不棄,直到我們完成祂所賦予的生命計劃。這過程漫長,崎嶇曲折,不時打擊人的信心。所幸無數屬靈先賢留下美好見證,證實上帝雕塑生命的時間不遲不早,沒有過長或過短,總是剛剛好。
因此,我將兒子交在天父手裡,陪他從懷疑的起點站,重新認識基督信仰。我認真去瞭解台灣教會熱烈推動的《從懷疑到相信》一對一課程。這套傳福音工具,是由姜文琪姊妹編著。她蒙上帝帶領,通過一對一傳福音的機會,揣摩未信者可能產生的信仰疑問,經過讀經禱告、聖靈啟發,加上蒐集傳道人分享的資料,分析彙整而成。
回顧我自己的信仰歷程,似乎從未懷疑過基督真理。要我走一趟信仰懷疑之旅,好像要我質疑自己的性別一般,甚是困難!然而我願意通過揣摩兒子和信仰懷疑者的心理狀態,思考有哪些困惑難阻他們認識耶穌和接受福音。
網魚新里程
新的一年,我應邀加入“網魚”留學生福音事工。其宗旨是藉由線上敬拜及研經小組聚會方式,將海外華人留學生“網”進基督信仰裡。事工創辦人是神學院前副院長,亦是一位資深輔導。他重工人過於工作,每月舉行線上同工禱告會,邀大家傾訴難處,並相互代禱。
首個線上禱告會,我尚在調整時差,身心俱疲,於是在會上懇請同工,為我早日回歸規律作息而禱告。翌晨,我一覺醒來,發現自己一口氣睡了7小時!我又驚又喜,馬上去訊同工群組報喜。我深信這是上帝帶領我投入此項事工的印證。
有位寫作方面的老師提議過我,在撰寫信仰方面的文章時, 嘗試挪走所有基督教術語和詞彙,看看剩下的內容是否仍保有真理精神。如果是,文章就能深入廣大的非基督徒讀者群。
如今向留學生傳福音的差事,似乎在召喚我提升自己的寫作技巧與語言表達能力,讓聖經內涵與價值觀,不著痕跡地流露字裡行間,再植入讀者心田,激盪他們的靈魂奔向耶穌。
踏入2024年,國際動盪依舊,看不見盡頭。是時候,將眼目和心思,從地上的事,轉移到天上的事了!我們不妨放緩腳步,求問上帝:“我的新年新計劃是什麼?”耶穌必用笑臉回應,慢慢領我們航往水深之處,撒網捕魚,將未得之民一一網進祂的救恩裡。
作者畢業於神學院,參與大陸及臺灣本土宣教事工。曾任基督教報社主編。現居英國,為自由撰稿人。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