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越網路文明(熊璩)
網絡文明反照了我們自己,網絡的普及所帶來的挑戰和機會,我們絕對不能忽視。它將顯明我們的工程是建造在沙土上,還是在磐石上。我們應當塑造超越網絡文明的人格,建立健全的價值觀,讓網絡文明能夠為人所用,而不是人被網絡文明所控制。 阅读全文
-
反應要快(熊璩)
萬維網對商業的衝擊給了我們一點啟示,即傳福音者反應要快,對變動的現實要有機動的回應,方法不能一成不變。而且正如對電腦使用者而言,電腦的簡單易學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們傳福音者也應當減少表達形式上的障礙,使我們的信息淺顯易懂,容易認同。 阅读全文
-
回應:天涯咫尺 ——中文網路與福音(基甸)
網路福音和事工的迅速發展,也急需更多的基督徒參與,“網上基督徒”真的是“供不應求”。莊稼已熟,禾田甚廣,收割的工人還是缺少,網路福音與事工現在比任何時候,都更迫切地需要基督徒弟兄姐妹的禱告和支援,需要更多有使命感、有這方 面才能、願意全身心投入的基督徒加入。 阅读全文
-
今日青少年教育面臨的危機
熊璩 本文原刊於《舉目》05期 一.青少年教育的現狀 筆者2001年12月在北京,看到電視上介紹兩本暢銷書。一本是《不要“管”孩子》,一本是《孩子不可不管》。大意都是要尊重孩子,要講理,不要動輒用權威來壓制他們。相對於中國傳統所謂“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觀念,這種新論點真是一大進步! 無論在家庭或是學校,隨著社會的開放和現代化,中國教育方面的許多觀念和方法都已被重估。這讓筆者想起另一本書,就是1946年初版的《照顧嬰兒與孩童的基 本常識》(The Common Sense Book of Baby and Child Care)。小兒科醫生斯巴克(Benjamin Spock)這本一反傳統觀念的暢銷書,至今已經翻譯成三十九種語言,銷售量超過五千萬冊。 該書引進了革命性的觀念。他呼籲父母親不要用 一刀切的(one size fit all)態度和權威性的方法來管教,要尊重孩童的個別性。他拒絕美國老式清教徒把兒童當作“蠻不講理、愛幹壞事、是應當學習禮數的小頑童”的觀念。他要求 父母把孩子當作是一個不斷蛻變的精靈,需要大量的注意力。譬如,若是學齡兒童有偷竊的行為,他建議父母親給予孩子更多的讚許、鼓勵,甚至增加孩子的零用 錢,使他不必偷竊。 這種新觀念到了1960-1970年代就更為“前進”。最暢銷的育兒書(註一),要求父母們從嚴厲的“道德家”角色, 轉換為同情的“醫療家”角色。不論孩子如何無理取鬧,父母親應當保持冷靜,不下判語,用專業性的態度,幫助孩子釐清他自己的是非觀。逐漸地,孩子的責任感 被不可剝奪的權利感(entitlement)所取代,孩子就是行為不當,父母的角色也不在於告訴他對與錯,乃是幫助他發現自己的價值觀。 因著這種理論推行到極至,美國許多年輕人已失去了對自己行為負責的觀念。 那麼,這最近廿年又如何呢?實際情況是,不僅是美國的家庭教育處於困境,美國公立學校的教育更是陷在危機之中。 改善公立學校的教育,是布什總統競選時最大的諾言。美國國會在2001年12月通過了教育改革法案,布什統總在今年1月7日正式簽署,這証明了公立學校教育 問題的嚴重性受到了大眾重視。歷年來,美國各級政府在教育上所投的經費,可能是世界上最高的。然而在中學裡,不但暴力與槍擊事件為全球之冠(例如 Paducah, Jonesboro, Littleton等慘案),美國學生的教育水平可能也是先進國家中最差的。 在1983年發表 的一篇報告(註二)中,比較二十一個國家,美國高三學生的數學與科學水平排名第十九,物理學則敬陪末座。美國大學本科生對歷史和公民的知識也是極其貧乏。 以優異的長春藤盟校來說,竟然有四分之三的學生不知道發表葛低斯堡(又譯蓋茲堡)演說的是何許人(註三)! 反觀美國訓練師資的學府,其所 著重的並不是專業的知識,乃是探討一些合乎政治風尚(politically correct)的課題。例如:性別和種族對學習的影響,提高學生的自我形像(self-esteem)、平等,等等。一位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教授,警 告一批年輕教師:“不要隨便修改學生在拼音與標點上所犯的錯誤,讓他們自我創新遠比遵循法則為重要。”(註四)。難怪有人認為,美國學生的學習素質雖然低,但學生的自我形像卻是全世界最高的! … 阅读全文
-
瞎眼的自由(頌恩)
而瞎眼如Bocelli,根本無法也不會在乎觀眾的目光,唱歌時 只根據自己的感受,跟隨著歌曲的起伏,表現出真摯、清純的感情,給人以真正的藝術享受。作者感嘆道,看了他的演出,体會到盲人的另一種自由。 阅读全文
-
“思潮交鋒”系列之二:理念對革命的衝擊(熊璩)
國家的興亡有理念的因素,理念有偏差,造成的後果非常巨大。也有制度的因素,制度完善,政治才可以有規則的運作,減少困擾。但更重要的,是要有適當的文化環境,它是醞釀理念的溫床。如果社會上充斥著行險僥倖、缺乏公德、沒有共同信念的國民,那麼一個國家就很難形成一股道德與精神的力量,再好的制度也很難執行。 阅读全文
-
回應《福音派的過去和未來》(陳達)
我認為,生物起源的問題不是福音信仰的主要論題,應該容許有討論的空間。這是一個非常困難的題目,我們也不必因為福音派信徒在神學上和科學上無法反駁進化論而過份苛責他們。 阅读全文
-
思潮交鋒系列之一:心智爭奪戰(熊璩)
同樣地,許多從中國來的高級知識份子,他們深受自然進化論和唯物史觀對宗教排斥的影響,雖然懷著滿腔的熱血,甚至情感上都已能接受基督教,但理性上就是無法跳越唯物論意識形態的框架。 阅读全文
-
福音派運動的過去和未來(熊璩)
福音派是一個廿世紀的現象。白冰滕(David Bebbington)用提綱法(essentialist)定義它為:一種正統的新教運動,它強調悔改(conversion),聖經,十字架,和社會改革(activism)。 阅读全文
-
回應一:淺論基要派與福音派運動(王偉成)
福音派運動重點並非是一個社會運動,乃是一高舉“福音”的復興運動(Revival Movement)。因此福音派教會以廣傳福音為首要目標,教會皆有穩定增長;並且福音派運動是一以“同心合意興旺福音”的超宗派合作性運動,超越各宗派 機構墻垣,凝聚國度性異象(Kingdom Vision),促進基督身體(肢體)的合一見證。 阅读全文
-
回應二:談與行(劉傳章)
福音派和嬰兒潮都將進入“退休”年齡,福音派還要繼續面對新生的一代, 兩代,三代……福音的信息不能更改,傳遞的方式則需要不斷的更新。瞭解新一代的需要和文化,並且能提供解決的辦法,是今天教會的當務之急,轉眼一代就將失 落。 阅读全文
-
設計或巧合 --智慧設計論學者在貝勒大學的攻防戰(錢錕)
甸布斯基原本以為,研究設計論的中心,在美南浸信會背景的貝勒大學,該有最大的成功機會。但想不到為了擺脫極端基要派“創造論者”的勢力,貝勒的教授竟會走上另一極端。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