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BH59

  • 記得那天回家,剛進門妻子就說,[海外校園機構]蘇文峰牧師來電話了﹗”“有急事嗎?”“他說要從總幹事的職分上退休,還說想邀請你考慮加入[海外校園機 構]的團隊,等你回話呢﹗”妻子補上這句,定睛看著我。我連片刻的遲疑都沒有,“當然不會去了,這不是正牧會牧得好好的嗎?”巧吧,我家裡正有個貴客,馮 秉誠牧師。他一直默然關注,此時鄭重發聲:“你怎麼能這麼說?應該好好禱告﹗”馮牧師帶領我們夫妻一起禱告,開始了我們接下來5個月以禱告來尋求並回應上 帝的呼召的歷程。

    閲讀全文…

  • 編者的話——BH59

    牆,具有保護、界限、隔離、舒適等功用和效能。牆也可以是形容詞,使徒保羅就以 “牆”來形容人與上帝,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隔絕;既指律法與道德上的定罪,也指猶太人對外邦人的拒絕。但耶穌基督藉十字架除掉這種隔絕,並託付教會,將和好 與平安的信息,帶給世界(參《弗》2:13-18;《徒》10:36;《林後》5:18-20)。    

    閲讀全文…

  • 當我們說故事時,我們需要同時考慮兩個向度:第一個向度,是聖經經文中,敘事者講述故事的方式。第二個向度,是宣講者說故事的方式。這兩個說故事的向度,既 是藝術性的,亦能幫助宣講和聽眾溝通。當我們考慮一篇講章的表達方式,需要同時考慮這兩個向度,看看這一篇講章能否兼顧兩者。

    閲讀全文…

  • 有一事請教:我們這裡有幾個年輕的同工,極力主張改革宗的神學主張,認為家庭教會的傳統源於衛斯理的派別,有阿米念的影響,結果造成教會混亂,現在我們教會內部為此爭論不休,不知改革宗的方向是否正確?

    閲讀全文…

  • 秦王

    閲讀全文…

  • 中國家庭教會在風雨中成長。由於各地家庭教會處境不同,對救恩的理解也出現差異。有些教會(特別是農村教會)只注重靈命的實踐,對聖經缺乏適切的理解,在神學上又固步自封,最終成為異端的溫床。

    閲讀全文…

  • 在基督徒成長的路上,充滿著各種迷惑和試煉。近年來,華人教會中還出現了神學之風。除了改革宗神學和阿米念神學的議題之外,還有保羅“神學”新觀、創造神學、職場神學、宣教神學……等,令人眼花撩亂。有些時候,好心好意的基督徒對聖經的理解和詮釋並不完全一致,卻都宣稱自己的主張絕對是出自聖經,大家都引經據典,甚至以“異端”的帽子扣在別人的 頭上,造成不小的困擾。

    閲讀全文…

  • 若將教會的整個信仰內容看成一個球。那麼,處在球最中心部位的,就是核心信仰,從核心信仰出發,往外的第二層,是在倫理立場,如: 靈恩、離婚,打胎,政治參與,同性戀,女性的講道按牧領導等。位於最外的第三層,是教牧實踐的選擇,如:是否採取長老制,是否設立嬰孩洗禮等。

    閲讀全文…

  • 本文原刊於《舉目》59期 馮秉誠/談妮訪問與整理 簡介:馮秉誠現任威斯康辛米城華人教會差傳牧師,筆名“里程”,著有《遊子吟》等書。        針對教會內有不同的神學立場,導致彼此關係矛盾的時候,該怎麼辦?教會領袖要能分辨,若這些爭論,只是在面對基要真理以外,不同的神學觀點時,可以持守以下幾個原則:         1.上帝是超越人的邏輯與理性的。人無法僅僅藉著有限理性和邏輯,來界定對上帝的認識。         2.在牧會中,不宜把在神學院中,基要真理(所謂基要真理,往往就是各個教會的信仰告白)以外的神學爭論,拉進教會。(編註)         3.在教會中的傳道人,可以在基要真理以外,持有自己的神學立場,但不宜在公開講台或教導中,強調或堅持自己的這些在基要真理以外的神學立場,以致於造成教會中的混亂。         4. 牧養教會,是應該讓弟兄姐妹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聖經中啟示明確的基要真理上,不要因為其道理看來清楚,就以為簡單,而不再在這些真理上作深度的思考與學 習。因為唯有扎根在這些基本的真理上,我們才會更瞭解上帝的心意、上帝的大計劃,以及上帝對我們個人的託付。每個信徒都當找準自己的事奉崗位,好與其他弟 兄姐妹在主裡有肢體般的配搭,成為神國的團隊。這才是信徒委身教會,行走天路的重心。        編註:里程在著作《神的聖言(卷二):聖經的詮釋》(海外校園與使者,2007)中,提醒讀者 “應把真理和對真理的認識區分開”:        真理是絕對的、終極的。但人對真理的認識的某些層面則是相對的、暫時的,正像自然科學的認知是相對的、暫時的,不斷向上帝所制定的自然法則逼近一樣。        聖經清楚啟示的基本真理,如,上帝是獨一真神;耶穌基督是神子;世人都犯罪;耶穌基督的十架救贖計劃;主耶穌將再來審判世界……是絕對的,是信徒能夠準確把握和可以大膽傳講的。         但在人對真理的認識中,尚有不準確、需要不斷完善的地方;人不能把自己對真理的認知的每一點都絕對化。真理是不能被人“掌握”的;真理只能被人追隨或跟隨。         蘭姆說:“一個人若認為自己對聖經的解釋是正確的,我們不反對;可是我們反對,人忘記自己的卑微和人性的缺陷,而認為自己對聖經的解釋與上帝的啟示具有同等 的地位。”奧斯邦也說:“此處最嚴重的一個問題,就是把神學模式當著永久不變。許多學者完全反對教義的定型化或終結化。…因為許多團體的確將他們承襲的傳 統和創始的先祖,當成幾乎‘不會錯’的對象來崇拜。”        如果把自己的神學體系絕對化,就會拒絕聖經對自己的體系說話,或對那些“不利”的經 文置之不顧,或按自己的體系強解這些經文。更易以對自己的體系的宣講,代替對上帝的整全話語的宣講。如此,神學家已有意無意地把自己的體系高舉到與聖經同 等的地位了。隨著體系被絕對化,體系的倡導者、擁護者也逐漸地、不同程度地被絕對化了,變成真理的標準和尺度;凡與自己體系的觀念不同的,無論有無聖經的 依據,都一言以拒之:“不講真理”或“偏離真理”。 (參第8章,應用──警惕神學研究的陷阱)

    閲讀全文…

  • 上帝也是“公共物品”。聖經告訴我們,耶和華“是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也是基督徒的上帝。亞伯拉罕說耶和華是他的上帝,但他不能說耶 和華不是別人的上帝。大衛以耶和華為樂,但他不能說只有他才能享受上帝。實際上,韋斯敏斯德小要理問答的第一問答說,“人生的首要目的就是榮耀上帝,並以 祂樂,直到永遠 ”。每一個人都可以以上帝為樂。一個人享受上帝,並不會減少別人享受上帝。

    閲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