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死亡

  • 母親留給我的歌(唐薇)2017.01.26

    第二天清晨,母親被主接走。我趕到醫院,見到母親,情不自禁地再次唱起《我知誰掌管明天》:“有許多未來的事情,我現在不能識透,但我知誰掌管明天,我也知誰牽我的手……”那一刻,對這首熟悉的歌,我有了嶄新的認識。仿佛間,母親在說:面對死亡,我真知道誰掌管明天。你呢?

    閲讀全文…

  • 那年,我們一起走過的路(潔)2017.01.05

    當有天, 我們在最美的黃金城碧玉街相聚時,我會再問她:“要不要多拍幾張照, 向別人展示一下,讓別人羨慕死?” 懷念有了盼望,就不再深沉難熬。

    閲讀全文…

  • 與兒子談死亡(李晉/馬麗)2016.12.12

    今年春天,Calvin第一次參加安息禮拜,第一次看到“死亡”的場景。 突然,他問我:“爸爸,國永叔叔去哪裡了?”我愣了一下,正要回答的時候,他說:“他回家了,對嗎?國永叔叔去天堂了,我知道的。”

    閲讀全文…

  • “稻草”不能救“蘆葦”——我和閨蜜之間隔著死亡(秦英)2016.07.20

    我中學的閨蜜——蘆葦離世,是我生平第一次體會到“死亡”意味著什麼。多年來,她常出現在我夢中。有時她會問我:“你怎麼沒來我的告別儀式?……”

    閲讀全文…

  • 《死亡神學》(陳培德)2016.06.01

    華人文化忌諱談死,對死亡缺乏全面理解,以致害怕談論。《死亡神學》一書是魏連嶽博士的近著。作者認為若我們不認識死亡,就無法認識生命。

    閲讀全文…

  • 祭奠——一位年輕的弟兄(梁苑華)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15.12.8。文/梁苑華。這次我在香港的首要任務,是和團友見面。可是其中一位團友――任志榮,沒有跟我聯繫。我覺得很奇怪——他是那麼熱情的人,要是他知道我回來,他一定會第一時間和我聯繫的。

    閲讀全文…

  • 本文原刊於《舉目》71期。 夢非 愛麗絲是我們神學院教授克利斯丁的女兒。 一年半前,師母因心臟問題,突然暈倒,入住療養院。我們聞訊往訪,愛麗絲服事母親在側,精神奕奕,機智幽默。 過去,不論我作學生時,還是後來教成人主日學,每逢請教克利斯丁老師問題,他總不厭其煩。但自師母身體違和,有時會找不到他們。愛麗絲瞭解父母的行蹤,我因此常去電她家。 某次,兩老遠行去休養。愛麗絲問,可有為我效勞之處?我把問題提出,她即刻解答,且提供資料供我參考。我暗自慶幸老師有女可繼承衣缽。其後才知,原來愛麗絲與父母一樣,乃Biola大學神學院高材生,難怪! 愛麗絲在好萊塢某教會教成人主日學,且是司琴。丈夫乃教會執事會主席。 追思禮拜 今年3月,得知愛麗絲腰椎癌病變、可能不久人世的消息。起初我以為自己聽錯了,但愛麗絲坦然地告訴我:約莫一個月前看診,醫生說她只有六、七個星期可活。激動中,我說:“即使如此,我還是相信上帝能行使神蹟……”她說:“我也信……但我是在祂的手中!”聲音響亮,語氣堅定、無畏,完全聽不出有病在身。後來我才聽說,她其實經常極其疼痛。 沒有多久,即傳來她離世的消息。我們參加了她的追思禮拜。 吉姆,她的丈夫,主領聚會。他忍住悲傷,帶領大家一起唱她生前喜愛的詩歌。他說,這是一個慶典,因為愛麗絲不再受苦。 他請兩家共同的友人——芝加哥的一位牧師,作了禱告。然後,請在場的親友並教會的弟兄姊妹分享:“愛麗絲與你”(What Alice meant to you)。 十幾位來賓搶著舉手。第一位發言者,是愛麗絲的摯友。她和愛麗絲都有病痛,經常彼此鼓勵。她說愛麗絲直至最後一刻,都沒有發怨言責怪上帝,或說出違背信心的話。台下好幾位同時點頭,表示同意——愛麗絲總是信心十足。 同教會的幹事形容愛麗絲:當人有需要時,“她永遠在那裡……”這又引起一致的共鳴。有人說,如果遭遇挫折,肯定會得到她的安慰。 愛麗絲的表兄弟是牧師,有一次遭逢教會巨變,首先來鼓勵他的,就是吉姆和愛麗絲。 愛麗絲有一位表弟,人長得英俊,卻有點弱智,他說最喜歡接到表姊的電話。 一位黑皮膚的男士,朗誦自己寫的詩。他舉《雅各書》1章,來表明愛麗絲的信心經得起考驗。衆人又不住點頭。 一位氣質高雅的女士說,希望自己未來不論遇何事,都經得起考驗,像愛麗絲一樣,走得優雅。 一位棕皮膚的高個女孩說,吉姆和愛麗絲有如漢堡與薯條,看見其中一個,一定會看見另一個,“他們好像我的父母”。 一個小時倏忽過去,眾人還說不完。要到這樣的時刻,才真正地認識一個人! “愛麗絲……1948年來到世間,2008年進入永恆……” 精緻禮物 珊朵拉——愛麗絲的弟妹,率領他們夫婦收養的十幾個孩子(包括依索比亞及羅馬尼亞裔),唱《你信實何廣大》,並朗誦《傳道書》3章及12章。孩子們認真獻上的音樂與經文,成為一場完美的敬拜,吸引了每一位與會者。 接下來是那位芝加哥來的牧師證道。他沒有一句浮泛的安慰或溢美,而是始終圍繞著上述的3處經文(《傳》3、12章,《雅》1章)。他說,上帝在掌管。祂的時候總是對的,沒有人能自己選擇。人當趁著年輕,精力、體力俱佳時服事上帝。“生命短暫,稍縱即逝,唯為主活,存到永遠。” 他說,愛麗絲沒有寫過一本書,沒有上過電視節目,然而每一個與她接觸過的人,生命都受她影響。她已作成善工,活出美好(A job well done, a life well live)。 對於她周遭的人來說,她就像耶穌。 藉此題目,牧師將救恩講解清楚,並且發出呼召。在座有幾位站起回應,禱告,並接受耶穌基督作自己的救主。 師母坐在輪椅上,鼻子戴著氧氣罩,神情開朗,沒有一絲悲戚。老師後來才出現,說:“這是一個快樂而非悲傷的時刻!” 是的,教堂裡擺著幾張愛麗絲小時候的相片,以及與吉姆結褵37周年的合照。看得出,她是被鍾愛的。講臺上墻壁兩邊,懸掛著兩籃蓬鬆的綠色植物。講台前是美麗的藝術花架,白底起銀藍細紋及小點的棺木上,覆蓋著一束花,像一盒精緻的禮物——愛麗絲即是上帝賜給她周遭之人的禮物,她的一生祝福了周遭的所有人。 儀式結束後,大家排隊安慰家屬。接下來的葬禮與例行的餐會,教會的弟兄姐妹自動、自發地幫忙,帶菜的,與預備飲料、餐具的,合作無間。 《傳道書》7:2說得不錯:“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誠然,可以學習寶貴的生命功課。 久久芬芳 幾個星期後,我再與老師碰面時,他說:“我幾乎無法想像,她已經不在人世了!”這是他老人家首次向我流露真實感受。愛麗絲向來最顧念父母親,吉姆和岳父也向來無話不談。 2個月以後,師母也走了。愛麗絲想必已經在天堂門口迎接媽媽了。 愛麗絲從來不是什麼焦點人物,不是媒體感興趣的對象。可是她無論何往,都帶著基督的馨香之氣。正如後漢名家崔瑗“座右銘”所謂,“曖曖內含光……久久自芬芳”。她雖然死了,卻因信仍舊說話。 作者來自台灣,從事文字工作多年,現住美國洛杉磯。

    閲讀全文…

  • 墓園(羽軒)

    《墓園回首》是收錄在《將夕陽載在杯中給我》裡的一篇散文。陳詠在此書中,記載了先生患病的前後,講述了兩人40多年的相伴,以及對主的滿懷感恩。

    閲讀全文…

  • 研經材料:《約》11:1-44

    閲讀全文…

  • ,

    赴死(心漁)

    我是個很認真的人,美滿的家庭、竭力地事奉、學業的成績、工作的成果似乎將我的人生編織成一幅美麗的圖畫,也肯定了我人生的價值。然而,這幅自以為很美的圖畫在好友得了重病的衝擊之下,瓦解為碎片。好友面對死亡的掙扎成為我生命的掙扎。

    閲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