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歐雨虹

  • 從福音書看賦權與限權:與耶穌走向金字塔底端(歐雨虹)2024.04.27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4.04.27 歐雨虹 這時代的網路,帶來了發言權的扁平化——不是只有專家、官員,有權力公開發表言論。任何人,不分社會地位、學歷,都同樣可以在網路上發表言論。 這種扁平化有利有弊:更多聲音被聽見了,但也更混雜。網路霸淩也顯出權力扁平化並不能避免濫用權力。當人人都握有影響別人的權力時,我們更需要學習如何按上帝的心意善用權力。 本文定義權力為一種能塑造與支配受造界的影響力(註1)。人與人之間有各種權力關係,父母與孩子有權力差距,上司與下屬有權力差距……權力差距的大小,通常取決於擁有較大權力的人。 權力看似隱形,卻影響力很大。罪惡的可怕之處在於,它可以把上帝賦予人治理世界的美好權力 (參《創》1:26-28),扭曲成毀壞與欺壓的力量。 當耶穌道成肉身,進入一個濫用權力的世界,祂是如何救贖、恢復權力的本質,並運用祂的權力帶來醫治與更新的呢? 耶穌如何賦權與限權 在新約時代,羅馬帝國社會階級分明。羅馬皇帝在萬人之上,多數的猶太人則生活在社會的底層。耶穌的到來,衝擊了固有的階級, “叫有權柄的失位,叫卑賤的升高”(《路》 1:52)。 施洗約翰在曠野,宣講悔改時,描繪了一個平等的社會,“山窪都要填滿,大小山岡都要削平”(《路》 3:5),叫稅吏不要多取、士兵不要勒索敲詐 (參《路》3:12-14),不要用地位和權力欺壓他人。 然而耶穌則是宣告,祂帶來了更新,一個不一樣的國度——“禧年”已到來,受壓迫的要得自由(參《路》 4:18-19)。祂示範了另一種運用權力的方式。祂不是用權力集中權力,而是帶著權力走向社會底層。祂運用祂的權柄講道、醫病、趕鬼,讓遺棄在社會底層、失去權力的人,重新參與社會,慢慢重拾失去的“權力”。 祂不是用權力迫使人服從,而是用權力對抗疾病與惡勢力,帶來醫治與恢復。 祂說,祂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太》 20:28)。耶穌實現了上帝創世時的心意——人類被賦予權力,共同治理這世界。人不是要被服事,而是要服事這世界(註2),成為上帝祝福世界的管道(參《創》1:26-28,12:2-3)。 不同的國度,需要不同的領袖。如同摩西律法限制了君王的權力 (參《申》17:14-20),耶穌也限制了新國度的領袖的權力。 當門徒爭論誰為大時,耶穌說:“外邦人有君王為主治理他們,那掌權管他們的稱為恩主”,這是他們所熟悉的羅馬社會階級,“但你們不可這樣;你們裡頭為大的,倒要像年幼的,為首領的,倒要像服事人的。”(《路》 22:25-26) 耶穌把自己放在僕人的地位,也要祂的門徒把自己放在僕人的地位,這扁平化了領袖與跟隨者之間的權力差距。 領袖要如何在僕人的地位上領導人呢?耶穌的領導力,是透過祂服事他人彰顯出來的。 耶穌說“來跟從我”(《太》 4:19),保羅也說“你們該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林前》 11:1)。這種領導力,不是從上而下的強制力,而是透過陪伴、對話、互動,手把手示範,形成的影響力。 《申命記》希望君王能成為百姓效法的對象,這一點在耶穌身上實現了。 聖經應許,我們將來會與耶穌一同做王 (參《提後》 2:12;《啟》22:5)。天國降臨帶來更新,將恢復上帝創造人的心意。 《創世記》和《啟示錄》都描繪出人類共同治理世界的畫面。 重塑對權力的想像 我剛到現在的教會時,聽到一位會友說,這個教會的特色,是陪伴受苦的人。我的第一反應是:好令人意外的特色!不是講道很好,音樂很好,或門訓很好,也不是“幫助”或“服事”受苦的人,而是“陪伴”。 直到我自己經歷了家庭危機,我才經歷到他們所說的“陪伴”,真的是一種強大的能力。這種陪伴,並不是告訴我該怎麼做,而是陪伴我一起在困境中,聆聽和分辨上帝的聲音。這種陪伴,一方面邀請我回應上帝的聲音,一方面尊重與支持我回應的步調與方式。 這種陪伴,提供了實際的幫助,卻沒有讓我覺得自己是被動的接受幫助,而是感到被賦能。 教會的網站上寫著,他們的使命是要裝備、賦能、放手,讓弟兄姐妹參與上帝的工作——不只在教會,而在每個有人受苦的角落。該網站上也寫著,教會致力於重新想像權力。 他們深知,權力在任何結構下,都有可能腐壞人心、被濫用。他們強調教牧和長老團隊要有多元性,男女老少要共用權力,不以權力壓制異議、施壓或操控,而是願意接受限制與問責。 為了不辜負會友的信任,領導團隊時時警惕、反思並限制自己的權力,也致力於賦權每一位會眾,特別是無力面對困境的人。  那麼,如何在各種權力架構中,重新想像權力呢? ×看見隱形的階級 耶穌所建立的國度,是“不分猶太人、希臘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加》 3:28)。 現代教會不會用自主的、為奴的分階級,但仍有可能用性別,婚姻狀況、出席率、服事資歷、奉獻金額,或其他某些標準,形成另一種“階級劃分”。我們需要察覺,誰被推擠到階級的底層,並願意像耶穌一樣走向他們。 ×領袖以身作則 教會的領導團隊,可以反思自己,是否利用權力,使自己(包括自己的事工)得利?權力是用來造就他人,還是控制人?是用來服事人、提升人,還是壓制人? 在教會,因職位或生命榜樣而擁有權力和影響力的人,有責任運用權力,讓人聽到那些微弱的聲音,看見被忽視的需要。 上帝賦予我們每個人權力。我們可以選擇像法老和羅馬皇帝一樣,運用權力得到更多權力,走向金字塔頂層,也可以像耶穌一樣,走向金字塔底端,運用我們的權力對抗各種壓迫人的勢力,賦權給困在底層的人。 願我們時常彼此提醒,謹慎使用我們所擁有的權力,在各個被忽略的角落,參與耶穌正在進行的恢復與更新。 註: 1. 權力可以來自身分地位、能力、知識、資源、生活榜樣等等。 2. 《創世記》2章15節,形容人行使治理權的方式不是主宰與利用,而是耕耘與看守,與上帝合作使土地更繁榮與美好。 作者現居於芝加哥, 三一神學院新約博士。

    閲讀全文…

  • 從摩西五經看賦權與限權(歐雨虹)2024.04.22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專欄2024.04.22 歐雨虹 “扁平化”是現代企業管理的一個新潮流。扁平化的目的,是打破金字塔狀的階層結構,減少層級,並讓權力向下流動(註1)。 這幾年的疫情,迫使教會的牧養權力,不再集中於少數的教牧人員,而是流向各個小組。有些教會為了應對疫情帶來的變化與限制,開始嘗試扁平化教會結構。 然而在任何結構中,仍都容易出現權力往上集中和被濫用的趨向。就算教會扁平化,權力流向小組,但小組長還是可以集權並濫用這個權力。打破了舊的金字塔,但新的金字塔又不斷形成。 聖經中的賦權與限權 權力是個很複雜的議題,涉及到社會學、政治學、管理學。本文沒辦法探討每個層面,只欲拋磚引玉,從聖經神學的角度,淺談權力的分配與運用。目的不是要提供一個“符合聖經的權力架構”(註2),而是觀察聖經如何在不同權力架構中,賦予權力與限制權力,讓聖經的描述,塑造我們對於權力的想像。 《創世記》裡,“神的形象”是一個賦有權力的身份。上帝賦權給人,讓他們治理受造界(參《創》1:26-28)。放在古近東的處境來看,《創世記》的描述,顛覆了古近東對於權力分配的想像。 舊約學者指出,古近東的君王被視為神的代表,被賦權治理人民(註3)。古巴比倫的創世史詩《埃努瑪‧埃利什》中,人被創造是為了服事諸神。既然君王是神的代表,人民理所當然要服事君王。這讓金字塔狀的社會階級有了正當性,確保了君王在金字塔頂端、萬人之上的地位。 在這樣的處境下,《創世記》卻形容人類有“上帝的形象”,很令人震驚。當所有人類都擁有“上帝的形象”這個身份、地位時,治理的權力不是集中在一人,而是交予人類,男女共同治理。 權力的共用是一種限權。《創世記》劃分的階層,不是神明、君王、人民,而是上帝、人類。在上帝原本創造的世界裡,人人平等。《創世記》對於人的形容,扁平化了金字塔式的社會階級。 相較於古巴比倫的史詩,《創世記》說,上帝創造人並不是因為祂需要被服事,而是因為祂要賜福給人(參《創》1:28-29)。作為上帝的代表,人也不是要被他人服事,而是要成為上帝祝福的管道,把上帝的祝福帶給整個受造界(註4)。 《創世記》第2章描述,人行使治理權的方式,不是主宰與利用,而是耕耘與看守 (參《創》2:15),與上帝合作,使土地更繁榮、美好。 權力的扭曲與濫用 這個美好的景象,卻因罪惡而破壞了。人被創造,是要共同治理和管理受造界,但罪的影響讓人濫用權力,主宰、管轄其他人。男女共同治理的願景被罪扭曲了:上帝說,丈夫會管轄妻子 (參《創》3:16)。 《創世記》接著記載,人用暴力壓迫其他人,兄弟互相殘殺 (參《創》4:8)。到了《創世記》的尾聲,我們看到的是,埃及法老在萬人之上,所有的地都歸他,全埃及是他的奴隸 (參《創》47:20-21)。罪的影響,讓人離上帝原本的創造越來越遠,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社會。頂端的人濫用權力,底層的人被剝奪權力。 律法中的限權與賦權 當上帝帶以色列人出埃及、脫離奴隸的生活之後,祂給予他們全體“君尊的祭司”(參《出》19:6) 這個新身份,讓他們可以重拾上帝在創世之初,給予人的尊貴。上帝還給予以色列律法,讓他們與埃及等世俗社會有別。不一樣的社會,需要不一樣的君王。 首先,這個君王並不是必要的。 《申命記》描述, 以色列若說:“我要立王治理我,像四圍的國一樣”,那他們要立上帝所揀選的人為王 (參《申》17:14-15)。立王是為了滿足以色列人的願望。 其次,律法設了限制,防止君王集中權力。 如:不可為自己加添馬匹(軍力)、多立妃嬪(政治力)、多積金銀(財力)。並強調君王與子民的關係,是“弟兄”,並不高人一等,不可心高氣傲 (參《申》17:15-20)。君王不可以用自己的身份,為自己加強權力。 最後,君王主要的職責是要抄錄、誦讀、謹守律法,成為百姓的榜樣。 上帝的律法,扁平化了君王與子民的差距。他們是夥伴,一同實行上帝律法。唯一的差別是,君王要成為百姓的榜樣(註5)。上帝沒有給君王任何特殊權力,而是要他活出律法中的公義與慈愛,讓百姓自願效仿,用生命為榜樣施展對百姓的影響力。 以色列的君王,與埃及的法老截然不同。 上帝的律法,除了限制君王的權力與地位,也設定制度,防止社會底層的固化。律法規定,每7年為豁免年,以色列子民要免除同胞的債務,並釋放賣身為奴的同胞(以色列人) (參《申》15:1-2,12-15)每50年一次的禧年,則要歸還土地(參《利》 25:10),讓每個人都可以重新開始,而不是困在社會底層,永不能翻身。 在每個群體中,都有種種因素,驅使權力往上集中,形成金字塔。然而上帝的律法,限制權力,防止權力集中。 可惜以色列人並沒有遵守。 舊約的歷史書讓我們看見,以色列的君王與其他國的君王一樣,濫用權力:為了自己的權力和財富,讓百姓負重軛、做苦工 (參《王上》 12:4)。先知書則批評以色列的君王和領袖只顧自己,不但不牧養羊群,還用暴力,嚴厲轄制他們(參《結》34:2-4)。上帝的願景,與以色列的實況,有極大的差別。 對現今教會的啟發 上帝在創造與律法中的賦權與限權,對現今教會有什麼啟發呢? 聖經讓我們知道,權力濫用不是新事,從罪惡開始扭曲上帝的美好創造時,就已經開始了。摩西五經對權力的態度是謹慎的,今天的教會也需要思考,如何預防權力的集中與濫用。 這時代的網路,讓教會的各種權力濫用(挪用公款、性暴力、屬靈霸淩、隱瞞醜聞),有更多的暴露,甚至讓人對教會失望。當年輕一代對權力,特別是組織的權力,失去信任時(註6),教會領袖當如何回應與牧養? ×第一,誠實面對落差 教會領袖可以一方面講述,聖經中上帝對權力分配與運用的願景,一方面坦承現今教會未曾達到上帝的期許。這些落差並不需要掩蓋,也掩蓋不住,越掩蓋只會越讓人失去信任。認真面對這些落差,反而讓人看到教會的誠實與勇氣。 直視這些落差,必然帶來沮喪、難過、憤怒的情緒。這些情緒,代表我們對上帝的願景是在乎的,不是無感的。這些情緒不是洪水猛獸,需要壓制。這些情緒能量,可以成為教會反思、悔改、改變的動力。 教會領袖可以帶領會眾,聆聽並接納彼此的情緒,讓會眾感受到,他們在這些情緒中不是孤單的。教會領袖也可以用聖經裡的哀歌,帶領會眾面對“願景”與“實況”的落差(註7),讓他們的情緒成為他們來到上帝面前的動力。 ×第二,設立限權與賦權的機制 在一個對權力失去信任的時代,如果教會領袖設立限權與賦權的制度,讓會眾知道,教會有意防止權力的集中與濫用,可以幫助會眾重建信任。 不同組織結構,有不同限權與賦權的方式。限權的方式可能是由團隊領導,不把權力集中在一人,或是主動願意接受問責,定期檢視組織體制與決策機制。 賦權的方式可能是讓領導團隊更多元,讓一些容易被忽略的聲音(女性、兒童、青少年、身心障礙者),更多被聽見和看重…… 在各種權力架構中,我們都可以發揮創意的思考,抵抗權力往上集中的傾向,讓權力可以往下流動,不讓權力差距越變越大。 註: 1. 扁平化理論 – MBA智庫百科 (mbalib.com)。 2. 董家驊牧師提出,各種權力架構都有把權力來源偶像化的危險。《另類權力邏輯》 (董家驊)2017.06.19 – OC舉目網站 3. J. Richard Middleton, The Liberating…

    閲讀全文…

  • 逾越節晚餐:穿越時空遇見你(歐雨虹)2017.03.01

    點燃蠟燭,示意晚餐開始。蠟燭的光提醒我們,上帝是光,上帝與我們同在。小朋友為彼此洗手,學習像耶穌為門徒洗腳一樣,彼此服事。 晚餐中的4杯酒(葡萄汁),帶我們進入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歷史(參《出》6:6-7),一步步地跟他們,經歷上帝呼召他們出埃及(成聖之杯),審判埃及(審判之杯),伸出膀臂救贖他們(救贖之杯),使他們成為祂的子民(讚美之杯)。

    閲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