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佳明

  • 哈爾濱地鐵“自信男”事件的迴響(佳明)2024.08.10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4.08.10 佳明 掐頭去尾的視頻 2024年5月,有一個視頻瘋傳網路,成為熱點新聞——在哈爾濱的地鐵上,一位阿姨,向另一位阿姨傳福音。邊上一個年輕人聽到了,喋喋不休地懟她。車廂裡,眾人連聲附和,紛紛拍手稱快。 這段掐頭去尾、剪接過的視頻,將那位粗魯懟人的大學生,渲染成一位挺身而出、以理智和勇氣捍衛了文化自信的大英雄。央視網等各大官媒平臺紛紛轉載,並配以大標題——《阿姨在地鐵上鼓吹外國信仰,大學生慷慨陳詞有理有據進行反駁》,似乎是要抓住機會,狠狠羞辱信基督教的人。 病態網路狂歡 這個事件,在基督徒群體裡,自然也引起迴響。無論是網上的,還是我周圍的基督徒,看完視頻後,都黯然神傷,感受到對基督信仰和道德的踐踏。大家心裡彷彿有燒著的火,含忍不住,又如鯁在喉,有無數反駁的話,想一吐為快…… 可以說,那位地鐵“自信男”,成功地激起了基督徒的憤怒,包括我在內。直至今日,我的心情依舊不能平復! 有人稱此次事件是“文化自信”之爭。但我認為,這就是一場赤裸裸的網路暴力。大學生的行為,並沒有國人所以為的那麼高尚。那被別有用心之人剪輯出來的視頻,不過是用來刺激國人骨子裡的“文化自卑”,挑動人心中狂熱的愛國主義情緒,從而博取關注、賺取流量。 視頻下方的評論區,已經證明瞭這一點——有太多不明事情原委的愛國線民,迫不及待地加入“啦啦隊”,為“自信男”歡呼喝彩。他們留下7萬多條留言,幾乎是一邊倒地誇他有文化、有知識,少年強則國強等。而與此同時,那位不知名的阿姨,成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大家竭盡所能地譏諷阿姨沒文化、沒知識,被外國文化洗腦。 這是一場屬於國人的病態網路狂歡。一群盲目排外、一味沉浸在狂熱的愛國主義裡的人,以打擊一位阿姨的信仰為樂,並以此來彰顯自己可憐的自信心。他們內心對人沒有絲毫尊重,無腦地加入這場病態的狂歡中。 猶記新冠疫情期間,美國總統夫婦確診新冠的消息傳出,立即引發了國內網路的狂歡。短短幾個小時內,央視新聞的微博下,數十萬人為此消息點贊。被贊最多的回復是“希望人出事”、“國慶獻禮”、“恭喜奪冠”、“眾望所歸”、“新冠找到真愛”等。每一條幾乎都有數萬的點贊。人們總算在令人心生恐懼的災難裡,找到了樂子。他們笑得很開心。只是這種笑,令人毛骨悚然! 我心中傷感。我既憤慨於自己的同胞竟如此冷血、愚昧、無知、自私,但我又為他們擔憂,因為他們並不認識上帝。每當想到最終的結局,我總是為他們捏一把冷汗。 基督徒的兩種反應 再說回那位哈爾濱地鐵的“自信男”吧。實話實說,我真的很難按照聖經的教導去愛他。甚至有一段時間,我覺得他面目可憎! 我想,之所以如此,或許是因為他冒犯了我的信仰,踩踏了我紅線。然而痛定思痛,我要追問:按照聖經的教導,基督徒究竟該如何對待他? 我留意到,基督徒對地鐵阿姨的聲援,可分為兩種風格。一種是提槍上陣、急不可耐地捲入一場針鋒相對的辯論中,對“自信男”的論點,一一反駁,令很多基督徒看完後直呼痛快! 另一種則不同。他們一方面同情阿姨的遭遇,紛紛出言安慰。另一方面,他們效法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禱告,“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23:34),對大學生心生憐憫。 怒從心頭起 對於這兩種回應方式,不知道讀者您支持哪一種?究竟是該溫和,還是應激烈?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哪一種方式更可取,其實涉及護教這一議題。 20世紀,一些護教者被視為聖戰烈士——手拿真理的寶劍,憑著如山的鐵證,為自己的信仰做出辯護。他們言辭激烈、態度強硬。許多人進入近乎癲狂的狀態,情詞迫切向對方傳講福音;卻在情緒上頭後,一心只想駁倒對方,早已忘記自己最初的目的。不經意間,就“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面紅耳赤,面目猙獰! 其實,這種視對方為自己敵人的護教思維,只會把護教的方向,推向一成不變的宗教辯論,甚至是演變成敵我雙方的戰爭。可以料想,最終的結果一定是不歡而散,雙方都沒有得到益處。 以溫柔、敬畏的心 近些年,有人開始對這種護教方式有所反思。有一本書,引起了我的注意——《溫柔護教學:溫柔護教的人有福了!》。 “溫柔”與“護教”,原本是兩股不易糅合的繩子,卻被作者魏樂德擰在一起,使力量加倍,為21世紀的基督徒打開了新的護教視野。 可以用一節經文,來總結這本書的核心思想:“只要心裡尊主基督為聖。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3:15)正如作者所說,如今護教學所缺失的,是用溫和、親切的態度,來面對甚至是歡迎那些懷疑性的問題(註1)。 作者很有洞察力。他敏感於時代的變化與需求,留意到今日護教學所面臨的困境,給出了自己的見解。這對現今的基督徒,是大有幫助的!因此,有評語說此書“是21世紀基督徒應該人手一本的護教手冊”,並不是謬贊。 作者強調,要用活出來的生命護教。這讓人眼前一亮!作者指出,藉著一個人的生命,活出上帝國度的樣式,將是終極的護教方式。擁有一套很棒的抽象思想和論點,可能非常重要,然而,我們更需要通過自己的禱告和話語,成為能夠實現天國各樣事物的人(註2)。 一個人聲稱自己擁有真理,別人就會聽他的嗎?不一定! 許多時候,基督徒可以在道理上駁倒對方,卻無法讓對方內心信服。正如作者所說,護教絕對不是用理智來占上風,不是貶低他人,更不是以為可以在沒有上帝的恩典下,就能拯救別人。我們要以溫柔和敬畏的心,與聖靈同工。我們要把理性的能力獻給聖靈,相信上帝會善用我們的能力和言語,在聖靈的教導下,幫助心中有難處的人,移去他懷疑的重擔(註3)。 不可以暴制暴 究竟是用溫和還是激烈的方式護教,我試著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兩個詞雖然看起來是彼此對立、衝突的,但實際上,它們是互補的關係。溫柔是出於愛,是用一種柔和、謙卑的態度,軟化人心,為福音事工預先營造一種和諧的氛圍。然而,離開真理的愛是不合宜的。為真理竭力爭辯,是在信仰底線上決不妥協的態度。如果溫柔的背後是犧牲部分真理,那麼,這種溫柔引人誤入歧途,是福音的敵人!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來看待以上兩種回應:一方面,因受限於國情,基督徒和這個時代爭辯,是很難吵贏的。只是,越是黑暗的時代,越需要有屬靈的戰士為真理發聲——雖然聲音尖銳,卻啟發大眾思考。 另一方面,若只是停留在氣頭上的口嗨階段,這種缺乏愛心的護教討論,往往變成爭論,既不造就人,也不榮耀上帝。畢竟以暴制暴,只會製造更多的爭端。然而從上帝而來的愛,卻能軟化人心、化解仇恨。 正如該書作者所期盼的:我們必須幫助更多人,以超越傳統的方式來完成護教工作,不再把護教視為只是對預先假定的反對意見,給出回應和爭辯。反之,要採取教學相長的姿態,帶著溝通的意願,一起進行研究,為要得到真正的知識(註4)。 畢竟,天父不是讓基督徒來破壞關係,而是活出上帝的生命。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忍氣吞聲,只是我們可以換一種更溫和的表達方式。 北風與太陽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北風與太陽》,對基督徒護教很有啟發作用——北風與太陽打賭,看誰能脫下路人身上的大衣。北風使出渾身解數,呼號咆哮、吹向路人,試圖吹掉他身上的大衣……可是路人把大衣抓得更緊了。輪到了太陽,它只是露出溫暖的笑容,將柔和的日光照在路人身上。不一會兒,路人就主動地把外套脫下來了。 因此,我想提醒自己,也提醒因哈爾濱地鐵“自信男”事件而憤怒的主內家人:請不要對那位大學生心生怨恨,更不要在憤怒中將他拒之福音門外。畢竟,誰沒有年少輕狂的時候?誰沒有無知犯錯的時候?甚至使徒保羅,在歸主前也嚴厲逼迫過基督徒。 要知道,那個年輕人並不是我們的敵人。他對信仰狹隘的認知,以及在上帝面前的狂傲,只是顯示出他格外需要福音而已。 最後,我還想對那位阿姨說:請不要灰心喪膽!在主流媒體所謂的“政治正確”一邊倒支持那位小夥子的時候,你看起來落單、弱勢,但其實並不孤單,因為天父上帝會親自安慰你受傷的心靈。還有許多來自遠方基督徒的暖心問候,給你加添前進的力量與勇氣。 最重要的,你知道你所信的,是真實的! 註: 1. 魏樂德,《溫柔護教學:溫柔護教的⼈有福了!》,應仁祥譯(新北:校園書房,2019),2。 2. 170。 3. 63。 4. 204。 作者來自中國,90後,在教會主要負責青少年事工,也在主日講道。

    閲讀全文…

  • 隴南行中的“使徒行傳”(佳明)2024.07.27

    因此,當我走山路覺得疲憊的時候,回首自己所走過的恩典之路,便能繼續風雨兼程!因為我相信,在山的那一邊,有一番別致的風景等待著我。

    閲讀全文…

  • 失去乳酪的3位女子(佳明)2024.06.19

    但面對同樣的處境,路得的選擇有所不同。

    閲讀全文…

  • 真是自己作死嗎?——重審以利米勒(佳明)2024.06.01

    千百年來,《路得記》裡的以利米勒,受盡人的冷嘲熱諷。

    閲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