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宣教
-
電視上,我看到宣教士從動亂落後地區發來的報導,它使人們更加瞭解掙扎在死亡線上的孩子和大人們──
-
從美國進入雲南,西方的飲食習慣、生活習慣、思考方式等等也遠渡重洋,在中國城裡無形地建起了一個“美國Town”。
-
十九世紀被教會史家稱為“宣教大世紀”,而此時期宣教士的主力無疑是來自英國與美國。英國教會開其端,克里威廉赴印度、馬禮遜赴中國,美國教會莫等閒,耶德遜前往緬甸,他們共同開創出東方宣教的新紀元。
-
最近幫一位朋友照顧她4個月大的baby(嬰兒),一週到她家3天,好讓她能去上班。這個baby平時是喝母奶的,我在時只能餵他奶瓶。起初還沒有什麼問題,漸漸地,baby會想念母奶,就不肯用奶瓶喝了。
-
如果以星星來形容散佈于天涯海角的宣教士,那麼每一種星星都有她的光彩與價值。在這一課中,我們要看見賈艾梅這顆懸掛于印度南端的恒星,五十多年沒有離開過,她將上帝的恒愛光輝投射出去,穿透印度社會的嚴密階級與種種陋習,為印度的孩童帶來極大的祝福。
-
近幾年來中國留學生狂潮,湧向歐洲,湧向德東。大量德東的學生,在孤單困苦的情況中,特別渴慕福音。
-
做一碗手拉麵不簡單,方便麵卻是隨處可得。吃這種機器生產的麵條不用桿麵的力氣。不用拉麵的功夫,只要把現成的硬梆梆的麵塊用開水一沖,加上人工調味包即可充饑。快捷方便,不正是現代人的需要嗎?
-
楊格非,為區域路線的代表。因 為他在華五十七年中,除了開頭五、六年在上海外,以後的歲月都立足于武漢,專心耕耘這個區域的福音禾場。同時對于鄰近的省份,像人口眾多的四川,以及最為 排外的湖南,也多次多方前往,嘗試打開福音的通路。由于他來到華中的時間最早,駐留的時間很長,帶來的影響非常之大,因此被稱為“華中的使徒”。遺憾的是有關他的中文著述極少,希望透過這篇略傳,我們對他能有較多的認識。
-
一進去,正趕上要把屍体從病床上搬到運屍車上,有人抱頭,我就幫著抬腳,然後送到停屍房。等到死人、活人都安頓好以後,我突然害怕起來。不是因為停屍房的寒氣,也不是因為第一次觸摸沒有氣息的人,而是我意識到我的心跟死了的人一樣,又冷又靜。
-
其實,李文斯敦是史萊舍心目中的英雄,也是激發她獻身非洲的一大原因,因此當我們在講述史萊舍的生平時,並沒有忘記那位不斷在非洲為後人開路的李文斯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