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ar: 2009
-
抗戰年間,新加坡神學院的郭院長,在香港召集主內作家開會,推動聖經本土化。一個甲子後,我在溫哥華見到了九十多歲的吳恩溥牧師,他贈送了我一本《天國春秋》,希望我為聖經在中國民間的普及繼續努力。我答應他,我會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
我們稱呼第一個層面為恩典之約的神性角度,這角度強調神根據永恆的計劃,賜給人白白的恩典、應許和慈愛。第二個層面,我們則稱為恩典之約的人性角度,這角度注重人的責任,亦即人必須遵守神的律法。
-
聖經考古不是神學研究,不能証明 “三位一体”,也不能証明“道成肉身”。聖經考古乃是將古代歷史中與聖經記載有關的文物,以科學方法將其挖掘、解讀、評論、分析並發表。考古學家也是歷史 家,只是他們對聖經的興趣,超過了文字,是親身到野外實地勘察挖掘。他們的研究成果,可以增加了我們讀經時多一度思維的亮光。
-
陳濟民 本文原刊於《舉目》39期 有人問:“我敬重的兩個神學家對同一段經文的意義有不同看法時,我該怎麼辦?”這是一個令人頭大的問題,也是一個嚴肅的問題,筆者個人也曾深受困擾。在這篇文章中,筆者要嘗試與讀者們分享一些個人的心得。 現象的成因 首先,我們要分析一下造成困擾的原因。基本上,一般信徒常接觸到的,可分兩類: 一、神學系統引起的問題。 我們解釋聖經時不可能避免系統性的處理,因而產生不同的說法。在華人教會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四種現象:加爾文宗與衛斯理宗的差別;時代主義與非時代主義的差 別;靈恩派與福音派的差別;新派與福音派的差別。由於篇幅的限制,加上筆者自己學識有限,我們不能在這裡詳細說明,只能用兩段經文做為例証,說明不同神學 系統對同一段經文可以有不同的解釋。 (1) 《羅馬書》8章29節。“他(神)預先所知道的人,就預先定下效法他兒子的模樣……”這節經文談到預定論的問題。衛斯理宗的人談到這段經文,會說“預先所 知道”這個字(希臘原文是一個動詞),表示神的預定是基於他先預知我們會信主耶穌。加爾文宗的人卻會說,“預先所知道”這個字真正的意思,其實是指神看中 我們,是他的主權,不是因為預先知道我們會相信。 (2) 《使徒行傳》19章1-7節。這段經文涉及聖靈充滿的問題。靈恩派的人解釋這段經文,常會指出這段經文談的是一些“門徒”沒有聖靈的洗,表示聖靈充滿是在一個人信主以後才發生的事。有些福音派的人則會說:這裡所說的“門徒”根本不是基督徒。 二、象徵性語言引起的問題。 這是由於這種(象徵性)語言基本上就是另有所指,因此我們解釋經文時,難以準確地掌握經文本身的意思。我們也可以用二段經文說明。 (1) 芥菜種的比喻(《可》4:30-32;《太》13:31-32;《路》13:18-19)。這是主耶穌說過的比喻,顧名思義,用的是象徵性的語言,內容相 當簡潔,我們也知道它必定與天國有關。可是,這比喻要表達的是什麼?有人說,這是表示天國擴展的時候,特別是基督教成為國教的時候,魔鬼會混進教會而使它 變質;另有人說,這是天國擴展的時候,天下萬國的人都要接受主耶穌的福音。 (2)《啟示錄》6章1-2節的第一印。經文說約翰在異象中看到一個騎白馬的,“拿著弓;有冠冕賜給他;他就出去,得勝並且要再得勝。”(新譯本)這個異象的內 容相當簡短,我們得到的印象是一位常勝將軍。但是,倘若我們問:這常勝將軍在人類歷史中出現時,會是誰?有人認為這人是敵基督以武力征服世界,也有人認為 這是指基督以福音在普世傳揚。 實際建議 一、基本要點:唯獨聖經。 面對差異,我們必需先掌握基督徒信仰的一個基本要點,就是“唯獨聖經”的原則,這是16世紀宗教改革時學到的功課。馬丁路德為著自身罪惡的問題掙扎,從聖經 中找到因信稱義的真理,可是這卻與當時流行的教導不同。因此,在辯論中,對手問了一個棘手的問題:以教皇為代表的教會與你的看法不一樣,怎麼辦?在這情形 下,馬丁路德說出了他信仰中另一個重要的信念:唯獨聖經。也就是說,教會與教皇的看法都必須經得起聖經的檢驗。對馬丁路德而言,這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選擇, 因為他敬重教皇,更是熱愛教會。但是,他必須承認教會可能會錯,教皇也會有錯。 筆者在神學院進修時,讀早期500年的教會歷史,有一個現 象令筆者相當震驚,那就是:這幾百年中有許多我們所尊敬的教父,他們都有相當獨特的貢獻,但是他們也都有錯!後來,讀新約《加拉太書》第2章,發現保羅認 為彼得在教義的理解上也曾經出錯,而且錯得相當離譜,因為他與一些違背因信稱義的人妥協。不過,這並不表示保羅不敬重彼得。 我們華人信徒 多數是在威權社會中長大,凡事都有標準答案,有官方立場,加上我們不少人接受西方19世紀的科學觀,認為一切都有絕對的客觀真理,同時又深信聖經是上帝的 話,覺得必須絕對忠誠。因此,面對神學家彼此間的差異時,常會覺得問題顯得格外嚴重。但是,我們需要接受一個痛苦的事實,就是我們所敬重的人都不是神,所 以會有出錯的時候,因此所說的話都必須經得起聖經的檢驗。 二、解經的基本原則。 也許有些讀者會說:“你說的我都知道”,但問題是:“我自己聖經的功力不足!”筆者的回應是:“恭喜你!因為你已經有這樣的自覺,是有些步驟可以減少這種困擾。” 首先,面對不同的解釋時,要注意兩點。第一,也是最要緊的,就是自己一定要熟讀聖經,因為聖經中有一些基本的底線:例如,只能敬拜獨一的神,耶穌基督是道成 了肉身,並從死裡復活,也是唯一的救主,等等。這些底線是一個虛心讀聖經的人都可以看到的。因此,當我們聽到一些不同的教導時,必須問一些重要的問題:這 個系統的基本精神何在?符合聖經的基本精神嗎?有沒有超越了聖經的底線?這是所有信徒都可以做得到的事;只要我們是真心要聽神的話,聖靈必定會提醒。…
-
羅馬皇帝提爾多修二世,於主後431年的五旬節,在以 弗所召開《第三次大公會議》,目的是要解決“聶斯多留派之爭”。由於康士坦丁堡主教聶氏對於主基督神人二性的看法,幾乎到了“神人兩位格”的地步,招致亞 歷山大主教屈利羅的嚴厲反對。屈氏獲得羅馬主教克力斯丁的支持,然而聶氏有安提阿主教約翰的撐腰。皇帝看到東方教會陷於分裂之際,盼望藉著“以弗所會議” 能平息爭端。
-
我五年前認識丈夫的時候,就向他傳了福音,他也接受了主。我去參加的聚會,他也都參加。但後來我知道,他並不是真的信主,只是為了我而已,為了追求我,為了 陪我而已。所以,我去參加聚會他就會去,我不去的時候,他自然也不會去。我不讀聖經的時候,他也不讀──有時候就算我讀,他也不讀。
-
想想自己傳福音,傳了老半天,費了許多口舌,可是人家不但反應淡淡的,還嫌我們囉嗦,簡直是“我們向你們吹笛,你們不跳舞;我們向你們舉哀,你們不捶胸。” 這是為什麼呢?大概因為我們自己的容量就小,裡面裝的靈糧不過是一、二兩,拿去餵一斤飯量的慕道友,他們吃不飽,當然不滿意了。
-
父親的病情每況愈下,於2月初住進加護病房。我隨即趕回台灣。行前半小時,主感動我帶著教會的聖詩本回去。沒想到在父親無法講話和重聽的情況下,用詩歌讚美、禱告,成為我和姊姊在加護病房中,陪伴父親最愉快的時光。
-
許芸 本文原刊於《舉目》39期 經歷了近兩年趕實驗的壓力,2007年8月份,我與父母、家人乘海輪,去東加勒比海旅遊。溫熱的海風、融融的親情,讓我壓抑、勞累的心身,終於重新振作。 旅遊回來後,我準備全力投入新學的組織化學技術。然而喜洋洋、興沖沖的我,收到的老闆的“歡迎詞”卻是:“我的資金出狀況了,你要麼轉半職,要麼另找工作。” 回到家,我向神求問:“神啊,難道這是我祈求兩年的結果嗎?雖然我確實不斷地求你,讓我有機會轉半職,好事奉你,然而,為什麼是現在呢?” 先生自今年一月份失業(編按:本文寫於2008年),一直沒有機會重返職場。近日又得知,下半年無法再從政府得到救濟金;他準備再去進修,學費還需要籌措幾 千元;這次的加勒比海之遊,是去年定下的,花費也不少。況且我們又剛剛付清購房頭款,實在入不敷出。神為什麼要我現在失去全職工作呢? 一條線,還是不相關的兩條線? 2006年末,我專程飛去芝加哥參加“中國福音大會”,會後開始思考事奉和工作的關係——這幾年,我參加網路福音期刊的服事,在中文與英文的矛盾中,在服事和工作的矛盾中掙扎,實在已到了心力交瘁的地步。 同年7月份,我再次參加賓州文化營的進修。營會老師給我們的挑戰是:如何把信仰融入事奉?你的事奉與信仰是合併成了一條線,還是不相關甚至矛盾的兩條線?你瞭解自己的事奉崗位和方向嗎? 這些問題每日敲打著我,讓我思考。有時,像一團亂麻纏在腦中理不清;有時,我的自卑感,控訴我什麼都幹不好、做不精;有時,我甚至想一覺睡過去,不再醒來…… 但漸漸地,聖靈保惠師的光穿透我的肺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的自信漸漸回來,我重新定位自己:無論是死是生,我是屬主的人。他把我放在職場,我就安心工 作,為他作見証;他帶我走全職事奉之路,他就一定會在合適的時候為我開門;他要我倚靠他,而不喜悅我用自己的方式,跑到他的時間表的前面去…… 閃光的句子,接二連三出現在腦海 但神的時間表到底是什麼呢?為什麼偏偏在這時,讓我轉半職?現在全家的經濟責任都在我肩上,先生的情緒、家庭的安寧也繫於我身,還有女兒的學費…… 九年前,全家移民來美,我得到了這份工作。九年來,我學習新技術、建立新系統、培訓學生、輔助教學、管理實驗室……斗轉星移,我與實驗室一同成長,從未打算換工作。為什麼,在我家庭需要穩定時,我要面對找工作的難題? 一天晚飯,我對先生說:“算了吧,我就轉成半職,過一兩年就會好起來。”先生說:“還是找找全職工作吧。醫療保險對我們很重要,收入也高些。”我衝口而出:“這麼多年都是我扛著這個家,我累了!” 放下飯碗,我走出家門,漫步、思考、禱告。 “我成了在埃及的以色列人嗎?”“我對實驗室做出了貢獻,就應該留下來嗎?”“面對出埃及、進曠野的挑戰,我膽怯了嗎?”“我懷疑神應許給我的迦南美地了嗎?”“我不願意找新工作,是自私的嗎?”“我愛先生到底有多深,我能為他捨己嗎?”…… 腳上的拖鞋,磨破了腳趾,我依然無法停步,無法停止思索和禱告。我不知不覺走了一個多小時。 抬頭看天,白雲漸漸染上絢麗的顏色。日落的金輝在天空的畫板上,描摹出無可言狀的美麗景觀。“人算什麼?”“50年之後我在哪裡?”“誰掌管明天?”“最大的是愛!”這些閃光的句子,接二連三在我腦海冒出,心胸豁然開朗。 我確信,若不是神允許,什麼事都不會發生。神給我的,一定是最好的,而不是次好的。 日間氣定神閑,夜裡安穩入眠 我開始找工作、發送簡歷。神用聖經的話語安慰我,讓我日間氣定神閑,夜裡安穩入眠。他說:“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 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約》14:27)“你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在;不要驚惶,因為我是你的神。我必堅固你,我必幫助你,我必用 我公義的右手扶持你。”(《賽》41:10)“你要把你的重擔卸給耶和華,他必撫養你,他永不叫義人動搖。”(《詩》55:22) 一次次,面試的感覺良好,卻沒有下文。一天,我收到電話留言,又收到一封電郵,都來自Rutgers(羅格斯)大學生物化學及微生物系。這個系的系主任,約我面試。 面試的過程很簡單,我準備了五六份分類資料,只等看對方的興趣,再來展示。系主任似乎對我瞭解甚多,手上的簡歷,已圈點了多處。 簡短的談話後,他將我引見給另兩位主管教學的教授和老師,並帶我參觀了整個實驗樓。這是一幢近百年的建築,黃色的燈光讓人感覺古舊而溫馨,重重的木製門也不 像大鐵門那樣冷冰冰。實驗室內,是我30前讀大學時,在生化實驗室見過的瓶瓶罐罐和導管,古老而悠久。然而,就是這個有175年歷史的科系,誕生了鏈霉素 (Streptomycin)等12種抗生素,而提煉出鏈霉素的瓦克斯曼(Selman Waksman),也因此獲得1952年度的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 我得知,這個系在近一年的時間裡,四次公開招聘。很多應徵者是博士。神會把這個位置,賞賜給我這個既無美國學歷、英語又拎不起的人嗎? …
-
親愛的讀者:平安 據一些參與培訓的同工反映,許多華人教會教導信徒只能讀聖經神的話,不要讀其他的書籍——因為那些都是“屬世的”,以至於教會中年輕人在思考的敏銳度上明顯不如社會上同輩的人;各地華人教會的福音佈道工作,也遇到一個瓶頸:如何向80後新生的一代傳福音。 《舉目》雜誌將以這兩個主題,作為明年的重點,歡迎有興趣的讀者來稿,與我們同工。 一、推動“基督徒讀書”運動。 徵稿內容:基督徒為什麼需要讀書?基督徒除了聖經,其他書都不能看嗎?您認為哪些書籍是基督徒一生必讀的?哪些書籍對您的基督徒生活最有幫助,為什麼?您在教會中如何鼓勵基督徒讀書?如何在教會中組織讀書會?等等。 我們也會開闢一個“好書替你讀”(即“書介”)的專欄。歡迎讀者總結一些書籍的重點,與其他人分享書中重要的觀念,開闊自己的視野。 二、如何向80年後出生的人傳福音。 徵稿內容:介紹並分析這一代年輕人的思想特色與世界觀;分享您對這一代人傳福音的經驗、難處與實際的策略,等等。 如果您自己是80年後出生的一代,也歡迎投稿:以自己的体驗,向傳福音的人提供實際的建議;還有您自己傳福音的心得,等等。 這兩個題目將會是我們一整年的重點,歡迎您參與討論。 來稿以4000字以內為宜,截稿日期:2010年7月31日。 其他欄目投稿,請參考“投稿須知”(點擊本社網站首頁“我要投稿”標記)。 來稿請寄: editorial@cefocm.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