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January 2016
-
誠信的主教導我們,面對生活中的不公義,不是憤怒,也不是縮在理想世界中,而是要堅持原則,“倚靠耶和華而行善。住在地上,以祂的信實為糧。”(《詩》73:3)
-
作為一個編輯人,蘇牧師提醒我們首先要問自己,我是誰?我的角色和使命是什麼?他要我們從四方面來思想。
-
《舉目》77期(繁体)在線翻页閱讀 《舉目》77期(简体)在線翻页閱讀
-
過去幾年,每當遇到重大的公共議題,微博、臉書、微信和其他社交媒體,頓時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不同立場的人各自集結,旗幟分明,互相攻擊。
-
《今日基督教》網站在2015年12月28日的一篇文章《需求聖經:2015年有16億人搜尋聖經》(Bible on Demand: What 160million People Searched Scripture for in 2015)(註)中,報導了2015年最熱門的聖經章節,以及多少人完成了一年讀經計劃。
-
你是否不甘心只當個直升機家長、焦躁怒吼的虎媽、讓小孩成為低頭族的宅爸……?當世界教導你用“掌控”、“放任”,甚至“科技”來帶小孩,完全忘記讓耶穌來參與,或只讓耶穌參與表面,你是否渴望有所突破與改變?
-
昨夜醒來後,怎麼都無法入睡。想到白天在教會看到的弟兄姐妹,心裡忍不住很愛他們。他們真實、坦誠,又性格鮮明——有些人表情嚴肅、不苟言笑,有些人呢,成天嘻嘻哈哈,愛說愛笑……他們還有一個共同點:順服耶穌基督,敬畏上帝!
-
無論是否是接受基督信仰,不少知識分子的智慧、美德,都堪稱他人的榜樣。11世紀的安瑟倫,則為知識與信仰的關係提供了最精煉的表達:信仰尋求理解(“faith seeking understanding(fides quaerens intellectum)”。他讓我們明白:因為信,所以才要理解;為了理解,所以才要信;只有信,才能更好理解。
-
2016年1月8日是吉姆∙艾略特,奈特∙塞德(Nate Saint),艾迪∙麥克理(Ed McCully),彼得∙弗來明(Pete Flemming),羅傑∙尤德安(Roger Youderian)五位宣教先鋒殉道60週年。
-
網路發達的今天,紙張閱讀越來越少。前不久,在小組活動時,陳亮弟兄贈我《尋找•蘇慧廉》一書。該書曾入選2013年度十大好書(參“深圳讀書月”與《經濟觀察報》http://www.eeo.com.cn/2014/0210/255916.shtml。編註)。讀後,筆者覺得,這確是近年來少有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