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ar: 2024

  • 在耶穌面前受審(小剛)2024.08.14

    這個官司竟然會令當年的耶路撒冷震動,讓合城的百姓不安;這個官司甚至一度讓保羅將福音在羅馬傳開了。

    閲讀全文…

  • 告別巴黎,迎向洛杉磯 ——兼談《舉目》立場與定位(談 妮)  2024.08.13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4.08.13 談 妮 2024年8月11日,第33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巴黎結束。是日,由著名演員湯姆 • 克魯斯代表,在巴黎奧運會場,接過奧運會旗降落至洛杉磯好萊塢,象徵巴黎奧運的結束與對下一屆奧運會的交棒。 過去兩週,因為《舉目》刊登了《我沒有被冒犯,但我的確不喜歡——巴黎奧運開幕式2024.08.03》、《斷想巴黎奧運開幕式——除了憤怒、抗議和抵制,我們還能作何反思?2024.08.08》兩文,而引發網絡輿論浪潮。由於第三篇《被冒犯了嗎?的確是!但不是為了達芬奇! 2024.08.12》不論在觀點、角度或作者年齡、背景等,都可以成為前兩篇的補足。所以,我們仍然按原定計劃,在北美時間奧運閉幕當天推出,結束此議題,並再寫此文,以回應關注我們的朋友。 《舉目》不是新聞性媒體,不曾也不敢以“華人教會權威媒體”的姿態自居,去“仲裁”具有爭議性的話題。 作為一個約有30年歷史的媒體,《舉目》的自我定位,始終是“一個提供論壇、資訊、交流、報導的深度平臺。建造海內外事奉者,以基督爲中心的世界觀、價值觀和生活方式。” 《舉目》,顧名思義,是“舉目望天”——以赤子之心,仰望、親近、尋求天父的心意。“舉目望田”——以基督的心和眼,觀看福音禾田、透視世態人心、承擔事奉使命。近年來,我們保持初心,更具體的表述,是要“面對當代挑戰,與教會同行,和跟隨基督者一起成長”。 三篇文章刊出後,非常謝謝許多朋友的留言,有正面,也有負面:正面的,給我們肯定;負面的,也激發我們的反省。正如今年五月出版的《舉目》103期,主題就是反思力——藉著反思,保守我們的心(箴4:23),不但“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弗》4:24),而且能常常“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2)。因此,我們要在此特別說明: 1. 《舉目》在真道上,堅持《使徒信經》與宗教改革之後大公教會共同確認的基要信仰。在倫理與生活議題上,如婚姻(包含LGBTQIA+。《創》2:24)、墮胎(《詩》139:16)等,皆堅持聖經的世界觀與價值觀。 2.《舉目》努力在教會歷史的屬靈傳承上回應時代,與教會一起思考,如何在作法上有所突破。只要是基於嚴謹解經的聖經立場,歡迎言之有物的不同意見。《舉目》堅持謙卑面對忠告與批評,但拒絕偏激、自義和出於血氣的言論。 這次前兩篇文章刊登之後,有人表示自己覺得被巴黎奧運冒犯。《舉目》感同身受,充分理解——文章作者有權表達他個人的感受,也歡迎讀者表達不同的感受;上帝必悅納我們這愛主護教的心切。 3. 從這次巴黎奧運的怪像,可以看出這是個失序的時代,我們雖然痛心,但我們有信仰,因此有盼望,有呼召,有使命。既然巴黎奧運已經結束,《舉目》就不再繼續參與這事件的討論。我們呼籲,大家舉目轉向未來——四年後的2028年奧運,將在洛杉磯舉行,這給予住在北美的華人基督徒,一個近距離積極參與、實踐公共神學的機會。 我們更期望,每一位愛主而有宣教心志的基督徒,從牧長到會眾,注目已經有了奧運會旗顔色的Hollywood地標。 從現在到2028年,請為洛杉磯奧運會的宣教契機熱切禱告,並預備在洛杉磯奧運會中,直面必然成為奧運賣點的“好萊塢”文化。請共同舉目望天,擧目望田,用諸般的智慧,讓基督的聖潔和榮耀,在全球奧運會觀衆前彰顯。 《舉目》和[海外校園機構]願與北美衆教會和中西福音機構配搭,面向“宣教洛杉磯2028“這重大的宣教使命。 作者現為《舉目》主編

    閲讀全文…

  • 畢業考試的關鍵一題(呂保羅)2024.08.13

    加利利是門徒與耶穌的家鄉,耶穌在此遊行傳道,行過許多神跡。好幾位門徒在此以捕魚為業,也在這裡蒙耶穌呼召。

    閲讀全文…

  • 望春與望神(受教舌)2024.08.12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牧者恩言專欄2024.08.12 受教舌 讀經:《詩》79 背誦:願被囚之人的歎息達到你面前;願你按你的大能力存留那些將要死的人。(《詩》79:11) 757年,正經歷安史之亂的杜甫,提筆寫下《春望》,抒發了深沉的家國歎息: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而詩人亞薩在《詩篇》79篇抒發的,也是國破家亡的悲歎,跟《春望》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詩人筆下百姓遭遇,更是無比悽惶。從這首詩的字裡行間,我們可以看到: 上帝的產業成了外邦人的產業; 上帝的聖殿被汙穢; 上帝的聖城成了荒堆; 上帝的僕人被殺,屍首竟無人掩埋,被飛鳥啄食; 上帝的聖民屍體也無人掩埋,被野獸吞吃; 上帝的國成為列國笑柄…… 解經者一般認為,這首詩是在講述以色列人被擄巴比倫的慘痛經歷。當時正做囚徒的亞薩,所以才禱告說:“願被囚之人的歎息達到你面前;願你按你的大能力存留那些將要死的人。”(《詩》79:11) 然而,哪怕落到極其卑微地步,他也沒像杜甫在《春望》一詩中,那樣一悲到底,反倒大聲呼救,坦誠心願:“主啊,願你將我們鄰邦所羞辱你的羞辱,加七倍歸到他們身上。這樣,你的民,你草場的羊,要稱謝你,直到永遠;要述說讚美你的話,直到萬代。”(《詩》79:12-13) 詩人從悲涼到盼望,扭轉的關鍵是什麼?難道是出於他狹隘的民族主義情懷,展望上帝最終會詛咒侵略者嗎?當然不是。詩人渴求的不是報復,而是交托,畢竟上帝才是公義的大法官。他的盼望,在於這位大法官開恩:不再是法官,而是轉以父親的臉面對待他們。 如此,亞薩才能不在殘破的城池中,望春歎息,而是在廢墟的荒涼中,望神祈禱!這才是他的底氣和盼望之所在。如果痛苦是因悖逆上帝而受到的管教,如果人生是因受苦學順服入完全的旅程,那麼,不管水火,豈不都有盼望在前嗎?畢竟,這一位信實的主,昨天在掌管,今天在掌管,明天仍在掌管。 我是否正經歷怎樣的痛苦呢?《詩篇》79篇告訴我們,從痛苦到喜樂轉變的關鍵在於仰望上帝。 默想:我們這個民族有太多骨子裡揮之不去的惆悵與悲涼,非仰望那位賜盼望上帝不能疏解。 禱告:天父,求你憐憫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因為以耶和華為上帝的那國、那族是有福的。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 歡迎您上網  behold.oc.org  閱讀更多好文。《OC舉目》面對當代挑戰,與教會同行,和跟隨基督的您一起成長。

    閲讀全文…

  • 被冒犯了嗎?的確是!但不是為了達芬奇!(黃雅格)2024.08.12

    筆者承認,從視頻重播看爭議部份, 的確令人超級反感:不是因為達芬奇的壁畫,而是其所表達極端淫亂放縱的意識形態!

    閲讀全文…

  • 哈爾濱地鐵“自信男”事件的迴響(佳明)2024.08.10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4.08.10 佳明 掐頭去尾的視頻 2024年5月,有一個視頻瘋傳網路,成為熱點新聞——在哈爾濱的地鐵上,一位阿姨,向另一位阿姨傳福音。邊上一個年輕人聽到了,喋喋不休地懟她。車廂裡,眾人連聲附和,紛紛拍手稱快。 這段掐頭去尾、剪接過的視頻,將那位粗魯懟人的大學生,渲染成一位挺身而出、以理智和勇氣捍衛了文化自信的大英雄。央視網等各大官媒平臺紛紛轉載,並配以大標題——《阿姨在地鐵上鼓吹外國信仰,大學生慷慨陳詞有理有據進行反駁》,似乎是要抓住機會,狠狠羞辱信基督教的人。 病態網路狂歡 這個事件,在基督徒群體裡,自然也引起迴響。無論是網上的,還是我周圍的基督徒,看完視頻後,都黯然神傷,感受到對基督信仰和道德的踐踏。大家心裡彷彿有燒著的火,含忍不住,又如鯁在喉,有無數反駁的話,想一吐為快…… 可以說,那位地鐵“自信男”,成功地激起了基督徒的憤怒,包括我在內。直至今日,我的心情依舊不能平復! 有人稱此次事件是“文化自信”之爭。但我認為,這就是一場赤裸裸的網路暴力。大學生的行為,並沒有國人所以為的那麼高尚。那被別有用心之人剪輯出來的視頻,不過是用來刺激國人骨子裡的“文化自卑”,挑動人心中狂熱的愛國主義情緒,從而博取關注、賺取流量。 視頻下方的評論區,已經證明瞭這一點——有太多不明事情原委的愛國線民,迫不及待地加入“啦啦隊”,為“自信男”歡呼喝彩。他們留下7萬多條留言,幾乎是一邊倒地誇他有文化、有知識,少年強則國強等。而與此同時,那位不知名的阿姨,成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大家竭盡所能地譏諷阿姨沒文化、沒知識,被外國文化洗腦。 這是一場屬於國人的病態網路狂歡。一群盲目排外、一味沉浸在狂熱的愛國主義裡的人,以打擊一位阿姨的信仰為樂,並以此來彰顯自己可憐的自信心。他們內心對人沒有絲毫尊重,無腦地加入這場病態的狂歡中。 猶記新冠疫情期間,美國總統夫婦確診新冠的消息傳出,立即引發了國內網路的狂歡。短短幾個小時內,央視新聞的微博下,數十萬人為此消息點贊。被贊最多的回復是“希望人出事”、“國慶獻禮”、“恭喜奪冠”、“眾望所歸”、“新冠找到真愛”等。每一條幾乎都有數萬的點贊。人們總算在令人心生恐懼的災難裡,找到了樂子。他們笑得很開心。只是這種笑,令人毛骨悚然! 我心中傷感。我既憤慨於自己的同胞竟如此冷血、愚昧、無知、自私,但我又為他們擔憂,因為他們並不認識上帝。每當想到最終的結局,我總是為他們捏一把冷汗。 基督徒的兩種反應 再說回那位哈爾濱地鐵的“自信男”吧。實話實說,我真的很難按照聖經的教導去愛他。甚至有一段時間,我覺得他面目可憎! 我想,之所以如此,或許是因為他冒犯了我的信仰,踩踏了我紅線。然而痛定思痛,我要追問:按照聖經的教導,基督徒究竟該如何對待他? 我留意到,基督徒對地鐵阿姨的聲援,可分為兩種風格。一種是提槍上陣、急不可耐地捲入一場針鋒相對的辯論中,對“自信男”的論點,一一反駁,令很多基督徒看完後直呼痛快! 另一種則不同。他們一方面同情阿姨的遭遇,紛紛出言安慰。另一方面,他們效法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禱告,“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23:34),對大學生心生憐憫。 怒從心頭起 對於這兩種回應方式,不知道讀者您支持哪一種?究竟是該溫和,還是應激烈?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哪一種方式更可取,其實涉及護教這一議題。 20世紀,一些護教者被視為聖戰烈士——手拿真理的寶劍,憑著如山的鐵證,為自己的信仰做出辯護。他們言辭激烈、態度強硬。許多人進入近乎癲狂的狀態,情詞迫切向對方傳講福音;卻在情緒上頭後,一心只想駁倒對方,早已忘記自己最初的目的。不經意間,就“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面紅耳赤,面目猙獰! 其實,這種視對方為自己敵人的護教思維,只會把護教的方向,推向一成不變的宗教辯論,甚至是演變成敵我雙方的戰爭。可以料想,最終的結果一定是不歡而散,雙方都沒有得到益處。 以溫柔、敬畏的心 近些年,有人開始對這種護教方式有所反思。有一本書,引起了我的注意——《溫柔護教學:溫柔護教的人有福了!》。 “溫柔”與“護教”,原本是兩股不易糅合的繩子,卻被作者魏樂德擰在一起,使力量加倍,為21世紀的基督徒打開了新的護教視野。 可以用一節經文,來總結這本書的核心思想:“只要心裡尊主基督為聖。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3:15)正如作者所說,如今護教學所缺失的,是用溫和、親切的態度,來面對甚至是歡迎那些懷疑性的問題(註1)。 作者很有洞察力。他敏感於時代的變化與需求,留意到今日護教學所面臨的困境,給出了自己的見解。這對現今的基督徒,是大有幫助的!因此,有評語說此書“是21世紀基督徒應該人手一本的護教手冊”,並不是謬贊。 作者強調,要用活出來的生命護教。這讓人眼前一亮!作者指出,藉著一個人的生命,活出上帝國度的樣式,將是終極的護教方式。擁有一套很棒的抽象思想和論點,可能非常重要,然而,我們更需要通過自己的禱告和話語,成為能夠實現天國各樣事物的人(註2)。 一個人聲稱自己擁有真理,別人就會聽他的嗎?不一定! 許多時候,基督徒可以在道理上駁倒對方,卻無法讓對方內心信服。正如作者所說,護教絕對不是用理智來占上風,不是貶低他人,更不是以為可以在沒有上帝的恩典下,就能拯救別人。我們要以溫柔和敬畏的心,與聖靈同工。我們要把理性的能力獻給聖靈,相信上帝會善用我們的能力和言語,在聖靈的教導下,幫助心中有難處的人,移去他懷疑的重擔(註3)。 不可以暴制暴 究竟是用溫和還是激烈的方式護教,我試著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兩個詞雖然看起來是彼此對立、衝突的,但實際上,它們是互補的關係。溫柔是出於愛,是用一種柔和、謙卑的態度,軟化人心,為福音事工預先營造一種和諧的氛圍。然而,離開真理的愛是不合宜的。為真理竭力爭辯,是在信仰底線上決不妥協的態度。如果溫柔的背後是犧牲部分真理,那麼,這種溫柔引人誤入歧途,是福音的敵人!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來看待以上兩種回應:一方面,因受限於國情,基督徒和這個時代爭辯,是很難吵贏的。只是,越是黑暗的時代,越需要有屬靈的戰士為真理發聲——雖然聲音尖銳,卻啟發大眾思考。 另一方面,若只是停留在氣頭上的口嗨階段,這種缺乏愛心的護教討論,往往變成爭論,既不造就人,也不榮耀上帝。畢竟以暴制暴,只會製造更多的爭端。然而從上帝而來的愛,卻能軟化人心、化解仇恨。 正如該書作者所期盼的:我們必須幫助更多人,以超越傳統的方式來完成護教工作,不再把護教視為只是對預先假定的反對意見,給出回應和爭辯。反之,要採取教學相長的姿態,帶著溝通的意願,一起進行研究,為要得到真正的知識(註4)。 畢竟,天父不是讓基督徒來破壞關係,而是活出上帝的生命。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忍氣吞聲,只是我們可以換一種更溫和的表達方式。 北風與太陽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北風與太陽》,對基督徒護教很有啟發作用——北風與太陽打賭,看誰能脫下路人身上的大衣。北風使出渾身解數,呼號咆哮、吹向路人,試圖吹掉他身上的大衣……可是路人把大衣抓得更緊了。輪到了太陽,它只是露出溫暖的笑容,將柔和的日光照在路人身上。不一會兒,路人就主動地把外套脫下來了。 因此,我想提醒自己,也提醒因哈爾濱地鐵“自信男”事件而憤怒的主內家人:請不要對那位大學生心生怨恨,更不要在憤怒中將他拒之福音門外。畢竟,誰沒有年少輕狂的時候?誰沒有無知犯錯的時候?甚至使徒保羅,在歸主前也嚴厲逼迫過基督徒。 要知道,那個年輕人並不是我們的敵人。他對信仰狹隘的認知,以及在上帝面前的狂傲,只是顯示出他格外需要福音而已。 最後,我還想對那位阿姨說:請不要灰心喪膽!在主流媒體所謂的“政治正確”一邊倒支持那位小夥子的時候,你看起來落單、弱勢,但其實並不孤單,因為天父上帝會親自安慰你受傷的心靈。還有許多來自遠方基督徒的暖心問候,給你加添前進的力量與勇氣。 最重要的,你知道你所信的,是真實的! 註: 1. 魏樂德,《溫柔護教學:溫柔護教的⼈有福了!》,應仁祥譯(新北:校園書房,2019),2。 2. 170。 3. 63。 4. 204。 作者來自中國,90後,在教會主要負責青少年事工,也在主日講道。

    閲讀全文…

  • 信仰中興卻並未改變最終衰敗 ——我們能學到什麼?(辛立)2024.08.10

    我們可以思考以下問題:為什麼猶大國已經開始拆毀偶像,回歸真神,而上帝藉著先知所釋放的資訊,卻仍然是拆毀、審判、降災禍,而不是賜福、降下赦免之恩?

    閲讀全文…

  • 培養屬靈習慣(蘇文峰)2024.08.09

    我認為在這世風日下的時代,教會和家庭中的下一代,特別需要養成七種屬靈的習慣

    閲讀全文…

  • 主所愛的那門徒(許萬常)2024.08.08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牧者恩言專欄2024.08.08 許萬常 主耶穌揀選了12個使徒,跟隨他3年。可以看出,這12個使徒就像是他的小孩,每一人他都愛。 然而,在通通都愛之間,是否有偏愛存在? 或許吧,從人的角度來看,12個人平均分配主的愛,很難做到不偏不倚的均等,或多或少,門徒與主之間,愛的收授總會有些差異之處。 的確,“主所愛的那門徒”只有一個人,在即將離世之前,祂只把親愛的母親托給一個門徒照顧。(參《約》19:26-27)當然地,也有這種可能性,當時,在十字架的陰影下,只有一個使徒還在場,還在愛。因為,愛是不離開。 使徒約翰之所以被偏愛是因為他愛主比別人更深。 在12個使徒當中,或有人覺得主耶穌並不愛猶大。這是錯誤的想法,主對他的愛時常都在,問題在於,猶大不再愛主;主對他的愛永不改變,但是,猶大對主的愛改變了。 因著這個緣故,主問彼得一個關鍵的問題: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約》21:15)這是主耶穌給彼得一個重申愛主的機會。 我有3個兒子,本質上,我對他們的愛絕對是平均分配,絕對沒有多寡之分;然而,在實際上,愛的往來是根據他們對我愛的表現而定。也許父子之間,愛的重度一般,但是親密度不同。 愛之所以感覺疏遠,是因著缺乏愛的表現。 有時候,我們們覺得跟主的關係疏離,主因一般是我們對主的愛出了問題;我們感到主不愛我們了,事實上是我們不愛主了。 主對人的愛永不改變,改變的是我們自己;這一生,我們若想要被主偏愛,就要愛主多一點。其實,“主所愛的那門徒”是使徒約翰的自稱。 這是一個愛主的聲明:我們也可以自稱是主所愛的那門徒。 歡迎您上網  behold.oc.org  閱讀更多好文。《OC舉目》面對當代挑戰,與教會同行,和跟隨基督的您一起成長。

    閲讀全文…

  • 斷想巴黎奧運開幕式——除了憤怒、抗議和抵制,我們還能作何反思?(龍降恩)2024.08.08

    值得反思的是,我們是否在咒詛黑暗時堅定有力,但是在“點燃蠟燭”,尤其是要為主燃燒自己時,卻往往顯得軟弱無能?

    閲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