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成式AI對基督教教育和牧者關懷有何影響?(王道維)2023.06.22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3.06.22

王道維

 

【編按】作者在舉目上發表《道可道,非神道?——從基督信仰看能言善道的ChatGPT》一文後,根據讀者回應,整理出7個常見的、與此主題相關之開放性問題(編註)作為回答。由於文章較長,所以本刊將原文7個問與答,分別加上標題成為7篇獨立短文依次刊出,以方便讀者閱讀、討論或回應。

 

Q6: 這類生成式AI對教會或神學院中信仰教育的影響是什麼?牧者關懷信徒的生命,如何可以搭配而更為深入與差異化?

 A6關於生成式AI對教育的影響,筆者曾為文提醒(註15)。

 

虛擬知識

影響最大的,可能不是評量學習的方式改變,而是來自於“虛擬知識”的出現,讓傳統知識的產生、傳遞與學習都被解構,進入所謂的“後知識時代”。

更具體地說,傳統上由研究者、教育者、學習者這樣直線知識傳播的路徑,被攤平了,使得這三種身分的人都可以在AI所產生的虛擬知識內,用更快速有效的方式來溝通、傳遞各種領域的學問。

虛擬知識的特性,除了是“尚未驗證為可靠”的知識內容以外,另一個就是與使用者的提問緊密關聯(這也是這類AI的訓練方式所造成的),因此可以建構成一個有差異化與個人化的學習工具。

這並不是說,傳統實體的知識傳遞將會被取代,特別是那些需要人與人直接接觸或實作操作的學習方式。但是不可否認的,虛擬知識會造成各種教育上的挑戰或契機,不論是一般的信徒培育或神學教育。

 

把握時機超前部署

簡而言之,由於基督信仰並非只是強調知識面的灌輸,還包含許多實務或實作層面的參與(特別是牧養關懷或靈修操練),所以在信仰教育上的確不會像一般高校教育那樣,立即受到嚴重的衝擊。但是在未來,影響必然會持續發酵和增加。

教會或神學教育單位,若能把握這段醞釀時期即時面對,調整態度,積極面對AI應用在基督教教育的種種可能與問題,幫助信徒或神學生學習如何作虛擬整合的預備,即使未來在一般教育與其他方面還會有許多新發展,但至少教會還是可以有足夠的空間來提供切實落地又眼光超越的部署。

 

關懷與屬靈陪伴

至於問題的另一方面,生成式AI對信徒關懷與屬靈陪伴會有何影響?如何能在AI時代更為深入?問題的確是更複雜。

因為關懷牧養絕大多數是透過實體互動來完成,表面上的確不太容易受到這波AI的發展直接衝擊。但是間接的影響還是會有的,而且因為變得更隱晦而導致更容易疏漏。筆者目前認為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影響,分別是“社會環境”、“關懷方式”與“生命深度”:

         1. 社會環境

“社會環境”是指當AI進入各層面的商業化應用後,過往許多白領甚至藍領工作都會受到衝擊,而無法積極轉型的企業或個人將快速面臨被取代的挑戰。許多基督徒的工作機會勢必也會受到影響,這些都不是用信仰的口號可以解決的,需要牧者將心比心地同理。

當然,牧者也因此可能有聚會人數減少,因而奉獻減少的壓力,只能更孤單的仰望上主的供應。與此相關的牧者諮商、牧者心靈關懷或相關的神學思辯,都是需要我們實質地面對,而非僅用屬靈口號宣告後,就拍拍屁股離開。

         2. 關懷方式

其次,從“關懷方式”來說,AI時代會有更多藉由類似ChatGPT所生成的虛擬文字或影像,來成為社會大眾的交流方式,就如同我們現在許多用電郵或社交媒體來溝通的情形。

這些科技產品都是將人與人之間實際的溝通更為虛擬化與內容更實用化,降低人性需要的溫度。許多牧者也因此誤以為基督徒或大眾,會就此更喜歡實體接觸,更愛參加實體聚會。但恐怕這只是一廂情願的期待(從年輕世代的流失以及疫情後人數的回流,就可以知道)。

雖然大家都知道科技產品使我們少了實體的接觸,也都希望能有所改善,不希望停留在膚淺表面的形式,但是疫情時期的線上聚會,讓許多人瞭解到,聚會本身如果在內容或形式上,沒有辦法達到真實的交流,那麼膚淺的奮興或表面的問候,即使沒有實體聚會也無妨。如此,未來也更容易為各類AI所模擬取代。

         3. 生命深度

AI在“社會環境”與“關懷方式”的影響,連結到“生命深度”的問題。

在西方或台灣地區,大部分基督徒,特別是在城市中的基督徒多是屬於該社會的中產階級,有著相對穩定與單純的生活環境。所以我們會發現,教會中最熟悉的禱告,不外乎身體健康、家庭和樂、工作成功、考試順利等等,以個人福祉為中心的內容。

但是由前面兩點可以看出,科技的發展與AI的出現,讓這些表面的平安順利受到震動,讓人們發現內在生命真正渴望也需要深度得到的,遠遠不是臺上所喊著的“讚美”或“幸福”等淺薄口號,所能滿足的。

依照目前AI發展的速度,很快就會整合各種文字、語音、影像或其他媒體,進入我們的生活,逼使我們脫下過往膚淺的表面關懷。教會在牧養上,只有長時間經營個人關係,才能真正地觸動被關懷者的內心。

只有面對後現代社會中個人的孤獨或關係的破碎,直接與社會中的邊緣族群(如破碎家庭、偏鄉弱勢、新住民家庭、性少數族群等)同在,才能越過AI可以模擬的聚會形式,接觸到底層的生命樣貌,聆聽到彼此內在真實的聲音,以及上帝輕柔的呼喚。

 

15:

見註5. 王道維,《迎接“後知識時代”的來臨—從生成式AI的虛擬知識談起》,風傳媒(3/31/2023),引用網址:https://www.storm.mg/article/4766772?mode=whole。後來補充修改的版本可參考作者的部落格原文: https://blog.udn.com/dawweiwang/178728006

 

編註:

作者整理出7個常見關於“ChatGPT與基督信仰”的問題如下:

Q1:對比機器人和人工智慧,人類的超越性體現在哪些方面?人類有可能與AI產生情感關係或位格上的交流嗎?

Q2:基督徒可以在哪些方面使用AI幫助我們的信仰與服事?我們與上帝的關係會因為使用AI而被取代嗎?  

Q3: 如何更好利用ChatGPT得到所需要的屬靈知識而避免可能的錯誤?若有錯誤,又要如何辨別?應用於牧者講章預備或主日學教育有何需要注意的地方?  

Q4:若應用ChatGPT在查經、靈修或教義研討上,如果發現與牧者的教導不合該如何處理?   

Q5: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是否有可能開發基督教信仰的大型語言模型?或是如何植入AI關於基督教的價值觀念?

Q6: 這類生成式AI對教會或神學院中信仰教育的影響是什麼?牧者關懷信徒的生命,如何可以搭配而更為深入與差異化?   

Q7:神學教育或神學研究對AI的發展可以投入哪些方面的關注?  

 

作者現於台灣清華大學任物理系教授、諮商中心主任與人文社會AI應用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本文原刊於作者的部落格,經作者同意後修改發表。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