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中使徒 ——楊格非(魏外揚)
楊格非,為區域路線的代表。因 為他在華五十七年中,除了開頭五、六年在上海外,以後的歲月都立足于武漢,專心耕耘這個區域的福音禾場。同時對于鄰近的省份,像人口眾多的四川,以及最為 排外的湖南,也多次多方前往,嘗試打開福音的通路。由于他來到華中的時間最早,駐留的時間很長,帶來的影響非常之大,因此被稱為“華中的使徒”。遺憾的是有關他的中文著述極少,希望透過這篇略傳,我們對他能有較多的認識。 阅读全文
-
對牧笛及李台鶯有關“聖經輔導”文章之回應(陳濟民)
聖經有心理輔導學嗎?我們若注意這學科的發展史,就會知道問這問題是犯了時代倒置的毛病。它的基本錯誤,正如我們問:“聖經有電視機或手機嗎?”一樣。這些都是聖經時代還沒有存在的事物。 阅读全文
-
抑鬱是心靈問題?是身体疾病?(張逸萍)
最近流行雜誌報導,佛洛伊德派心理分析已經落伍,現在的醫生都放棄以“不健全家庭傷害”為心理疾病的解釋,新的趨勢是以遺傳和生理解釋人的行為。所以教會內,也開始有人鼓勵基督徒服用藥物。最近看見一篇文章──徐理強醫師的〈基督徒可能患抑鬱症嗎?〉(《舉目》2005年3月,p.18-19),正是典型的代表作。 阅读全文
-
靈性成熟與心理健康是兩回事──回應〈抑鬱是心靈問題?是身体疾病?〉(徐理強)
靈性成熟和心理健康是兩回事。很多非基督徒心理上非常健康,很多靈性成熟的信徒卻患上抑鬱症,如司布真,馬 丁.路德,以及Fuller神學院第一任的校長Edward J Carnell。所以,信徒在抑鬱中還是可以榮耀神的。我們所傳講的,不是“成功福音”、“健康福音”、“財富福音”。聖經輔導主要是叫人靈性成熟,未必是身心健康 阅读全文
-
教會與我(劉傳章)
有一次筆者被一間教會邀請,在慶祝該教會週年時領培靈會。所講的主題是“基督、教會與我”。第二個晚上,國語部的牧師在會後,因沒有看到說普通話的人來參加聚會,就告訴我,昨天聽了我講“教會與我”,就有人對他說,講神嘛,他們還有興趣,講教會,他們沒有興趣,所以不來聽了。這就好像六十年代美國的嬉皮時代,那時人說,基督我要,教會我不要。持這種心態的人,其實是把基督與教會分割了。 阅读全文
-
信徒退出事奉的問題(雨亭)
有位弟兄信主之前,已積極參與教會活動;信主後,更是教會重點栽培的“明日之星”,組織並帶領各種聚會。然而,一兩年之後,他卻沉寂下來,提起事奉就心驚膽跳,甚至變成一個不冷不熱的基督徒。 阅读全文
-
服事不是請客吃飯(新民)
為什麼教會裡常常有少數人服事多數人的現象?除了人天然的惰性,不願服事人,只 願被服事外,或許還因為尚未見過有感染力度的服事的美好經歷,或周遭缺乏人人服事人、人人被服事的風氣,或者因為前面的老同工沒有刻意去提攜、鼓勵、帶領新同工。但重要的原因之一,恐怕是因為對有關服事的聖經真理認識不夠。 阅读全文
-
變核心為全体(戴維)
另一方面,大多數信徒卻比較被動,往往並不清楚、也沒有多少時間,過問教會的異象、動態與計畫。多數只是在崇拜時來教會,匆匆一行。既然沒有投入教會,大概也談不上“委身”──我們所談的“委身”,不但有“忠實于”,也包括“認可、參與、憂其憂、樂其樂”之意,就是說把這件事當自己的事──但實際上,我們看到的是少數人在教會中很忙碌,大多人則像過客。 阅读全文
-
完美主義的陰影(滕勝毅)
我們的文化、環境和傳統,總是在告訴我們,不管想獲得什麼,總要不斷地努力去爭取才行。久而久之,我們在下意識裡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式,那就是,要努力去夠得上,要爭取配得上──即便是對愛,也要用好表現、好行為才能獲得。 阅读全文
-
小小民的困惑(小小民)
我也聽到很多牧師講道或談話中表示,要為布希禱告,支持伊拉克戰爭,反恐戰爭。理由是,因為巴比倫重建的預言將實現,因為基督徒可以進入回教核心地區傳福音,因為回教邪惡,因為布希是個基督徒,每天讀經、禱告。 阅读全文
-
宣教札記之十二: 動心與動手(末雁)
一進去,正趕上要把屍体從病床上搬到運屍車上,有人抱頭,我就幫著抬腳,然後送到停屍房。等到死人、活人都安頓好以後,我突然害怕起來。不是因為停屍房的寒氣,也不是因為第一次觸摸沒有氣息的人,而是我意識到我的心跟死了的人一樣,又冷又靜。 阅读全文
-
蠻荒白媽 ——史萊舍(Mary Slessor,1848-1915)(魏外揚)
其實,李文斯敦是史萊舍心目中的英雄,也是激發她獻身非洲的一大原因,因此當我們在講述史萊舍的生平時,並沒有忘記那位不斷在非洲為後人開路的李文斯敦。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