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習慣出入的門關閉了(周傳初)2022.04.13
這個門就是手機上的各種媒體工具,包括臉書,Instagram,Line,微信,和許多五花八門的軟體。 阅读全文
-
不再恐懼虧損——從《利未記》27章談奉獻意義(劉加恩)2022.03.23
這似乎說明了,在上帝的眼中,奉獻其實成為一種特許的願,是出於人內心自動自發的:是人認識了上帝的恩典、上帝的榮耀、上帝的旨意,於是心裡被激動,願意把自己歸給上帝。 阅读全文
-
半圓的彩虹——糟心2021之後(夏娃)2022.02.11
如果我是馬利亞,要是耶穌沒讓拉撒路復活,我可以理解,可能本來就沒存著這種指望。但要是知道耶穌有讓拉撒路不死的能耐,卻讓我經歷失去親人的肝腸寸斷,在得回弟弟的同時,我會不會在心裡對耶穌留有一絲苦澀? 阅读全文
-
這個聖誕節,試試看“躺平”一下?(賽啞)2021.12.22
筆者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否定教會舉辦的聖誕活動,只是希望我們來深刻地反思:我們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情?是罪疚感、責任感,還是怕脫離傳統而不安,覺得這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我們的安全感到底建立在什麼之上? 阅读全文
-
星光小夜曲(盧潔香)2021.12.21
星光下,孩子們早已經圍成一圈,就著月色玩起了搶凳子的遊戲。在少年人的世界裡,懶洋洋的夜正是他們盡情發揮的平台,歡樂的追逐聲在寂靜的野地格外響亮,如同煙火在夜空中綻放。 阅读全文
-
當教會“行話”盛行時:“道成肉身”的省思(周傳初)2021.12.17
其實,不少“慣用語”的產生,是早期宣教士和教會領袖的中文翻譯不慎,一些口語往往被初信主的人模仿,之後代代相傳,習以為常,成了華人教會的特殊用語 阅读全文
-
中國宣教史的榜樣和教訓(4之4)——從自立到開展(1901-1949年)(蘇文峰)2021.10.22
1901-1949年之間,中國教會處於風雲巨變的時局中,最嚴重的挑戰來自學界。許多人質問:新中國還需要宗教嗎?科學與宗教可以並存嗎?基督教與帝國主義是否掛鉤? 阅读全文
-
邊疆之愛的來華宣教士——楊宓貴靈(魏外揚)2021.10.22
臥病的兩年中,她的肉體雖然痛苦,靈命卻健壯,文思也最豐沛。她奮力寫作,將自己的信仰歷程與宣教經驗,坦誠地與人分享。單是在1956年,她就寫完3本書,質量俱佳。她一生總共寫了8本書,其中最具自傳性的《尋》與《我成了一台戲》,早就有中譯本,感動過無數的讀者。 阅读全文
-
中國宣教史的榜樣和教訓(4之3)——戴德生和李提摩太的宣教路線(蘇文峰)2021.10.21
戴德生所代表的宣教路線和李提摩太所代表的路線,各有其優點和限制。這兩種宣教路線,都屬改造的策略。兩者必須相輔相成,各教會和各個宣教團體各按神所賜負擔和專長,彼此配搭合作,並互相尊重。 阅读全文
-
由上而下的來華宣教士——丁韙良(魏外揚)2021.10.21
本文原刊於《舉目》14期 魏外揚 19世紀及20世紀初年出版的宣教史冊上,保留了一些極為珍貴的老照片,其中我最喜愛的,就是一張3位老人的合影。拍攝日期是1905年4月底,地點在漢口。相片中的3位老人,中間站立的是楊格非(Griffith John,1831-1912),左邊坐的是丁韙良(William A. P. Martin,1827-1916),右邊坐的是戴德生(Hudson Taylor,1832-1905)。這時候他們3位的年齡加起來是225歲,丁韙良最長(78),楊格非其次(74),戴德生殿後(73)。不料1個多月後,戴德生在長沙去世,反倒是在後的在前了。 我喜愛這張照片的原因,除了緬懷宣教先賢之外,也因為這3位資深的來華宣教士,正好代表3種不同的宣教路線與典範,值得我們學習與省思。丁韙良年紀最長、來華最早、在華也最久。 一、寧波10年 丁韙良是美國長老會一位牧師的兒子,大學與神學院畢業後,帶著新婚夫人來到中國。寧波是美國長老會在中國的第一個傳教區,由麥嘉締醫師(Dr. Divie B. McCartee)在1844年所建立。1850年丁韙良夫婦來此時,已粗具規模,不但有教堂,還有學校與印刷設備。 丁韙良學習語言的能力很強,很快就學會寧波話,而且可以用流利的寧波話講道。聽眾對他的講道,反應熱烈,常在離去時發出“聽道比看戲還有趣”的讚嘆。後來他將講稿匯 集而成《天道溯源》一書,廣受歡迎,從1854至1912年,該書以中文、日文和韓文,印行了30餘版。在1907年“廣學會”舉辦的一次投票評選活動中,《天道溯源》被選為最佳中文著作。 寧波時期最令丁韙良難過的事,或許就是與資深同工麥嘉締之間,因年齡、性格及宣教策略上的歧異,無法同心配搭。例如,丁韙良十分看重以拼音方式書寫寧波話,麥嘉締則認為此事無關緊要;對于要求受洗者的考核,丁韙良較寬鬆,麥嘉締極嚴格;丁韙良主張重用本地信徒為助手,麥嘉締對此則頗感疑慮;又如,對于God一字的中文譯法,丁韙良主張用“神”字,麥嘉締則主張用“上帝”。 這場來華宣教史上,爭辯多年而最終無法統一的論戰,也在寧波同一個差會的弟兄中造成隔閡。還有,對于太平天國的興起,丁韙良寄以厚望,並曾私下前往訪問,但中途遇到阻礙而折返。麥嘉締與太平天國雖也有接觸,但持保留態度。 凡事起頭難,宣教事工尤其如此。美國長老會在寧波最初20年的努力,先後參與的男女宣教士共計24人,結果受洗的中國成年信徒,正好也是24位,進展緩慢可以想見。而在教會墓園中,宣教士及其子女的墓碑,卻一塊塊豎立起來。 雖有這些遺憾,寧波10年對丁韙良而言,仍然是充滿祝福與值得回憶的經歷。雖然後來他住在北方的時間比南方長得多,但在晚年所寫的回憶錄中,他花在回憶南方時期的篇幅,竟與北方時期不相上下,可見他多麼珍惜這最初的10年。不過在此同時,他也看見中國的需要,不僅在於領受基督信仰,也在於培養一種新的世界觀,而介紹國際公法、科學新知,以及投身教育工作,就成為他此後努力的方向。 二、譯介國際公法及西學 丁韙良首次參與的外交工作,就是擔任美國使團的翻譯人員,參與簽訂英法聯軍之役後的天津條約。中美天津條約第29條,所謂的宗教容忍條款,就是丁韙良與衛三畏(S. Wells Williams)兩位宣教士,悉心斟酌字句下的結果。 英法聯軍之役後,丁韙良開始翻譯國際公法為中文,他選用惠頓(Henry Wheaton)的原著,是當時最新和最通用的國際法名著。惠頓是美國著名律師,後來被派往歐洲擔任外交官達20年,回國後任哈佛大學國際法教授。 《萬國公法》譯出後,丁韙良透過美國駐華外交官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引介,將其上呈清廷。恰巧1864年,普魯士在中國領海內,截獲丹麥商船,發生爭執,總理衙門援引《萬國公法》中有關則例,據理力爭,終使普魯士將所截獲船隻移交中國。於是總理衙門資助大量刊印,頒發各省督撫官員備用。 除翻譯最新的西文著作外,丁韙良也到中國古籍中,挖掘類似國際法運作的事例,編成英文的《中國古世公法論略》(International Law in Ancient China),由汪鳳藻譯為中文。 丁韙良在華66年,好學不倦,著述不輟,除國際法外,也廣泛地介紹各類西學。例如《格物入門》,由丁韙良自著,而非翻譯,共分為7卷。卷一為水學,卷二為氣學,卷三為火學,卷四為電學,卷五、卷六為力學,卷七為格物測算。該書出版後,受到士大夫的欣賞,並很快傳入日本。 又如《西學考略》,是丁韙良應總理衙門之請,趁回美國述職之便,遊歷英、法、德、義等七國,觀摩教育制度,考察科技新知,以供中國參考。該書分為2卷,上卷為丁韙良遊歷各國的散記,向中國人介紹西方社會的全貌,包括自然風光、名勝古蹟、文化生活、科技進步、經濟發展、教育狀況和國際關係等,堪稱一部袖珍百科全書,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他在介紹愛迪生發明多項電器後,特別提到西方國家的專利制度,是對發明者的保障和獎勵。“國家設有專利,每創一器准照獨售,不惟在本國得享其利,在他國亦得請照,故格致家既著令名,往往可以致富,蓋國家護庇而鼓舞之也。”這段話也許是專利制度首度在中國提及,格外值得注意。 下卷分兩部分,第一部分介紹西學的歷史,從古希臘學術講起,一直到達爾文的進化論,包括哲學、數學、物理學、天文學、化學、動植物學。第二部分關於西方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 三、掌教同文館與京師大學堂 1863年丁韙良正式進駐北京,希望從中國的首都,從中國社會的頂層,展開由上而下的宣教事業。之後不久,就在英籍總稅務司赫德(Robert Hart)的大力贊助下,設立了一所名為“崇實館”的學校,該校綿延至今,就是北京市第21中學。 但這所學校當時未能獲得差會的重視,無論是要求增派師資,或在校內附設小型博物館的計劃,雖經丁韙良再三提出,均如石沉大海,毫無回音。然而,這所當時看似經營失敗的學校,卻在將近100年後,對差會提供莫大的回饋。在1997年出版的《美國長老教會在華宣教史》上,記下這樣一段動人的故事: 在1950年代之初,差會收到1張100萬美元的支票,寄發者是一位匿名的中國人。他自稱是北京崇實館的畢業生,該校由丁韙良在1864年設立。他為所接受的教育感恩,因為使他得以從事進出口貿易,並因而致富。他發覺宣教士們將黃金歲月付諸異鄉,往往落得退休後無處棲息。于是差會用這筆奉獻為退休的宣教士建屋,就是座落在加州Duarte的Westminster Gardens(308-309頁)。 丁韙良對中國近代教育事業的最大貢獻,應是先後出任同文館與京師大學堂,這兩所國立教育機構的總教習。 同文館成立於1862年,最初只是清廷為因應外交需要,訓練翻譯人員的機構,後來逐漸提升目標,成為培育國家人才的基地。僅就清末民初的外交舞台觀之,同文館的畢業生中,擔任出使大臣或駐外公使的就有7位。丁韙良先是應邀在同文館教英文、國際公法,後來出任總教習達25年(1869-1894)之久。總教習的職務大抵相當於後來大學的教務長,舉凡課表的制定與實施,對教習的監督與稽查,各項定期考試的執行,統籌編譯教材等等,都在他的權責之下。… 阅读全文
-
中國宣教史的榜樣和教訓(4之2)——清朝時期的基督教(1807-1900年)(蘇文峰)2021.10.20
這段時期的宣教方式,新增街頭佈道、設教堂、社會關懷、賑災、禁煙局等。許多宣教團體在馬禮遜等宣教先驅建立的基礎上,優化擴大醫療、學校、翻譯聖經及文字工作的質量。 阅读全文
-
醫療傳道的來華宣教士 ——鍾愛華(魏外揚)2021.10.20
葛理翰在為蒲樂克(John Pollock)寫的鍾愛華傳作序時指出,鍾愛華的一生經歷4段生涯,就是職棒球員、醫療宣教士、期刊編者以及葛理翰的顧問,而且他的每一段生涯都表現得可圈可點,精采無比。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