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劉志遠

  • ,

    籠中的獅子

    本文原刊於《舉目》59期 劉志遠             維真大學的神學教授約翰‧史塔克豪斯(John Stackhouse Jr.),在他的近作Making the Best of It: Following Christ in the Real World裡,引用了潘霍華的話:“對今日的我們而言,主耶穌到底是誰?”           這句話很值得我們反省。潘霍華當時的教會,正面對黑暗──希特勒的掌權。對今日信徒面對的不同挑戰,史塔克豪斯延續潘霍華的思路,接著問:“為主,我們今日當成為何樣人?”          這是兩個相連的問題:當我們真認識到主耶穌是誰的時候,我們就不能不認真去思考第二個問題。 所謂“後基督文化”           我們必須承認,很不幸的,今日的教會有很多人為的牆。這些牆攔阻了福音國度的建造,讓教會失去時代的見證。上帝終極的旨意是必然成就的。當人虧負了上帝的使命時,損傷的只是人自己。           教會普遍存在著無形的牆,有意無意地隔斷了上帝與人的關係,也成為社會敵視福音的原因之一,形成了所謂“後基督文化”。           什麼是“後基督文化”?“後基督文化”意味著基督教對社會影響力式微。在一些圈子裡面,基督教已經成為眾人揶揄,甚至攻擊的對象。北美很多主流教會的聚會人數不斷下降,就是其現象之一。           當然,也有人指出,北美華人教會不斷增長、欣欣向榮。這縱然是可喜的,但這增長畢竟摻雜著政治、經濟、移民和留學潮等因素。我們不要因此忽略後基督文化潮流帶來的警示,要提高警惕,汲取教訓,不要步一些北美主流教會的後塵。 “牆”的負面效果           要打破這些牆,首先需要瞭解它們。筆者就自己的觀察,舉出其中幾類,讓讀者有些概念。 第一類           第一類牆,就是教會、信徒與社會、文化脫節。楊鳳崗曾如此描繪北美華人信徒:           “中國基督徒中,總的說來開放主義者不多,基要主義者不少,而福音主義者仍基本停留在教會的圍牆之內,沒有發揮多少社會作用……他們不關心社會、不參與政治, 拯救靈魂和屬靈生活是教會活動的全部。然而,由於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福音主義者並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而是自限於教會之內。”(編註:參楊鳳崗,《現代 性、民族主義和傳統文化──基督教在中國所面對的重大挑戰》)            信徒躲在教會圍牆以內,享受團契生活。除了上班和日常家庭生活,不問世事。 教會也不與社會或社區有什麼交流,獨善其身。之所以如此,或是歸咎於生活忙碌:非不想也,乃力不從心耳;或認為教會以外的東西都是屬魔鬼的,必須步步提 防,拒絕、排斥,免受污染。就這樣把無形的牆建立起來,以保持教會整體和信徒個人的純潔。          這是聖俗分明,甚至割裂的世界觀。教會的一些措 施、傳統,就是要維持這個聖俗分野。在某種程度上,這個分界線是好的:教會和信徒的確需要對世界分別為聖,讓人看到我們屬上帝的生命,就歸榮耀給上帝。不 過,如果信徒因此有意、無意地產生屬靈驕傲,讓人覺得是自認高人一等的聖人,就攔阻了福音的傳播。這種分割,也會使信徒、教會越趨內向,傳福音缺乏動力。 第二類          第二類是建立在教會、派系之間的牆。自從宗教改革以來,新教宗派林立。這些宗派基本教義大致相同,差異多在次要的教義上,像靈恩的表現,洗禮的儀式,崇拜音 樂的風格,婦女在教會的領導地位等。其實這些問題,並非福音的核心。若能開廣胸襟,彼此尊重,互相欣賞,這些差異不會構成問題,反而增加教會的多樣性,反 映出上帝的多元創造力。 若是從狹窄的角度看這些事情,把這類議題的重要性無限提升,擴大到幾與核心教義同等,就會在信徒、教會、宗派之間樹起高牆,輕則自以為義,彼此排斥,不能合作,重則互相撻伐,破壞教會合一,成為世人不信主的藉口。          相信教會裡的牆還有很多,但這裡的簡述,已經讓我們看到“牆”的負面效果。…

    閲讀全文…

  • 本文刊於《舉目》64期 劉志遠 難以忽視的真相         自從2006年,前美國副總統戈爾(Al Gore,或譯為高爾。編註)推出影片《難以忽視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一部有關氣候變遷的記錄片後,全球環保意識真可謂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根據網絡的報導,戈爾這部電影聯合了世界各地的政府機構、國家領導人,和環保人士,齊心協力地對抗全球變暖這個公敵。“全球超過10億的人,提高了對全球變暖這個議題的認識,並且願意為此起來行動。”“5個國家把《難以忽視的真相》這部電影,列入他們的中學課程。”“在這部電影發行之前,33%的人相信全球變暖是真的,但在發行之後,這個數字增加到85%。”(參http://www.takepart.com/an-inconvenient-truth/film)          有些人更認為,這部影片是“末日審判前的最後警示”。又有人把影片名稱翻譯作《絕望真相》。假如你還沒有看過這部記錄片,僅此一斑也可以想像得到其內容的震撼程度。         這部記錄片用極其傳真的畫面,再配上難以忽視的科學數據,從冰山的倒塌、園林的枯槁,到都市的洪水,把全球變暖的恐怖災難,深印在每一位觀眾的心裡。         雖然也免不了些質疑和譏諷,但環保已被很多當代的思想家、政客、學者和科學家們,列為21世紀的重要議題。         2005年,聯合國發表了一分來自1300個科學家的聯合報告《千年生態系統評估》(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其結論就是“多個自然生態系統即將面臨崩潰”(“the collapse of a number of natural systems is imminent”),而且都是歸咎於人類的活動。         早在1988年,聯合國已經成立了一個跨國的組織,專門研究氣候的變化(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經過多年的研究,IPCC發表了多個報告,堅定了人為造成氣候變暖(manmade climate warming)的看法。很多國際性科學機構也陸續聲明,支持這個立場,認為正視這個全球性的環保災難,是刻不容緩的議題。         基督徒應當如何面對這樣一個迫切的,關乎到地球的生態存亡的環保議題?當然環保的領域很廣,不是單單的氣候變暖而已,還有空氣污染,物種滅絕,地下水的污染,森林消失等等。我們不禁要問,聖經是否給了我們這方面一些可活用的原則?本文嘗試來作一個初步的探討。 地球與基督教對簿公堂         在1966年底,有一個該讓基督徒警惕的事件,是UCLA的歷史教授林•懷特(Lynn White),發表的一篇演說:《我們生態危機的歷史根源》(The Historical Root of Our Ecological Crisis)。這篇演說詞後來登載在1967年的《科學》期刊上(Science, Vol. 155, no. 3767, 10…

    閲讀全文…

  • 我發覺我們對畢士大池實在很陌生。再加上經文批判學把《約翰福音》第五章第三節的末了和第四節刪去,于是我們對畢士大池的認識就更顯糊塗。

    閲讀全文…

  • “以義以忠” ──基督徒的職業倫理(劉志遠)

    范仲淹身為朝廷重臣,一生報效國家百姓,的確可以用“以義以忠”四字來形容。 今日我們來談基督徒的職業倫理,其內容也是這四個字。職業倫理範圍很廣,這篇短文只論及一般的職業倫理,而不包括特殊的職業倫理。

    閲讀全文…

  • 那是一個下著微雨的星期天,早上崇拜後,我與妻子趕到墓園去,參加一個墓旁的喪禮。我們教會裡的一位弟兄,在六天前自殺死了。

    閲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