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BH51

  • 我們90後就像關在籠子裡長大的小鳥。我們每天都是孤孤單單的,我們每天都在尖叫,因為我們希望能夠得到關注。我們看到外面的天有多麼藍,太陽有多麼溫暖,但是我們不知道該怎樣打開鳥籠的門。我們渴望改變,我們渴望更多的愛,但是我們不知道去哪裡得到。

    閲讀全文…

  •   這些宣教士都是儒家的欣賞者,而理雅各是其中的佼佼者。這不但因為理雅各將四書五經全部譯成英文,加上詳盡的考證、注釋,對儒家學說的發揚之功超越眾人,而且他自己的生命歷程,也與孔夫子最為相似。孔子自道:“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 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一段話,正好也適用於理雅各。

    閲讀全文…

  • 事實上,在我教學和牧會的生涯中,發現許多神學院畢業生不能學以致用,將釋經的研究成果放入講章。有些則乾脆不管不顧,左抄一個見證,右抄一個評論,把講章拼湊為動人的分享。即使是聞者落淚,也帶不出聖經知識或屬靈洞見。

    閲讀全文…

  • 當你發掘你們教會所重視的價值時,你怎麼知道它們是正確的?美好的價值應當符合至少7個標準。

    閲讀全文…

  • 最後的結果總是,許多的教會不斷地在找一位不存在的牧師,許多的傳道人不斷地在找世界上找不到的工場。而坦白地說,有的教會因著所發展出來的文化,是無法接納任何的傳道人的;也 有些傳道人,因著自己的個性和理念,是無法在任何教會長久服事的。培養能服事的傳道人恐怕應該是神學院的責任。但是建立能接納傳道人的教會又是誰的責任 呢?

    閲讀全文…

  • 杜倩好宴客。林哲家剛搬來的那個春節,杜倩把大學城裡小有地位的華人都請了來。開飯前,面對眾多不信主的朋友,杜倩對林哲說,自己悄悄謝飯就行了。但向來隨和的林哲,卻堅持公開禱告,並在禱告中,把那一夥子人一網收了進去:“主啊,在座的朋友無論怎樣成功,也都是罪人!求神打開他們的眼睛,使他們能認識真 神,得到天上最好的福分!”

    閲讀全文…

  • 天嬰 本文原刊於《舉目》51期         我一遍一遍地讀著這個故事,漸漸地,故事裡的人,情,景,開始在我眼前活了起來。杜倩彷彿就站在我身邊。        杜倩像我一樣,天天日出而作,月圓了還無法安息。她和我一樣,年復一年在社會,職場,家庭,教會之間疲憊奔波。雖然,她心裡想要事業,家庭,教會兼顧;在人 際關係上力求面面俱到;家裡家外,大事小事也想要做到最好。但是,結果卻是事與願違。最終只剩下星期天到教會當“覺友”的力氣了。         杜倩生活的世界也是我的世界,一個讓靈魂窒息的荒漠;杜倩的煎熬也是我的煎熬,不知不覺掉進了名利的深淵;杜倩的掙扎也是我的掙扎,無力擺脫人間煙火的熏烤;杜倩的困惑也是我的困惑,到底,努力工作與貪愛世界的線該劃在哪裡呢?         在信仰和生活脫節的荒漠裡,朋友成為杜倩的綠洲,飯桌成為杜倩最放鬆的地方。可是,在這個最輕鬆的地方,老同學林哲在餐桌上的格格不入,不但讓杜倩的朋友們 不爽,也讓杜倩糾結。杜倩到底是應該遷就自己的朋友,還是和那些林哲眼裡的酒肉之交一刀兩斷呢?我無法替杜倩選擇,因為,杜倩的軟弱也是我的軟弱。我相信 杜倩和我一樣,常常在兩難之間徘徊,困惑天問,無力取捨。         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到底什麼是人間煙火?教會難道不是建在世界裡嗎?        梅頓說,當我們坐在桌前,把第一口麵包放進嘴裡的時候,我們就進入了世界。而且,一直到死,我們都存在於世界裡。(註1)如果,基督徒無法存在於世界之外, 那麼,林哲該如何進入這個世界?他該如何和這個世界裡肉生酒死的人交往?他又如何幫助世界裡不同價值觀的人,和耶穌建立起兒女和父親的關係呢?        耶穌以人的樣式進入世界。耶穌在法利賽人家中和罪人同席。耶穌在迦拿從婚宴進入人間嫁娶,變水為酒,分享和祝福喜樂人的喜樂。耶穌流淚進入寡婦失去兒子的痛 苦,賜下生命和希望。耶穌用禱告體恤彼得的軟弱。耶穌以陪伴憐憫多馬的疑惑。十字架上,耶穌將心碎的母親托付給約翰,又為罪人代求說:“父阿﹗赦免他們﹔ 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參《路》23:24)         《荒漠的智慧》中有一個故事講到:有一次,有2個弟兄去探望一位禁食的老先生。當 老先生看到這2個弟兄時,就以喜樂的心迎接他們,並和他們一起吃喝。老先生說:“禁食本身已有其獎賞。但你若為愛而吃,就遵行了兩大誡命。因為你即放棄了 一己的意願,同時又使別人恢復了活力”。(註2)         我一直覺得餐桌是個有意思的地方。只要往上一坐,原來生分的就熟悉了,原來緊張的就鬆弛 了。人和人之間無形的牆、無形的防備,在餐桌上不攻自破。因為,同桌吃喝不但發出接納的訊息,也表達著願意瞭解不同、體恤不同。人生似乎是一個個宴席。無 論是邀請還是被邀請,從“吃”“喝”中都走進同一個故事:在餐桌上走進一個陌生的心靈,在聆聽中分擔一份無力自拔的軟弱,在憐恤裡分享一份有恩典的忍耐和 愛。耶穌就是在無數個像杜倩家這樣的餐桌上進入了世界,進入了世界裡的人的故事。在愛和饒恕的關係裡,耶穌帶領人們從自己的故事進入了上帝救贖的故事。就 是在無數個吃喝的宴席上,耶穌一個一個地邀請人們進入了上帝天上的豐宴。        耶穌從不放棄每一個吃喝的機會。因為,耶穌愛聽我們的故事。 註: 1.Thomas Merton, Love and Living, ( Mariner Books, 2002). 2.野村湯史,《荒漠的智慧》,莊柔中譯(香港:基道,2003)。 作者來自西安,現居加拿大 相關文章:誰來吃晚餐?︱陶其敏

    閲讀全文…

  • “宗教與科學之間的戰爭”的錯誤概念,源自實證主義。18世紀啟蒙時代第一代號稱反對基督信仰的哲學家,提倡以一套科學的哲學取代基督信仰。本書秉承孔恩的觀 點,闡明所謂的現代科學,並非基於實證的具體發現,而是基於人的理念──人會先入為主,以預設立場搜集論據。這種立場的危險是可能否認一切的超自然。

    閲讀全文…

  • 孩子死亡或失蹤,我們立刻能知道。但是,孩子心靈的離去和靈命的死亡,我們父母卻不容易察覺到。根據肯恩·漢姆(Ken Ham,基督教機構“答案在《創世紀》”Answer In Genesis的創辦人)的觀察,每年有70-80%在基督徒家庭長大的年輕人,在上大學後,很快就不再去教會了,也不再持守信仰了。他在《早已離去》(暫譯,Already Gone)一書中指出,這些孩子的心,在上中學時就已經離去了,他們早就身在教會、心在世界。

    閲讀全文…

  • ,

    相親記(妹妹)

    第一次要去相親的時候,我剛信主,還不太明白“信和不信的不能共負一軛”(參《林後》6:14)。曾聽教堂裡的牧師含糊其辭地講過這個問題,說基督徒最好不 要和不信的人結婚,因為價值觀不同,很難在一起生活。我暗自禱告後,也覺得神不喜悅我去和非信徒相親。然而我還是不太甘心:怎麼能限制我的自由呢?

    閲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