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陸加

  • 因工作機會,我第一次踏上了歐洲大陸,下榻在比利時的小鎮,代勒河畔(Dijle)的梅赫倫(Mechelen)。……..梅赫倫最醒目的還是在這一排排的建築群當中高聳的大教堂。教堂的前面是個鋪滿石磚的廣場,教堂的一端是個鐘樓,在上面可以俯瞰全城。

    閲讀全文…

  • 老先生一回來,妻子就細細地看著他,小心翼翼地問:“您是我們的市長嗎?”老人笑了“我是前市長,我做了12年市長了,去年年底剛退下來的。”

    閲讀全文…

  • 馬航失聯,機上兩百多人的生死立刻牽動了全球人的心。這類生死攸關的“大事件”在我的生命裡已經經歷了不少:911世貿大廈被撞、同事/鄰居被殺、汶川大地震、主內弟兄姐妹的突然離世、聖地牙哥的森林大火以及89年的北京,每一件事最後都變成色彩濃重、終生難忘的記憶。

    閲讀全文…

  • 在這樣一個推崇爭競和成功的現在社會裡,人們越來越感受到個體的渺小和局限。我們知道的越來越多,但是可以自己把握的卻不多,這種追逐成功的價值觀也面臨著顛覆性的挑戰。一位芬蘭的滑雪健將曾被查出身體內有奇高的血紅蛋白含量,興奮劑檢查中心的人幾乎肯定他是通過自身輸血的方式來增強身體耐力的。正當不可避免的處罰即將臨到他的時候,人們卻意外地發現,其實他有一個罕見的基因突變,正是這個突變增強了他的造血機能。奧運會是“異類”人種的遊樂園,這話是有遺傳學根據的。他們算是一個成功者,還是一個“病人”呢?他們的成功對你我有什麼意義呢?

    閲讀全文…

  • 我的岳父是退休工程師。他有一群老同事,都是一輩子搞機械的。其中有一位,退休之後忽然對中醫萌發興趣,自學了一段中醫理論之後,居然掛牌開業。

    閲讀全文…

  • 調查結果:只有14%的人落入了頭一組;而51%的基督徒更像自義的法利賽人!就是說,有很多人,雖然自稱是基督徒,卻披戴著法利賽人的身份特徵?他們的真實身份到底是什麼?

    閲讀全文…

  • 細胞內的物流 細胞很像是一個大化工廠,它在不斷地生產出各樣產品:有些內銷–留在細胞內自用;有些要運到細胞表面–負責傳遞、接收細胞外的信息;有的則要“出口”到細胞外,例如胰島素、神經遞質。每個產品在細胞內都要通過一系列的包裝、驗證、運輸、卸貨,在精準的時間送到精準的位置。這極其繁雜和容不得出錯的“物流”工程,是由一些特殊蛋白質負責完成的。而我們體內幾千億個細胞內外的供應,都是靠他們默默的維繫著。 最常用的一物流手段,就是細胞內不斷地形成一個個小小的“囊泡”,就如包裝箱,泡內是特定的貨物,泡上標有送貨地址–告訴沿途的驗證關卡這個小泡泡的去處。到達目的地之後, 囊泡與“當地”的細胞膜融合,貨物送到了,包裝則100%回收。根據需要,有的貨物要沿著特殊的軌道送許多天才到達,有的目的地則要求卸貨的時間準確到以毫秒來計算。 三位最早闡明這個“囊泡”物流系統的科學家,今年10月7日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如同其他諸多生物學發現一樣,細胞的物流系統高效、高精度,又是低耗能。 “我的受造奇妙可畏”,這句話對現代生物學來說,早已不是泛泛的描述。越來越多生命系統的“細節”之奇妙被揭示、被描述、被歎為觀止。上帝創造的智慧更是在這些細節中被揭示出來:細胞和各種生命物質明確的分工和彼此配搭,細胞內、細胞間的高效率的信息溝通,細胞分裂、細胞凋亡時的多因素決策機制(multifactorial decision-making)等等。上帝在細胞裡設計的管理機制,遠遠優於任何人間的管理系統。 由此,我聯想到上帝要建造的另一個生命體–基督的身體,也就是教會。坦白的講,有許多的教會仍受制於、受困於低效率、高消耗的管理機制,使肢體不能聯絡得合適、各按各職,甚至一談到管理,就斥之為社會/公司的那一套世俗的東西。巴不得教會這個更偉大的生命體,在愛和信心的傳播中,也同樣為上帝的豐富的智慧所充滿。

    閲讀全文…

  • “草食男”其實和基督徒是不搭邊的。“草食男”是源於日本的一類新興男生,網上是這麼介紹的:“他們友善溫和(像食草動物。故得此名),但對待婚戀卻總少了些男子漢應有的主動,他們缺乏自信和生活激情,個性被動。他們沒什麼成就,沒什麼經濟實力,更重要的是對自己也沒多大的期許。身旁有那麼好的女孩子,他也不採取任何行動積極把握。

    閲讀全文…

  • 人體之複雜是因為我們受造奇妙。人的墮落,加上與自然環境的失和,各樣疾病漸漸出現,其機理更加複雜。目前的醫學尚不能解釋人體的所有生理、病理現象,也無法提供萬無一失的治療手段。但是,我們相信上帝能藉著日趨嚴謹的醫學科學眷顧、憐憫我們。每一個生命科學裡的規律被發現,每一個疫苗的出現,每一個新藥的研製成功,都是上帝極大的恩典。

    閲讀全文…

  • 葛培理的“名人”圖書館 建立個人圖書館是紀念一個家喻戶曉的名人的好辦法,就如歷屆美國總統都有自己的圖書館。更準確的說應該叫個人博物館,把名人生平足跡中的大事系統地陳列出來供人流覽和回味。 不久前我們全家開車旅行中剛好路過坐落在北卡州,夏洛特市(Charlotte, North Carolina)的葛培理牧師的個人圖書館(Billy Graham Library)。 葛培理牧師算是名人中的名人,他的佈道信息被20億人聽到,其中320萬人在他的佈道會上回應信主。不過對我個人而言,我對用名人來弘揚基督信仰的方式效應是相當抵觸的,因為人的注意力很容易聚焦在人的身上。 葛培理圖書館看似是個名人的產物,我本想走馬觀花一下,然後繼續趕路。不想,一進入圖書館就失去了“自由”,因為他的展覽是封閉式的,你只許看完一個展室,一個錄影然後才可以前行,沒有退路。 我看到了葛培理牧師年輕時的佈道錄影。不得不說,他極有個人魅力,剛毅果斷,話語中帶著能力。與他同台的各界名流都比他遜色不少。 葛培理在19歲時已有相當的聲譽,他也是最先採用廣播電視等媒體技術來擴大信息傳播的佈道者。他在50年代已經與馬丁∙路德∙金牧師同台佈道。 有幾段極短的錄影,記錄葛培理與歷屆美國總統的交往。我發現一個細節,每段錄影都是總統走向他(或他的講臺),而不是他走向總統。似乎在表明這是總統們來尋求他的屬靈引導,而不是他附庸權勢。 他曾在主流媒體的“脫口秀”(Talk Shows)裡,回答口尖牙利的Woody Allen, Larry King等犀利的問題。看得出葛培理對基督信仰的深層思考和一些難題的把握,有相當的功力。 然而整個展覽自始至終最大的強調,是他簡單、直接的福音佈道的錄影:上帝的愛、人的罪、耶穌的救贖,幾個展廳連在一起剛好是40分鐘左右的一場佈道會。葛培理牧師的佈道一直都是簡單直接,不用深奧的道理和思辨,不是因為他是個簡單的人,而是他似乎所承接的使命就是宣講這樣的信息。 果不其然,最後一個展廳就是他的呼召,呼召人回到上帝的面前。然後就走過一組發光的十字架搭起的隧道。 葛培理牧師具有一切名人所具備的特質和成就,但他60年的工作真得看不出他有任何的努力是把人吸引到他的面前。甚至他也用他的“名人效應”,用“名人圖書館”的方式半強迫的使更多的人有機會聽到上帝的呼喚,把人的眼目轉向耶穌。 2005年,人們要建葛培理圖書館。徵求他的意見時,葛培理一口回絕了,他說不要讓人到他面前來,人要到主面前。後來人們解釋給他,說正是要用這圖書館傳揚福音,他同意了。圖書館也正是這樣建造的,一個有聲的、傳講福音的圖書館。

    閲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