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校園與海歸
-
俗語說:“這人撒種,那人收割。”上帝卻賜給我們不配的恩典,讓我們不但撒種,還能夠見證收割的喜悅……上帝也藉著孩子真誠的心來激勵我們,讓我們看到疾風教會為上帝所用,成為帶領學生認識上帝的一座燈塔。
-
我原來只想做個老師,跟很多基督徒一樣,一邊在學校教書,一邊傳些福音。 然而大學畢業時,帶領的同工問我,願不願意全時間服事主。我很掙扎。
-
現今,北美已經有不少小留學生就讀初中。不過從筆者有限的觀察來看,北美華人教會學生事工服事的主要對象,仍是碩士和博士生,也增加了對本科生的服事。然而小留學生服事,仍然是一片處女地。
-
“巨貓,你怎麼還不交男朋友呀?找個藍眼睛的,以後過綠卡生活……”“巨貓,現在在哪裡工作呢?……”“巨貓,你現在工資多少呀?……”為了躲開問話,躲開那些凌亂的思緒,這個週末,我決定回訪念大學的鎮子,順便看看朋友。前段時間,暴雨淹沒了德克薩斯州的許多田地。而今天空初初放晴,空氣裡都是陽光的氣息。
-
在華人教會,“文化使命”是一個頗有爭議的提法。加上大陸曾經熱極一時的“文化基督徒”之說,使得“文化”問題在華人教會中越發混淆,成為教會牧養和神學教育中不能迴避的問題。本文主要借用這個詞,探討當下校園事工必須應對的“文化缺口”現實,也就是學生普遍不熟悉的中、英兩方面的人文經典、藝術,以及政治方面的無所適從。教會,尤其是校園事工的同工,有責任培養新一代基督徒的人文素養。
-
本文原刊於《舉目》76期。文/約書亞。我從喧囂的北京,一下子來到一片“山林”中居住,想見個活人都不容易,因此很有些不適應,也很受了點文化衝擊。這些孩子這麼小就出來留學,行嗎?
-
本文原刊於《舉目》76期。文/高智浩。團契的定位影響了團契的文化與風格,導致了不同的工作方法,也造就了不同層次的學生。這些學生,讓教會變得更加豐富。
-
2015年11月,“北美校園事工研討會”將巡迴舉行,開始網上報名。
-
本文原刊於《舉目》75期。文/高智浩。本來想找他們喝杯咖啡,順便關心團契的近況。可惜我的如意算盤沒有打響,倒是看到了一個可能發生的危機:輔導內戰……作為團契輔導,真的那麼難嗎?
-
我又問:“怎麼那麼早?為什麼抽啊?”另一個笑著回答.:“哥抽的不是菸,是寂寞!”大家都笑了。還有一次,我在神學院巧遇一個朋友,他在教會參與了青年人事工。我好奇地問他,在牧養這些青年的過程中,什麼問題是最需要處理的?他毫不考慮地回答:“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