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出教堂裡的大象(道德)2024.07.10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4.07.10

道德

初期教會興旺,但並不完美,和今日教會一樣,充滿挑戰。他們既要面對外部的逼迫,也要面對內部的道德危機,在凡物公用的團契生活中,發生了有人因欺哄聖靈而被擊殺的醜聞。

到了《使徒行傳》第6中,門徒人數越發增多。或因文化衝突,或是管理危機,教會中出現了“怨言”。

被忽略的寡婦  

危機的爆發點,在“有說希利尼話的猶太人向希伯來人發怨言”,原因是“在天天的供給上忽略了他們的寡婦”(參《徒》6:1)。

初期教會凡物公用的系統中,照顧寡婦是一項很重要的事工。然而,說希臘話的猶太寡婦,卻在這個系統中被忽略了。

有人因此發怨言,這就表明,問題不僅被忽略,而且“忽略”的程度很嚴重、時間也很持久。更嚴重的是,此事涉及的不是個別人,而是兩個不同語言的猶太群體。

雖然都是猶太人,卻有說亞蘭語的,有說希臘語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同的語言可以體現文化上的差異。而當時說希臘話的猶太人,原多散居巴勒斯坦以外地區,後因各種因素回來。相對於本地的猶太群體,他們人數少,也缺乏本地資源。

或正是文化差異,加上少數派的因素,那些說希臘話的寡婦就被忽略了。同情者開始替她們打抱不平。

多走一裡路

衝突不是簡單的飯食供應造成的,也不是一般的人際衝突,而是文化上的差異,造成了權利分配不均的問題。

我們可以追問,為何有人被忽略呢?他們是被蓄意忽略的嗎?

先講一個例子:現代年輕人無辣不歡。青年團契出去吃飯,很自然就會點湘菜、川菜。若有一位不吃辣的,就可能被忽略了。這是故意的嗎?不是!是因為吃辣的是大多數,所以他被忽略了,除非有人刻意照顧他。

再如,我要進一個主日學教室,一打開門,就感覺有一股力量要“推”我出去——整個教室都坐著姐妹。面對“都是姐妹”所形成的霸權,我作為唯一的弟兄,就想跑掉。除非房間裡有姐妹意識到這一點,站起來,和我打招呼,為我尋找座位,甚至去外面找一個弟兄來陪我……

人數少,不夠普遍;聲音弱,或者根本不發聲音……所以,被忽略了——除非我們都意識到這一點,並且願意為此多走一裡路。

房間裡的大象

北美華人教會很多元:有台灣、大陸,或東南亞背景的;有說英文的華人,有說中文的華人;即使同說中文,也有年輕人和長輩之間的不同。有沒有文化衝突?會不會有權力張力?一定有!

然而,我們往往視而不見,避而不談。

英文有一個短語,叫“房間裡的大象”(The Elephant in the room),用來隱喻某件事情或某現象雖然明顯,像一個大象在房間裡一樣,卻被集體視而不見、不做討論。

中文堂和英文堂的文化差異,代際之間的文化衝突,常常是華人教會教堂裡的“大象”。或被視為不屬靈,或怕引起更大的爭議,或被更“屬靈”的理由所掩飾……總之,我們用“忽略”和“沉默”,在教堂培育了一隻“象”,且越來越大。

其實,在群體生活中,權力結構無處不在,且不都是因負面權力意志而產生的,也不都是刻意運作出的。

比如華人教會中一位只講英文的牧師,他殷勤服事、德高望重。然而,中午和同工們一起吃飯,當大家只顧用中文聊天的時候,就會形成一種權力結構。這位在講臺上有能力的牧者,這時就被弱勢化了。

同樣的,當教會開會討論某項事工的時候,多數派,教會長輩,資深基督徒,具豐富服事經驗者,及長老執事的服事職份,都會自然形成某種權力意志。而我們想要精心關懷和培育的年輕人,這樣的氣場之下,不可避免地被弱勢化了,也沉默了……

就像一位不吃辣的人,在一群吃辣的人中,被弱勢化了一樣。

除非,除非,有人“發怨言”,而且被聽到。

否認權力結構的存在,否認不同群體之間的文化張力,就是在教堂裡餵養大象。

“沉默出埃及”?

初期教會第一個指出房間裡有大象的,是一群要維護說希臘話寡婦權益的基督徒。他們敏感於同語言、文化的人的需要,並以“發怨言”的方式表達出來。

“發怨言”是一個相當嚴重的字詞。面對如此嚴厲的指控,使徒是如何回應的?

接下去的經文,給了我們答案。不過,在看經文之前,我們先做幾個假設,看看除了使徒所使用的方法,是否還有其他方法,處理這一小群人的怨言?

第一種: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在福音廣傳、教會增長、上帝的名得榮耀的大敘事之下,幾個寡婦可以理所當然地忽略掉。

第二種:停留在愛心勸勉一方面安慰他們,承諾多關注寡婦的需要,另一方面引經據典,要他們忍耐等候、不發怨言。總而言之,沒有任何實質行動。

第三種:以屬靈權柄進行嚴厲指責認為他們的行為虧損上帝的名,阻礙福音的傳揚,是為魔鬼留下破口,並強烈要求他們順服權柄

第四種:認為事情嚴重,不可調和,未來的衝突可能會更多。於是當機立斷,把耶路撒冷教會分為希臘語教會和亞蘭語教會。自然,發怨言的人也需要承擔分裂教會的責任。

……

感謝上帝,以上都只是假設(儘管以上假設的情況,在教會歷史中常有發生)。令人欣喜的是,初期教會的使徒,沒有以使徒的屬靈權柄,對發怨言者進行壓制,沒有以教會傳統或規矩來辯駁,更不以大多數人的意見為藉口忽視問題。他們正視問題,敏銳、謙卑又非常嚴肅地解決問題。

容我再做一個假設:如果說希臘話的猶太人不發怨言,結果會如何?他們大概仍被忽略,在供給上的權益仍然未得改善。傷害仍然存在,直到有一天,到了臨界點,他們就默默地離開了。

就這樣,那些少數派,那些軟弱的、言語上不順暢的、在文化上不大能融入主流教會文化的人,安靜地離開了……

有個名詞叫“沉默的出埃及”(Silent Exodus),用來描述北美亞裔教會第二代的出走潮。很多在傳統的亞裔教會中長大的年輕人,後來因為各樣的原因,安靜地離開了從小成長的教會。

從這個方面來說,相對於“怨言”,教會更應該關注那些“安靜的離開”的人的需要。然而,他們已經離開了!

感謝上帝,初期教會沒有讓“沉默的出埃及”現象出現。一方面得益於弱勢者的發聲,另一方面因為使徒們的嚴肅對待。如此,“怨言”變得有意義。

一起趕出“大象”

那麼,初期教會是如何解決這場衝突的呢?

首先,使徒勇於責任承擔,說“我們撇下上帝的道去管理飯食,原是不合宜的”(2)。使徒要表達的意思是,自己忙於傳講上帝的道,以至於在管理上有缺欠。但如果要他們撇下上帝的道,卻又不合宜。

接著,使徒分享權力,建立新的機制,提議選取7個人來管理飯食(3)。使徒強調,“我們要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4)。要知道,當時教會正在凡物公用,管理著很多人變賣家業、田產所捐的錢財。管理飯食的人,或可擁有極大的財富支配權。然而使徒們卻不以權力為意,而是“專心”祈禱、傳道。

最後,使徒組建了一個靈命、才德兼備的服事團隊。

注意,弱勢群體的聲音需要被聽見,但並不表示,弱勢就有天然的正義性。使徒們把握這樣的原則,對服事的7個人不僅有才幹上的要求,更有道德上和靈性上的要求。這個要求包括“好名聲”、“被聖靈充滿”,且“智慧充足”。

另外一點特別值得注意,耶路撒冷的會友,為說希臘話的猶太人“多走一裡路”——他們推選出來的7個人,名字全是希臘文名字。其中“尼哥拉”,還不是猶太人(5-6)。

這說明,為照顧説希臘話的寡婦,初期教會讓説希臘話的猶太人管理飯食,好叫他們更好地服事那些與他們文化相同的弱勢群體。

就這樣,初期教會的一小群人看到大象的時候,他們沒有裝看不見,反而激烈地指出大象的存在;使徒們也沒有裝看不見:沒有姑息、任由象長大。他們把握原則,做出改變。整個會眾同樣沒有裝看不見:他們積極參與,一起把大象趕出。

並且,他們也因此建立了一個偉大的執事制度,被呼召的服事者得以專心傳道祈禱,會眾選出的服事者治理教會各樣事務,兩者配合服事上帝。

這場危機解決之後,“上帝的道興旺起來”,甚至有很多祭司信從了基督信仰(7)。

解決這場衝突的模式,成為歷世歷代教會的榜樣。因此產生的執事制度,更被教會沿用了兩千年。

總結

現今的教會,同樣不完美。在我們的教堂裡,或大或小,常常會有一隻大象。我們迴避它,我們視而不見。於是,這隻大象肆意成長,無所畏懼。我們越發迴避它,大象越發成長,並越來越大……

不應該是這樣的!我們應該一起趕出這隻大象。我們求上帝賜下勇氣和智慧,找到關鍵問題,一起解決這些敏感卻真實的問題……終於,我們把大象趕出了教堂。

而後,我們會發現,教會原來有如此廣闊的空間,可以去吸引和容納更多的人!

作者來自溫州,第三代基督徒,現在美國學習和服事。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