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奉篇

  • 追憶戴教士(李臻怡)

    最初認識戴佩貞(Nelvi Taponen)教士是1995年秋。在後來4年的時間裡,我越來越了解她的為人和生平,更有心寫她的傳記。特別是她於1999年夏天離世後,我的心情更為迫切。 阅读全文

  • 與誰同坐?(小羊)

    在回國的飛機上,從航空雜誌上看到一篇介紹澳門的文章,才知道馬禮遜一家的墓,完好地保存在那裡。 阅读全文

  • 重拾彩虹盡頭的金鑰匙 ──基督教文學初探(莫非)

    隨意走進一家基督教書房,便可為現代基督教文學現象把個脈。成排成排的書籍是解經、神學、教會歷史、牧會指導和家庭輔導之類。文學書籍呢?也有,不過常被擺在邊陲不顯眼的地方,且只有少少幾本,算是基督教各類出版品的一點平衡。 阅读全文

  • 擴大我們的帳幕(施瑋)

    這一代基督徒作家正是被神呼召、被歷史選擇,來成為這個“積累”的一代。 基督教文學不僅是面對非信徒的,也可以是面對信徒的。 阅读全文

  • 說故事的子民 ──基督徒出版的新方向?(文╱史蒂芬‧麥葛菲 編譯╱駱鴻銘)

    多懷念我們小時候讀的那些文學作品啊﹗還記得那時有人給你一本《獅子、女巫和衣櫥》(The Lion,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或《夏綠蒂的網》(Charlotte’s Web)嗎?還有,到了就寢的時間,在床上拿著手電筒,熬夜看書,只因為你是那樣迫不及待想看故事如何發展嗎? 阅读全文

  • 叢林凱歌 ──伊略吉姆(Jim Elliot, 1927-1956)(魏外揚)

    二十世紀後期以來,以少數族群為對象的宣教模式受到重視,對一個宣教士而言,一生中能為一種族群翻譯聖經,建立教會,然後功成身退,應該是最理想的生涯。或許有人會問:“為一個只有幾百個 人的族群付出一生,是否值得呢?是不是傻子呢? 阅读全文

  • 看著我的眼睛(海顏)

       電視上,我看到宣教士從動亂落後地區發來的報導,它使人們更加瞭解掙扎在死亡線上的孩子和大人們── 阅读全文

  • 澆灌栽培的人 ──羅省第一華人浸信會青少年事工訪談(陳玉珊)

    洛杉磯華埠的羅省第一華人浸信會,與其它多數教會一樣,牧養工作分成兒童、青少年、青成年、成年和老年人的事工。所謂青少年,就是12歲至18歲的年輕人,也是7年級至12年級的學生。此年齡階段的人正在成長的過程,他們活躍、好奇、敢於嚐試、學習力強,也是最需要教導和指引的一班人。 阅读全文

  • 籠裡的獅子(鍾德民)

    進化論已統治科學界一個多世紀。世界的力量長久以來盡其所能地攻擊基督信仰。自去年(2005)發行了紀錄影片《這位不曾存在的神》(The God Who Wasn’t There)之後,今年夏天將連續上映兩部鉅片《達芬奇密碼》(The Da Vinci Code)(5/19/06)和《獸》(The Beast)(6/6/06)。面對這場屬靈的爭戰,你準備好了嗎? 阅读全文

  • 回應:《對話,進入BBS──公共論壇》(姜洋)

    作為一名網絡論壇的潛水員,讀了《舉目》第18期健新弟兄的《對話,進入BBS──公共論壇》一文深有感觸,因此整理了幾點個人關于參與網絡論壇的想法,願與眾“網上基督徒”們分享與探討。 阅读全文

  • 宣教札記之十四:中國城裡的美國Town(末雁)

    從美國進入雲南,西方的飲食習慣、生活習慣、思考方式等等也遠渡重洋,在中國城裡無形地建起了一個“美國Town”。 阅读全文

  • 緬甸使徒 ——耶德遜(Adoniram Judson, 1788-1850)(魏外揚)

    十九世紀被教會史家稱為“宣教大世紀”,而此時期宣教士的主力無疑是來自英國與美國。英國教會開其端,克里威廉赴印度、馬禮遜赴中國,美國教會莫等閒,耶德遜前往緬甸,他們共同開創出東方宣教的新紀元。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