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宣教
-
差會領導告訴我,有10個國家可以考慮:智利、波多黎各、阿根廷、泰國、柬埔寨……當時我向上帝的禱告是:“除了柬埔寨以外,任何一個國家我都願意去。”因為紅高棉時期的大屠殺仍然使我心有餘悸。
-
当“人人宣教”的“宣教3.0”時代到来z时,與其被動升級,不讓主動更新。
-
新媒體成為人們認識我們信仰的重要途經,當然也就成為一個重要的宣教工場。
-
如果說時間是我們最好的朋友,那麼過去30年“海外校園”成為我生命成長中最深交的靈友。她一直陪伴著我,與我一同歡笑一同流淚,接納我的限制,理解我的軟弱,傾聽我心語,帶我走出一段段坎坷不平的生命歷練,也一同在流淚撒種竭力耕耘中歡呼收割。
-
亞伯拉罕以順服“離開”為落實神呼召他的首要行動,他每一次的“離開”,在人、事物上的取捨,神都是在現場對他進行訓練。
-
然而四點半的通話之約永遠無法實現了,南特的手錶後來被尋獲,指針停在三點十二分,大約就在這個時候,奧卡人用長矛刺死了這五位來到他們中間的白人宣教士。
-
靈修是回應神的邀請,來享受與祂的相交;宣教是順服神的差派,去作祂的見證。
-
其實在整本課程中並未特別著重同文化、近文化和跨文化的區分,而且在整個課程結束時,引用“使命人生”指出胸懷普世的基督徒和教會可以有的4種生活方式:前往(Going),歡迎(Welcoming),差遣(Sending)和動員(Mobilizing)。問題的重點不在於一位胸懷普世的基督徒該去哪裡,參與什麼事工,而在於個人與神為友、委身於神的宣教使命。
-
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宣教,最重要的是抓緊一個原則:一切最終的目的是抱持著“榮耀神”的心志,參與“神的宣教”。
-
以往談到宣教,通常是包括同文化、近文化和跨文化,但教會中一些會友參加過著名的宣教課程Perspective和Kairos後,回到教會,只認定跨文化宣教才是宣教,從事跨文化的宣教士才算宣教士。這種看法也影響到教會的宣教策略,只支持跨文化的事工和宣教士。請問:你如何看待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