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受教舌

  • 恩約中的慈悲(受教舌)2025.04.02

    只有“永約之血”,這種恩約中的慈悲,才能破解失敗陰影下的無恩系統。

    閲讀全文…

  • 用埃及的金銀建造上帝的會幕(受教舌)2025.03.24

    剛信主時,我受過基要主義影響,認為世界和文化都屬魔鬼。

    閲讀全文…

  • 智慧和豐富(受教舌)2025.03.10

    明眼人都知道這則寓言在諷刺什麼。我從小就是被這種理論“餵養”大的,一度還真認為“人定勝天”。

    閲讀全文…

  • 憐恤之愛(受教舌)2025.03.03

    也許世上的愛,包括父母之愛,都不完全,但天父的愛,卻比父母的愛更真摯、更深沉、更厚重,也更打動你我,我們為之動容嗎?

    閲讀全文…

  • 滅沒與長存(受教舌)2025.02.24

    當然,科學家以熱力學第二定律斷定宇宙終會寂滅,先就設定了宇宙乃一封閉大系統這一大前提。

    閲讀全文…

  • 化困苦為錘煉(受教舌)2025.02.17

    其實,不才如我也聽到過這樣的辱駡和賭咒。

    閲讀全文…

  • “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對瓊瑤“善終權”的反思(受教舌)2025.02.15

    受教舌 翩然而去 上海沙白女士赴瑞士選擇安樂死不久,台灣著名作家瓊瑤竟在寓所開煤氣自殺。一聽到這消息,我就很驚訝:瓊瑤怎麼這麼想不開?趕緊搜了不少資訊來看。原來,瓊瑤在遺書中說,正因自己想得開才決定“翩然”而去。我也搜到了她在一次採訪中所說的話,終於明白了她為什麼這麼做。 瓊瑤說: 人一定要有善終權,如果沒有善終權,這個人活這一輩子,最後對自己的死亡沒有辦法選擇,要任人擺佈,這個太沒有人權,沒有公理、沒有正義了。一個人活著,為什麼?我又沒有要求我來,我沒有跟我父母說:“請你把我生下來!”我就莫名其妙來到世間了。來到世間,我可能要經過很多的波折,很多的奮鬥,最起碼,我對我如何死亡,應該有權利吧?生都無權了,為什麼死也不給權利呢?人是應該有善終權的。這個善終權超越子女對你的愛,超越伴侶對你的愛,超越法律,超越一生可以做的決定,因為要你自己做決定。 畢竟是大作家,瓊瑤的一番話比沙白的視頻影響力大多了。她說得斬釘截鐵,做得果斷決絕。她信奉“生命的美好,就在於能愛、能恨、能笑,能哭、能歌、能說、能跑、能動、能紅塵作伴活得瀟灑、能嫉惡如仇活得轟轟烈烈”,一旦不能這樣了,她寧可提前謝幕退場。 真是瀟灑走一回。但問題在於,死並不是“了”,死的解釋權不在人這裡。《希伯來書》9章27節說:“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正如電影《無間道2》說:“出來混,總要還的!”——人是要向上帝還賬的。 易碎的骨瓷 這些年,沒怎麼關注瓊瑤。記得上高中那會兒,從廣播聽到《彩霞滿天》,亢奮不已;從電視看到《昨夜星辰》,激動難眠。長大後,慢慢才發現青春雖好,但人總是要長大的;愛情雖好,但卻不是生命的全部,人不能將愛情當成信仰。而瓊瑤,她確實活成了愛情教教主(通過大量的搜索內容表明),為此不惜知三當三。可惜所托非人,她心心念念只會一心一意愛她的丈夫平鑫濤,竟不過是一個“絕對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錢理群語)。這是瓊瑤自己的發現,她在自傳《我的故事》中寫道: 他把他所有的遺產與其他7人持分,我完全不能運用。至於他,沒有給我任何金錢、房屋、公司。他把所有的愛都給了我,把所有的錢都給兒孫,在他內心,可能認為這樣是公平的。只是,沒有事先和我討論,讓我在他去世後才知道,也未免太用心機了! 這時候,瓊瑤的世界觀崩塌了。丈夫去世後,整整3年時間,她連提都不願意提起他。 從這裡看出,瓊瑤其實一點都不瀟灑。她一生追求愛情,卻掉進了愛情的坑裡。正如聖經所說,“以別神代替耶和華的,他們的愁苦必加增。”(《詩》16:4)面對生命的痛苦和人世的蒼涼,有韌勁的生命,也許會選擇咬牙承受,偏偏瓊瑤骨子裡很脆弱,她一生慕強慕成,獨獨承受不了生命中驟然而至的磨難。 對瓊瑤這一點,我認為平鑫濤前妻林婉珍倒是看得很准。在《往事浮光》中,她這樣評價瓊瑤: “家裡有一套用了十多年的搪瓷盤子,但平鑫濤喜歡用瓷器用餐。後來想想,我可能就是他眼中的搪瓷盤子,耐用、不怕破、不怕壞,而瓊瑤就是骨瓷,脆弱、易碎、需要小心呵護。” 但人生怎會沒風風雨雨?哪能總轟轟烈烈、瀟瀟灑灑?再說,人由於原罪和本罪的作祟,又在生老病死的輪番轟炸下,怎能完全擺脫脆弱?也難怪只是因為平鑫濤的治療需要短時間插管,瓊瑤脆弱的心臟就承受不了。平鑫濤的兒子諮詢了很多人,都傾向於該插管時就要插,因為插管後醫療效果良好。但瓊瑤當即崩潰大哭。 輪到她自己,晚年事業不順,又加上坐骨神經痛、右腿韌帶肌腱攣縮發炎,也許在有些人看來,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也不是什麼不得了的大病,但瓊瑤完全受不了,她要親手結束這天大的“苦難”。 我認為,瓊瑤似乎被慣壞了,越老越活成了一個被寵壞的孩子,畢竟,憑《窗外》一舉成名後的她太順了,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就忙著在愛情王國裡締造經不起風吹雨打的愛情神話。。但生活並不只是花前月下的浪漫,更有美麗背後的蒼涼,和剛強背後的脆弱。冰心說:“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表面上熱愛生命的瓊瑤,某種程度上其實是需要呵護、不經淚泉和血雨的“骨瓷”。 受苦的上帝 在三毛自殺後,好友杏林子說:“她怎麼敢?”杏林子在12歲時得了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時手腳腫脹,無處不疼,幾至癱瘓。痛不欲生的她想過自殺但16歲時,主耶穌非常神奇地找到和鼓舞了她。在《俠風長流──劉俠回憶錄》中,杏林子回憶道: 病了整整50年,除去中間少數幾年,我從未有一夜睡到天亮的福氣。一個晚上痛醒個30次、40次是家常便飯……你彷彿被整個世界遺棄。夜如此漫漫無盡期,眼淚不由自主潸然而下。 就在這樣一個夜晚,我又在那裡自憐自傷,突然,我感覺到有一個“人”就坐在我身邊。雖然看不見祂,但我能感受到祂的存在,連祂的呼吸、體溫似乎都能感受到。甚至有一度,我很想用手去觸摸祂,終究是不敢。這是上帝嗎?是祂陪同你一起受苦、一起流淚嗎?原來,你並不孤單,你的苦楚、你的憂傷、你的惶然無助,祂全知道。原來,信仰是這樣單純的一件事。表面看起來,信了耶穌,好像並無什麼改變,病仍持續病著,家中經濟照樣困窘如故。奇妙的是心境的改變。 得到心靈釋放和平安的杏林子筆耕不輟,寫了30多本書,幫助了很多人。在《生之頌》中,杏林子寫道:“沒有被烈日灼傷過的皮膚,永遠不知樹蔭的清涼,沒有流過眼淚的雙目,也永遠不了解人間的疾苦。”哭過漫漫長夜,才知道黎明的可貴。“唯有通過苦難的橋樑,我們的生命方能與上帝密切契合。” 瓊瑤沒有在苦難中遇見上帝,更無法經歷與上帝的密切契合,當她談到“善終權”時,其背後是說,自己是生命的主人,自己有權支配生命。 但人不是生命的主人。上帝才是。人生會有苦難,基督來到世界上,也經歷了至深的苦難。 基督在肉體的時候,既大聲哀哭,流淚禱告,懇求那能救祂免死的主,就因祂的虔誠蒙了應允。祂雖然為兒子,還是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祂既得以完全,就為凡順從祂的人成了永遠得救的根源,並蒙上帝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稱祂為大祭司。(《來》5:7-10 ) 在苦難面前,連貴為神子的主耶穌基督都沒有跳過,我們生為罪人,為什麼還要聲聲抗議呢? 上帝使用苦難來雕琢我們,好讓我們更親近祂。因著苦難,學習順服,進入完全,這就是人性成長三部曲。 蒙召與基督一同受苦 著名神學家楊牧谷得了鼻咽癌,抗爭10年後安然離世。他生前,曾把與病痛搏鬥的經歷寫成了一本書,名叫《再生情緣》。他在書中這樣寫道: 接受苦難是生命的一部分並不會叫生命更苦,只是當苦難來襲,我們不會驚慌失措、誇大苦難,反而會以平常心來接納它。這是潘霍華的名言,他說基督徒蒙召,就是蒙召與基督一同受苦。 逃避苦難,苦難便成了一生要逃避的對象,一生要賄賂的魔頭,人永遠活在它的陰影下,無窮無盡……接受苦難的操練吧,以一顆願意為主為人受苦的心作為裝備,你會看見一個更大的禾田展示在你面前,更寬闊有效的門為你敞開,再沒有勢力可以關上。  歐陽修在《玉樓春》說:“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說到底,沙白和瓊瑤鼓吹的“善終權”,無關善終,不過是對苦難的逃避而已。我有一位知己,他每周3次腎透析,已歷經20年,以至於現在每次打針穿刺透析,都需要一個小時才找得到血管,但他笑起來還那麼坦然無懼,聲振林樾。有時去看望他,從他家出來,我總想:“誰說傷痕累累活著就不是一種祝福?” 參考書目: 瓊瑤,《我的故事》,(台灣:春光出版社,2018年)。 林婉珍,《往事浮光》,(台灣:皇冠出版社,2018年)。 杏林子,《俠風長流:劉俠回憶錄》,(台灣:九歌出版社,2004年)。 杏林子,《生之頌》,(台灣:九歌出版社,1995年)。 楊牧穀,《再生情緣》,(光明日報出版社,2014年)。 作者來自中國。

    閲讀全文…

  • 讚美的理由(受教舌)2025.02.03

    如果把不是真理的,恭維成真理,算是拍馬屁

    閲讀全文…

  • 尊崇和敬畏(受教舌)2025.01.20

    這不只是敬拜方式問題,也跟敬拜心態密切相關。

    閲讀全文…

  • 真正的發明(受教舌)2025.01.14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牧者恩言專欄2025.01.14 受教舌 讀經:《詩》98 背誦:耶和華發明了祂的救恩,在列邦人眼前顯出公義。(《詩》98:2) 我第一次意識到人多麼驕傲、自義是在很久以前讀托爾斯泰的一篇小說時。我至今還記得那篇小說的名字叫《霍爾斯托梅爾》。這其實是小說中那匹備受人類折磨、摧殘的馬的名字。讀完後,我非常氣憤地在筆記本上洋洋灑灑寫了不少文字,大致在譴責人類的自我中心:人真驕傲,天天說什麼“我的馬,我的牛,我的身體,我的眼睛……但實際上,沒有一樣真正屬於人自己,因為這一切人都不是發明者,更不是創造者,人只不過是保管者,然而可悲的是人從來都沒有意識到這點!” 有意思的是,那時候,我還沒有基督教信仰。所以,我譴責人類,卻並不譴責自己。當時的我夢想當一名作家,發表了一些文字。我認為這是我真正的發明。這比一個富翁佔有多少匹牛馬厲害和乾淨多了。 歸信基督後,我這才知道連我自己的才華也不是自己的發明,而是造物主的恩賜,通過基督賜給了我。“祂升上高天的時候,擄掠了仇敵,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人。”(《弗》4:8)所以,《詩篇》98篇2節說:“耶和華發明了祂的救恩,在列邦人眼前顯出公義。” 這才是真正的發明。若沒有這樣的發明,人無論擁有多少財物和才華,死後帶到地獄,又有什麼意義呢?正如主耶穌說:“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太》16:26) 《詩篇》98篇反復述說救恩的偉大和奇妙:1-3節講過去的拯救;4-6節講現在的拯救;7-9節講未來的拯救。“祂曾救我們脫離那極大的死亡,現在仍要救我們,並且我們指望祂將來還要救我們。”(《林後》1:10)“你們要向耶和華唱新歌,因為祂行過奇妙的事。”(《詩》98:1)上帝在彌賽亞裡有對當時讀者來說的新拯救和新作為,也就是詩人所說的“新歌”。但詩人期待將來有更大作為。一旦顯出了這奇妙作為,詩人“願海和其中所充滿的澎湃,世界和住在其間的也要發聲”(《詩》98:7)! 沒有比范甘麥倫在《詩篇注釋》中對這首詩的解釋更適切了。他如此總結說: 這位創造者——救贖者——君王已造了可以居住的世界,且要恢復萬有來歸向祂自己。恢復祂的子民,激發出最後萬物得著恢復的期盼。上帝“奇妙”作為的舞臺就是這世界,大自然就形成上帝這位大君王演出的舞臺。大自然呼應及迴響上帝子民期盼大君王臨到的喜樂。地上及海中所有動植物的歡欣,意味著所有受造物的總和,對比的“大水”及“諸山”也是如此。在祂來臨時的喜樂,將會取代大自然的歎息。 聖父藉著聖子主耶穌基督所發明的救恩不只是拯救人類,也惠及世界,連時空在救恩裡也不一樣了。 我們享受到這真正發明的好處了嗎?你相信世界已在、正在並將在這救恩裡更新嗎? 默想:救恩不只供上帝的百姓憑著信心領受,也一定會讓萬事萬物在救恩的大作為中煥然一新。 禱告:天父,求你饒恕我們對你救恩的理解如此狹窄,求你以你發明的救恩惠及你的百姓和全部世界、所有時空。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 歡迎您上網  behold.oc.org  閱讀更多好文。《OC舉目》面對當代挑戰,與教會同行,和跟隨基督的您一起成長。

    閲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