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悲苦中的詼諧與歡快——貝多芬的交響人生系列(二)(黃奕明)2022.07.04
綜觀貝多芬短暫的一生,他只活了56歲,其中所經歷的,也不過是勞苦愁煩!即使是短暫的幸福,也只是過眼雲煙,彷彿生命只是一場玩笑,必須用諧謔的態度去看待 […]
綜觀貝多芬短暫的一生,他只活了56歲,其中所經歷的,也不過是勞苦愁煩!即使是短暫的幸福,也只是過眼雲煙,彷彿生命只是一場玩笑,必須用諧謔的態度去看待 […]
華欣牧師,曾當面贊許後面這篇力作,具有蘇牧師一直倡導的情理靈兼備的文風特質,讓我倍感自己多年來在這方面的廣閱深思,與筆耕不綴的功夫沒有白花,也格外感恩來自“海外校園”同工們的持續鼓勵。 […]
當文化走下坡路時,難以想像的事情就變得可以想像了。然後在下一代中,不可思議的事物再次變得可想而知。 […]
閒著沒事幹、滿腦子只有愛貓的貓夫人,如何從給貓剃毛談起,最後談到“你們願意別人怎樣待你,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呢? […]
如果能夠發自內心的為別人的成就感恩,這樣的人是有福的。真心地讚賞別人,就好像是在稱頌上帝創造的奇妙。
如果想要取得成就,那就要耕種自己的田地,在工作和生活中盡力。也思考怎樣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到別人,給社會貢獻一些什麼。 […]
奧蘭多同性戀夜總會的槍擊事件,震驚了北美的社會,據說是美國歷史上死傷最嚴重的一次槍擊案。我的頭一個反應,是心驚,接下來,是嘆息──自忖已經好一陣子沒有為同性戀者的救恩代求了。 […]
2016年夏天,標示我人生五大里程碑:旅美31年,結婚30年,信主29年,工作26年,傳道20年。趁著高中剛剛畢業的小女到加州參加學生俱樂部FCCLA全國年會,我們決定舉家出遊有“金色之州”美譽的加州,算是家中老三離家上大學前的一次家庭度假,同時記念上述里程碑。這次度假,也成為我客旅人生途中的再思之旅。 […]
我們常在幸福之處宣揚上帝,把不幸藏起來,淚水往肚裡吞;我們習慣讓上帝看到我們善良、正直的一面,偷偷地把自己的黑暗遮蔽起來;我們習慣在教會中讓人看到我們“得勝”的一面,壓抑內心的痛苦,隱藏生命中的失敗——畢竟,在十字架上完全得勝的上帝,怎會有仍活在失敗和苦難中的兒女?已經被分別為聖、歸於天父的兒女,怎能一直掙扎在罪惡中,活在失望和挫敗裡? […]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專欄。文/王星然。《彌賽亞》神劇不是為聖誕節創作的;這一部作品企圖表達對啟蒙運動“自然神論”的反動;作詞家Charles Jennens對韓德爾的音樂創作很失望;英王喬治二世很有可能並未出席《彌賽亞》的倫敦首演,更遑論在“哈利路亞大合唱”中起立致敬;當時不少教會人士認為《彌賽亞》是一部褻瀆之作;著名的英國清教徒牧師John Newton曾根據《彌賽亞》選錄的經文,講了50篇道。 […]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專欄。文/吳蔓玲。我聽說,難民不見得都想移民加拿大,除非他們有親戚住在加拿大。這是可理解的,離鄉背景大遷移要面對的挑戰,對沒經歷過的人是很難想像的。前些日子,我看到一則對一位來自中東難民的訪問,他原是醫師,但為自己能夠在學校找到工友的工作歡喜,認為自己算是幸運的,他打算再讀點書。 […]
海外校園OC《舉目》 | 網站:behold.oc.org | ☎️:(310) 328-8200 | 微信:FollowChrist | FaceBook | 1753 Cabrillo Ave Torrance, CA 9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