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輔導事工
-
常聽牧師說:“你要原諒那些加害你的人,像耶穌赦免釘死祂的人。”“上帝免了你的債,所以你也要免了別人的債。”“不原諒別人,就是不原諒自己——加害你的人,已經忘了、死了。你還在懷恨、埋怨、傷痛,豈不就在傷害自己嗎?”
-
林國亮 本文原刊於《舉目》56期 前言 過去20多年,筆者在教 會、福音機構和神學院的實務工作中,相對有較多的機會接觸心理治療的資訊,和心理疾病有關的服事。鑒於與癌症和愛滋病同列為世紀3大疾病的憂鬱症(註 1),在華人教會間日益嚴重,筆者謹從一般教牧輔導原理和一個有婚姻與家庭輔導訓練的牧者的角度,先探討憂鬱症的客觀成因與治療,進而思考教會及其牧者對 憂鬱症會友的因應之道。 憂鬱症的現象 美國精神醫學界看憂鬱症包括下列的現象(註2): 1.對日常的事物提不起興趣和喜悅感; 2.情緒低落、沮喪、沒有盼望; 3.失眠或嗜睡; 4.精力消退,感覺疲累無力; 5.食慾不振或過量飲食而導致體重明顯減少或增加; 6.自覺無用、沒價值、愧對家人、有罪惡感; 7.注意力無法集中(如看報或看電視),難以下決定; 8.行動或說話速度比平時顯著遲緩,或煩躁不安、比平時更加活躍、好動; 9.反覆有死亡或自殺的意念。若在過去2星期內,當事人有一半以上的時間,至少有上述5項以上的症狀,且包括前兩項之一,即算是有重度的憂鬱症。 聖經裡面最明顯有憂鬱現象的大概就是以利亞了(《王上》18-19) ── 孤單、疲乏、絕望、恐懼、甚至尋死。其他諸如約伯(《伯》3:1)、約拿(《拿》4)、耶利米(《耶》20:14)、摩西(《民》11:15)、大衛 (《詩》22、42)等人也都有過生不如死的感受。我們或許沒有足夠的資料證明這些聖經人物得了憂鬱症,但可以確定的是他們都曾經相當憂鬱過。《詩篇》 88篇號稱為所有《詩篇》的哀歌中最灰暗的一首(the blackest of all the laments in the Psalter)(註3)。華人精神醫學教授伍綺玲從該詩中看到下列6個符合憂鬱症的症狀(註4): 1.他 “日夜呼求上帝”(v.1),表示他憂鬱; 2.也暗示讀者他可能遭受失眠的痛苦; 3.他的“性命臨近陰間”(v.3, 參v. 5,6,7,11),表示他的思考專注在死亡上; 4.“如同無力之人”(v.4),正是身心俱疲的表徵; …
-
到底我們的社會在哪方面出了問題?我們應當將我們的社會及家庭建立在怎樣的基礎上?基督教所傳揚那充滿盼望的信息,對社會中許多對人生不再抱有希望的人來說,到底起了什麼積極的作用?
-
讀了《舉目》第五期上,劉志遠弟兄因為一個弟兄的自殺,而探討教會關懷体系的〈妙手不回春〉,以及嗣後蘇文隆牧師回應的文章,心裡有許多感觸。讓我由心理健康輔導人員的角度,來參與這方面的探討。
-
那是一個下著微雨的星期天,早上崇拜後,我與妻子趕到墓園去,參加一個墓旁的喪禮。我們教會裡的一位弟兄,在六天前自殺死了。
-
這些年來,常聽到許多人告訴我不堪回首的往事。無論是早年來自台灣、香港,或 近十年來自大陸的中國人,每個人的生平故事似乎都可以細細寫成一部長篇小說。在敘述這些傷痛往事時,有人恨意難抑,有人含怨憂鬱;因為,他們改變不了痛苦 的“過去”,也掌握不住難測的“未來”。這兩種心靈中最真實的困擾,若不脫困而出,永遠不得安息。
-
環顧你我過去,可也曾是頹喪罪人,犯規累累?只因基督寬恕,才有今天的平安無咎。我們並非比人高尚,比人成熟,才可寬恕人。而是因為基督大愛的感召,予我們動力,能將這份厚愛,與他人分享。動力源自基督愛源,而非自我修身功力。
-
恐怖事件發生之後,更能讓人体會到生命的短暫與無常。在失去親人時,除了懷念之外,最難面對的,是想到一些該做未做的事情,因而深感遺憾與內疚。筆者認為, 無憾無悔的態度,有助於我們面對自己或他人的死亡。除了我們預備好面對神之外,我們與人和好、勇於認錯、不可含怒到日落、讓別人知道我們對他們的珍惜或鼓 勵等。採取每天都是我活在世上的最後一天的態度,盡力而為,會幫助我們在面對他人或自身死亡時,少受內疚感的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