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事奉篇
-
從對阿里形象的改變,我們看出,公平、正義、自由、人權,而非謙卑、謹守、自潔,在現今的美國社會更受重視。 在這個文化框架下,人們不畏權勢,敢於表達自己,具超黨派(宗派)思維,勇於追求夢想。這就是現今之人,特別是千禧世代,所重視的是非觀和價值觀。 然而,有一點千古不變,那就是人性。 人性雖然有光明的一面,卻也永遠是殘缺的。沒有人可以達到自己心目中的道德高原。人性中的殘缺,不論如何隱瞞或修飾,總是以各種臉譜出現。因此,人人都需要福音的拯救,才能脫離自我的牢籠。不過,向不同的是非觀和道德觀的人傳遞福音信息,與在同質社會中傳遞福音,大大不同。最忌諱的就是不尋求瞭解對方,只用“我”的是非觀去評斷他人。這會造成對方在理性上、感性上和直覺上都難以接受福音。 這不是對方是否“心硬”的問題,而是觀念上的鴻溝。人不可能接受與自己道德觀和是非觀相抵觸的信仰。
-
筆者深感,許多人忽略了耶德遜先後有3位遠離故國,與他在緬甸叢林不顧性命、一起宣教的妻子。筆者因而整理相關資訊,寫下本文,讓更多讀者認識這3位拓荒宣教的巾幗英雄。
-
華人教會的核心文化部分很高,非核心文化部分較低。舉例來說,華人教會以華語為主要語言,不習慣使用其他語言;習慣吃中國食物,對其他食物接受度較低;歡迎其他種族文化的人加入華人教會,但自己搬到新的環境時,仍不習慣參加其他文化的教會。
-
較高的文化智商,是否更多放棄了自己原有的文化?很多人注意到,印度裔並非完全西化、不保留印度文化。從他們的宗教、語言、衣著、飲食和家庭生活等等,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印度裔大量保留了自己的文化。可見,較高的文化智商,並不意味完全放棄自己的文化。保留自己文化的核心部分,對非核心部分保持彈性,乃是較高的文化智商的特點。
-
2014年2月,微軟的執行長一職,由印度裔的納德拉(Satya Nadella)擔任,引起科技業注目。許多華人納悶,為什麼美國公司裡印度人主管的比例,要高過我們華人許多?是我們的工作能力不足嗎?還是我們的英文程度差呢?如果說印度人優秀,那印度人好在哪裡?
-
基督徒需要瞭解文化智商(Cultural Intelligence,簡稱CQ)嗎?基督徒領袖應該從文化智商的角度,思考如何調整傳福音的策略嗎?
-
最近讀了桑德《和平締造者──解決人際衝突的聖經指南》(註1) 一書,並學習了“建造教會領袖”系列材料中的《衝突的處理》(註2),對筆者反思“基督徒應該如何處理個人衝突”很有幫助。在此與弟兄姐妹分享上述兩書(其中一份只是材料不是書)提出的一些原則和建議。
-
我信主好長時間,都不明白信主與實際生活有什麼關係、信仰最終的目的是什麼?……“你們覺得這個教會有問題,離開了去其他教會,就沒有問題了嗎?”當然,他說的沒有錯,我後來也明白了,每一間教會都不完美,都有問題。然而,我至今不後悔。
-
和平,是大家都認同,並且追求的。可惜的是,周圍的世界,常常提醒我們,我們並不處在一個和平的環境中。我們習以為常的和平,其實是上帝的恩典。教會裡面也是如此。緊張、衝突,甚至敵對,時有發生。
-
很多在柬埔寨的宣教士,談起周邊的人群和環境時,常有抱怨、責備、反感。當然,也有理解、喜歡和欣賞,但不多。對於我們這些華人宣教士來說,跨文化宣教如同看山跑馬一樣,看似很近,路卻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