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May 2006
-
許多第一代移民,從小在強烈的危機意識和競爭心態下長大。這種文化背景,往往會經由我們的教養模式延續到下一代。孩子們從小被灌輸“成績掛帥”的觀念,父母的心中覺得孩子的生活內容,除了讀書以外,其他什麼事都是“玩”。
-
因著西歐一個報紙在去年(2005)9月底,發表了12幅諷刺回教先知的漫畫,終于在今年初,引 起了全球回教徒大規模的抗議。各地的回教徒,群情激憤,紛紛抵制丹麥的產品,舉行示威,甚至引發暴動,焚燒使館。
-
不久前,我與在國內某大學當醫生和教授的老同學,同讀一篇比較、分析基督文化和中國文化的文章。老同學平日目睹平民百姓在就醫時遭人鄙視、侵犯的種種情形, 我原以為他會欣然接受該文的基本論點,即基督文化重視人的價值。
-
2003年9月,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教育權特別報告員托馬舍夫斯基,應中國政府的邀請,考察了中國的教育狀況。中國的教育經費只占全國生產總值的2%,而且政府預算只占教育總經費的53%,剩下的則要求家長或其它來源去填補。
-
在聖經中,有句話一直震撼著我的心靈:“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 神要的不是表面的儀式,而是公平與公義的實質。
-
羅娜(Laura),收養中國殘障孤兒的天使,是一個在中國大地不再陌生的名字。《西安晚報》稱她為“洋惠芳”,《人民日報》的網絡文摘報導她《給無家的孩子一個家》。當然,還有許多的報刊雜誌記載過她的故事。
-
《時代週刊)(Time)在2005年2月號的雜誌中,經由牧師、政治人物、學者和行動主義者(activist)的幫助,選出了25位美國當代最富影響力的福音派人士(編按:按《時代週刊》的定義,福音 派是指認信耶穌的神性和救贖,皈依這信仰,認信聖經的權威和廣傳福音者)。
-
穿梭在熙來攘往、高樓櫛比的今日大陸許多城市中,通常很容易就將他們辨認出來:穿著襤褸的衣衫,由于沉重、骯髒的勞動而猥瑣不潔的面容──這就是今日遍佈在神州大地許多大中型城市中,從廣大農村地區湧進城市打工的民工一族。
-
在911事件的陰影下,我想2002年美國最傷痛且感到羞辱的父母,大概是法蘭克與瑪莉琳‧林道夫婦(Frank Lindh & Marilyn Walker Lindh)了。他們的兒子約翰(John Walker Lindh)自小是資優生,但是從11歲起生病,且不能適應學校生活,一再轉學。于是,父母決定把他留在家中自己教育他。
-
洛杉磯華埠的羅省第一華人浸信會,與其它多數教會一樣,牧養工作分成兒童、青少年、青成年、成年和老年人的事工。所謂青少年,就是12歲至18歲的年輕人,也是7年級至12年級的學生。此年齡階段的人正在成長的過程,他們活躍、好奇、敢於嚐試、學習力強,也是最需要教導和指引的一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