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可以信任你嗎?(廖啟宏) 2023.08.28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專欄2023.08.28

廖啟宏

 

全面信任崩解

  對政府

皮尤研究中心從1958年開始,每年收集美國民眾對於政府的信任度(註1)。研究方法是以問卷詢問民眾是否相信華盛頓政府“幾乎總是”或“大多數時候”會做正確的事情。這兩個比例加總起來成為信任度的指標。

調查研究發現,信任度指標在1960-2000年間,平均總在40%左右震盪,這中間當然因不同的總統執政而有所起伏。但自2000年以後,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從2001年最高的54%(911事件),一路狂跌到20%左右徘徊,達到史上最低。

2022年調查報告顯示,只有21%的美國人相信政府“幾乎總是”(2%)或“大多數時候”(19%)會做正確的事情。如此低迷的信任度,比起60 年代有越南戰爭(約60%)、1970 年代發生水門事件醜聞和經濟惡化(約40%)還要低。

另一個現像是,不同黨派的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也隨著現任總統黨派而有所不同:在川普(Donald Trump)擔任總統期間,表示信任政府的共和黨人多於民主黨人,差距約10%以上;拜登(Joe Biden)當選之後逆轉,共和黨人對政府的信任低於民主黨人差距高達24%。

有趣的是,這種不同黨派對於總統的信任差距,自2000年以來也達到新高,反應出政治極化的現象。

  對企業

美國企業文化雖然向來崇尚競爭、高效、適者生存,但是約在1980年代之前,人們預期企業對於員工有一份責任和義務,而員工也大多對企業有一定的忠誠度。過去,有一份工作、支持一家的生計、堅守崗位到退休,是一件榮耀的事。

然而,80年代之後,企業面臨來自股東的壓力更勝於照顧員工的自我期許。企業目標經常是提高股價以滿足短期華爾街投資者的需求,而不是關注公司的長期成長和員工。因此,每當企業有盈餘時,這些利潤不會用在投資廠房或是回饋員工上,反而會用來買進自家公司的股票。

為什麼會有這看似荒謬的操作呢?因為當股票回購時,可以提高自家公司的股價,讓股東開心。這種操作是上市公司80年代以來最受歡迎的企業運作,近年來尤其更甚。據估計,在川普總統向企業減稅之後,在美企業每天每分鐘花費 150 萬美元進行回購推升股價。

除了股票回購之外,全球化操作也使得生產過程碎片化:一個公司的員工可能遍及亞洲、歐洲、美洲等地方。因此,企業對員工福祉的承諾,以及員工對公司的忠誠度都大不如前。

企業不照顧員工,只關心自己獲利的底線,也造成一般員工面臨嚴重的經濟不安全感。根據聯準會的報告指出(註2),當需要一個400美金的緊急支出時,有37% 的美國成年人無力承擔該費用。相比之下,華爾街的財富不斷增加,平均CEO的工資是工人工資的271倍。

這種“利潤屬於股東而非員工”的概念侵蝕著員工對企業的向心力、士氣與信任。

  對教會

即使在教會界也面臨著信任的崩解。

美國最大的新教教派美南浸信會(SBC)爆出性虐待醜聞、護教家拉維·撒迦利亞(Ravi Zacharias)傳出學歷造假性醜聞、許多北美和兩岸三地的教會傳出屬靈霸淩的消息,更不用說韓國的異端教會等。讓人不禁感慨:一個講究愛、透明、信任和包容的地方,在其中竟然常看到操控關係、濫用權柄等醜惡,有時甚至比社會更甚。

 

信任崩解是常態

然而在聖經中,我們看到了人性的不堪與墮落,也看到了親密關係的背叛與信任的崩解:該隱手刃自己弟弟亞伯;雅各用計騙了自己的哥哥,後來又被自己的舅舅拉班欺騙;約瑟被自己的兄長賣掉;暗嫩強暴妹妹他瑪;押沙龍背叛父親大衛;門徒猶大出賣自己跟隨的耶穌……這些真實的記載,似乎讓人對人性失去盼望。

但是,在這些背叛中,我們仍看到上帝的掌權。人性的敗壞,在祂意料之中;祂徹底瞭解我們的不可靠與侷限,但仍在其中托住萬有。正如約瑟說:“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上帝的意思原是好的。”(《創》50:20)

同時,人的不可靠更凸顯出了上帝的信實。凡是在聖經中講到信任,幾乎都是在描述我們對上帝的信靠:“投靠耶和華,強似倚賴人;投靠耶和華,強似倚賴王子。”(《詩》118:8-9)

 

親身經歷的小故事

筆者來美國之後,也經歷了不少信任崩解、刷新三觀的事情。

第一次,是筆者讀博士班花了9年的時間。在博士論文答辯時,竟然沒有通過,而且口試委員並沒有提出任何對論文實際質疑。而當時我跟隨了8年的指導教授僅以一句:我很驚訝! 來形容他對口試委員的決定。我當時的心情是沮喪、灰心、另外就是對指導教授的失望和信任崩塌,因為他在最關鍵的時候沒有幫助我。這也造成我之後對人信任的陰影。(註3)

第二次,是在我拿到了博士學位後,進入了加州州政府的財政部,擔任經濟學家的工作。工作內容是預測加州和美國未來的經濟狀況、企業發展、個人所得,作為加州預算、支出、人口成長、居民需求的基礎。

我是做預測的主要負責人,我的老闆也是一位經濟學家。每年我們最重要的彙報是向財政部長報告我們的預測結果,所以彙報之前都會嚴陣以待、充分準備。

有一次和部長報告時,他隨口問了一句,為什麼我們的預測值比另一個平行單位的悲觀一些?我馬上回答因為我們兩個單位用的數據是來自不同的資料源(我之前就已經有查閱準備了)。結果我的老闆當場臉就黑下來,馬上接著我的話說 “我們不知道答案,我們回頭再答覆你。”

當時我也沒多想,結果報告完一回到辦公室,老闆就強迫我寫一封澄清的電郵,說我剛才說的是不對的。可是我說的明明沒錯啊!要我怎麼澄清呢? 我不願意寫這封電郵,我老闆後來索性就自己寫給部長,說我剛才說的“不盡”正確,但又沒能指出錯在哪裡。硬生生讓我背了個無中生有的鍋。這也讓我對職場上老闆的信任崩解。

第三次最令我哀傷。在我們聚會十幾年、一直當成屬靈的家的教會,竟然經歷了鬥爭、毀謗、忌妒紛爭的事情,身心俱疲的我們最後決定換教會。但這個信任崩解的經歷讓我們受到很大的挫折。但是感謝主,我們對上帝的信心並沒有崩解。祂的話語就像杖和杆一樣,在死蔭的幽谷都與我們同在。

 

年輕世代又如何?

這些信任崩解的例子,雖然各有不同,但讓我思想,對於北美的年輕人(嚴格定義是年齡20-40的千禧世代和Z世代),從小到大一定也有不少信任崩解的經歷。

或許是因為自身的經歷,原生家庭的原因,文化的衝擊等,因而對權威形象的信任崩解。另外就是他們出生於後現代的環境,就像本文開頭所提的,在政治、商業、教會界的影響下,他們拒絕單一的教條,厭煩不允許挑戰的權威,也質疑標準答案式的單向輸出。

或許這也是年輕人不願意走進教會的原因之一。

生命之道研究中心(Lifeway Research)在一份2019年的調查(註4)指出,受訪年輕人表示不去教會的8大原因中,除了個人因素(搬家、工作)之外,有1/3的年輕人認為教會愛論斷、虛偽;有1/4的年輕人不同意教會在政治、社會議題的立場,認為教會與社會沒有對話、脫節。

這些可以說,都是對教會的信任危機。

 

權威崩解,但尊重專業

信任崩解是這個世代的特徵,也是我們的挑戰。

筆者與年輕人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年輕人或許不願意聽從權威,但是尊重專業,畢竟他們大多數是知識份子。另外我們都各自帶著不同文化背景的包袱,因此比起簡單粗暴地張口就談罪、悔改、救恩等,絕大多數的年輕人更願意聽我談文化和信仰的重疊部分。

這也是目前北美華人基督教界的弱項。

提摩太•凱勒提到(註5),過去基督徒無法影響文化有兩個原因:

第一,基督徒做的事工通常不是文化被形塑的地方。許多基督教事工已經有過多機構參與,呈現邊際報酬遞減(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但是在主流文化卻總是缺席。就地理環境來說,許多郊區事工的資源過度集中,但是在人口最多、最密集的都市中,基督教的資源通常按比例而言是最少的。如此一來,基督徒如同自動棄守了城市事工。

第二,聖俗二分不但使得信徒容易將生命區隔化(compartmentalize),也使基督徒招致虛偽、不真實的罵名。如此基督徒只專注保有敬虔的外表,實則卻避談其在生活、工作、價值觀上,無一不受當代文化的影響。

 

一口經濟學"

疫情中,我透過clubhouse 和其他的社群媒體發現,中文圈很多人對於經濟議題,如通膨、供應鏈、聯準會等,都很有興趣。

由於許多信息不盡正確,或是因染上政治色彩而喪失客觀性,於是在2021年底,我開始經營“一口經濟學"播客(PODCAST。註6),希望藉由科普的方式,用經濟為切入點,以理性來剖析一些時事或是社會現象。

每週一次的節目,除了提供經濟知識外,也常聊到價值、投資等聖經的觀念,包括講到科學有窮盡、無法探討的範疇,而基督徒的觀點和科學並不互斥。

比方說,在討論“太太在外工作,先生照顧家庭"的社會趨勢時,有些“家庭煮夫”會介意來自周遭親友的閒言閒語。我提到聖經中婚姻的原則,是“離開父母,成為一體”——夫妻之間有共識就好;在討論“美國種族問題”時,我提到聖經中對於人生命和個體的尊重;談“幸福經濟學” 時,討論人的薪資收入和幸福感並不總是成正比——錢財既然無法帶給我們幸福和滿足感,就更要思考人在世的目的是甚麼。

除了基督信仰的觀點外,我也會分享自己過去信任崩解的悲慘經歷。我似乎找到了一個新的傳福音方式:透過專業的分享來引起對話。藉由一些熱門的經濟新聞,或是大家感興趣的社會現象,我嘗試用淺顯的大白話講述一些經濟觀念,或是用簡單的方式解釋某期刊的內容。

在這個平臺,我多次坦白地表示我是經濟學家、是丈夫、是父親,而在這一切之上,是個基督徒。提摩太•凱勒也說(註6):我們可以透過聖經中的創造觀、國度觀、普遍恩典來幫助我們與文化交流。基督徒能夠提供給這個文化的比我們想像的多太多,而我們給自己的限制又太多。

耶穌說:“你怎樣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我為他們的緣故,自己分別為聖,叫他們也因真理成聖。”(《約》17:18-19)祂也說:“你們是世上的鹽。”(《太》5:13)當耶穌差我們到世上時,並不是要我們只和教會的弟兄姊妹聚在一起,而是在各自的生活、專業領域,以合宜的舉措言談,做調味的工作,見證上帝的大能。

人的智力有窮盡,但上帝的智慧無邊際。當基督徒在各自的專業中與社會對話,並且以謙卑的態度,在不瞭解的領域裡承認自己的不足時,基督教與文化之間塵封的大門,就已經悄然開啟。願此文能有拋磚引玉之效,有更多的基督徒能在自媒體或是其他平臺上,分享自己的專業,成為傳福音的契機,也使基督活潑的福音走進我們所處的文化中。

 

註:

1. https://www.pewresearch.org/politics/2022/06/06/public-trust-in-government-1958-2022/

2. https://www.federalreserve.gov/publications/files/2022-report-economic-well-being-us-households-202305.pdf

3. 《留學美國,9年的努力竟化為泡影……》,《海外校園》155期,55。

4. https://research.lifeway.com/2019/01/23/8-reasons-young-adults-leave-your-church-and-8-reasons-they-stay/

5. https://c4265878.ssl.cf2.rackcdn.com/redeemer.1405061235.Keller_CulturalEngagement_Jan2011.pdf

6.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4%B8%80%E5%8F%A3%E7%B6%93%E6%BF%9F%E5%AD%B8-bitesize-economics/id15946749227.

7. 同註5。


作者現為加州州政府發展服務部研究主管與金融部首席經濟學家,並在加州大學任教。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